top of page


北國望鄉 祖靈召喚回家了!
「漂泊一百多年,總算回家了!」雖然前後籌備近5年,獅子鄉長朱宏恩談起刻正展出的排灣族百年文物特展,仍難掩心頭波濤洶湧。這批文物典藏於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10月起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迂迴這麼多年,能回家得感謝太多人,但背後其實是祖靈自己的安排;因為祂們想回來,再一次感受家的呼吸。」這趟不容易,他寄望排灣子弟勇敢承擔,見到百年文物後活出自信,別再看輕自己。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位在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獅子鄉文物陳列館於島國南隅,兩館近乎地圖上的兩極,相距迢遙。從臺灣飛到瑞典,至少得花20小時橫跨8千多公里,但跟百年前漂流比起來,不算什麼。 穿越時空遙想當年 先民文物因他跨海漂流 「這批文物與日本植物學家中原源治有關。」朱宏恩解釋,他是東京帝大理科大學的植物採集手。日治時期受託來臺進行調查,明治38(西元1905)年起多次來臺,足跡從基隆到時稱「阿猴」的屏東,甚至還上了當時叫「新高山」的玉山。臺灣特有種植物,僅見於恆春半島里龍山的中原氏鬼督郵,即是其採集發現命名。 穿越時空遙想,中原源治當年從北到南採集植物標本,且沿途收集部落文物。瑞典

屏風小編
11月5日


沒有滿分也得90分的扛棒人
周末,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八角樓特展館外,郭文欽、郭千祿父子趕在展覽上檔前二天懸掛主視覺輸圖。沒動用吊車,直接搭梯在近二樓高的外牆鎖釘,站在地面壓陣的欽哥說,出動吊車不易施工,再者,吊掛慣用帆布打銅釦拉鐵絲固定,時間久了,雨水加灰塵會讓銅釦的出現如淚痕的鏽漬,不好看。等帆布掛上去了,兩人花更多時間在不平整的轉角來回「抾平」,堅持讓看板沒有皺紋,「因為這樣看了才舒服」。 進入館內,開始另個階段的視覺牆貼圖,兩人默契十足在輸出背面三邊貼上2公分布膠,其中一側卻改貼2條1公分的布膠,一問,原來這一側有拼接版,「沿拼接線各黏上一條膠會更牢」。 螺絲取代銅釦拉鐵絲,可避免鏽漬 看不到的完美才是美 這對扛棒界的父子檔,一個有近60年資歷,一個是30幾年老手,兩人加起來上百年的功力,給自己設了一條基準線,「沒有滿分也要90分」。 他倆攀上高牆懸掛帆布,多少名人顯士臉面得露。他倆輕躍牌樓張燈結綵,為活動慶典妝點門面。他倆耐著柴油氣味,深蹲暗室替車體換妝,不論場景怎麼變化,欽哥父子始終是在背後搭橋的人。 凡是經過欽哥父子的手,不管看板、布條、展架、立體雕刻……在看

屏風小編
11月5日


就是要巴結 棚架黑幕後的舞弄功夫
台語天后「二姐」江蕙復出歌壇舉辦23場《無‧有》演唱會,蘇俊榮每場都到。不過從高雄巨蛋唱到臺北小巨蛋,20多萬歌迷沒人見過他,只看到他舞弄的尪仔陳三、五娘。這齣愛情故事以往在野台至少演半天,但演唱會只在天后追憶老父,款款唱著〈下午的一齣戲〉時,前奏、尾奏演出2、3分鐘,其他時間像舞群背景。即便如此,上天后的台豈容易?從寫本、錄音到錄影……每個細節精準扣合,蘇俊榮說,錄音原本排一天,他一個小時就好了,看起來沒什麼,但那是棚架後40多年的人生。 蘇俊榮是潮州「明興閣掌中劇團」團長,正式從父親蘇明順手中接下劇團36年。但要說經驗,得從娘胎說起,那可能是與生俱來的DNA。 (台語––◎巴結pa-kiat:堅強、不輕易示弱。) 七分二田地起家 在媽媽肚子裡開始拚 那是還沒影音串流平台的年代,常民娛樂不是歌仔戲就是布袋戲,窮苦人家孩子想翻身,進戲班劇團是捷徑。他爸學了3年4個月的戲,1957年還不到20歲賣掉家裡賴以維生的田地,靠著七分二薄田創了明興閣,沒多久遇上布袋戲歌手林秀玉,兩人結婚拚出一片天。 「我媽懷孕6、7個月時還臺上臺下跑,是看戲

屏風小編
11月3日


搭一座橋通往樂器之王的聖殿
屏東演藝廳舉辦管風琴工作坊5年了,今年開放報名不到10分鐘額滿,最後再加場。工作坊講師朱郁柔形容,「根本秒殺,很誇張!比周杰倫演唱會還搶。」但比起叫座,工作坊幕後更令人動容。她印象很深,每次工作坊要學員勾掛組裝管風琴的牽引裝置,多數人做不來,反倒視障學員最上手。後來知道,「他們所在的世界只能靠摸索,因此才被磨得如此善巧」––那一刻為之撼動,「原來人常被視覺矇蔽,真正要看見,可能得用心眼」。 朱郁柔從小學琴讀音樂班,出社會後當音樂老師,或在婚禮禮堂擔任電子管風琴琴師。近年工作以管風琴推廣教育為主,連碩士論文都以屏東演藝廳管風琴推廣為題。出現如此轉折,是因為一次美麗的誤會。 「有次在演藝廳看到一對父子,我聽爸爸指著牆上的管風琴銅管跟孩子說『這裝置藝術做得很漂亮耶』。」她形容,那瞬間像被撞擊到。其實也不能怪爸爸說得不對,管風琴建造時即跟建築同步,不同音樂廳有不同建築聲學,也因此全世界沒一臺管風琴形貌一致,每臺琴都是獨一無二,說它是裝置藝術也沒錯,也因此讓她更加堅定走在推廣管風琴之路。 號稱王者卻很親民 管風琴是歐洲生活日常 雖有「樂器之王」封號,但管風

屏風小編
11月3日


坎坷揮就大景 生旦背後的畫師人生
潮州布景畫師陳冠良63歲了,他形容自己前半生「茫茫渺渺、坎坎坷坷」;學畫多年找不到出路,轉行想開烤肉店,又因臉皮薄怕被熟人撞見,離鄉背井跑到高雄大林蒲才敢開。這樣怕人窺見的人生,後來卻因明華園戲劇總團被更多人看見。他幫劇團彩繪的布景,不分軟硬,隨劇團演出跑遍全臺、離島,只要看過明華園的戲,肯定看過他的景。無論山林外景或宮廷內殿,可寫實逼真亦可金碧輝煌,景景層次分明。雖然僅是片薄幕,卻把舞臺上的虛幻,襯托的栩栩如生。 陳家是開布袋戲團的,到冠良師傅已是第三代。他小時候,戲團生意不差。他記得很清楚,「國小三四年級前沒序大人的概念,睜開眼看不到爸媽,他們都在外面忙,只有阿公阿嬤」。不過他爸不太想子女接班,因為早年內臺戲環境複雜,出入者不是走路就七淘人。他口才也不好,在唱作都得靠現場口白的年代撐不起場面,只能另謀出路。 老爸代筆交作業 勾出熱情但茫茫然 「認真想起來,應該是國小三年級啟萌。」陳冠良說,那次美術課作業由他爸代筆。雖是半世紀前的事,但他印象深刻,爸爸在畫紙上畫了一段廟宇的燕尾式正脊。那正是布袋戲的標準布景,他不記得老師給幾分,「只記得站在阿爸

屏風小編
11月3日


歷史建築背後隱蔽的總和
一直以為修復歷史建築像特效化妝,不過擦脂抹粉。但那天去了里港郵便局工地,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工地裡堆了木作樣本,「追掛丈栓継」到「金輪継」……榫接方式不同,用途各異。生石灰在養灰池裡攪合半年,得加麻絨才能塗牆抹壁。因連日豪雨影響工進,現場已夠忙亂,老土水師傅夫妻檔還為了開水龍頭,扯開噪門一陣叫罵……「翁某定定咧冤啦,正常。」工地主任高嵥鈞淡定說,這些終會過去,養灰池會拆,老師傅會退場,「等技法、用料及老師傅等等看不見的總和填塞進去,就是我們見到的歷史建築」。 里港郵便局在里港鄉最熱鬧的中山路上,是屏東縣內僅存的日治時期郵便局,昭和13(西元1938)年竣工啟用至今,已有87年歷史。里港拓墾早,其實明治30(西元1897)年即有「阿里港郵便收取所」,其位置約在現今里港鄉公所、阿里港公園附近,後來因郵便業務需求才另建新局。 近世紀前里港庄 唯存記憶與郵便 當年的中山路上,有公學校及神社,也有公共浴場及公共廁所。郵便局負責郵政、儲金、匯兌業務,甚至兼掌電信電話業務。但里港庄遺跡難尋,如今僅剩郵便局。其建築分為辦公廳舍與附屬宿舍兩部分,日式傳統建築外觀隱

屏風小編
10月31日


時空旅人修護師 還作品本來的樣子
一直以為時光似賊,墊腳尖悄然溜過,沒留痕跡。那天看葉昭旻帶隊到屏東縣典藏中心修護文物,才發現錯了。她手下是張大小約25號的油畫,因入藏32年已見黃斑,邊角亦有缺損,近視九百多度的修護師賴盈伃,花了快兩天才抹除填平。她們像時空旅人一般,躡手躡腳回到創作那一刻,以棉棒一筆一筆拭除汙漬……帶回畫作原本的樣子。像是無名氏,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再現了創作高光! 那天修護的油畫是畫家鍾榮的作品〈蔭〉。創作者以大塊綠色層加相疊,留住1993年創作時的南國風光。像〈蔭〉一樣的文物,典藏中心有3千餘件。從1984年,縣府文化處仍是文化中心時開始典藏入庫。文化處長吳明榮說,屏東縣立美術館全力改建中,明年啟用將舉辦首檔典藏展,即可一窺堂奧。 亮相前再對鏡 還其本來面目 而從庫房到展場,畫作風光登場前,最鮮為人知的基本功是修護。「這工作沒終點,一走上典藏之路即沒盡頭。」 「為了再現創作的高光時刻,不同物件得請不同團隊修護。」他舉例,像出身南州的行為藝術大師謝德慶,屏東典藏多幅其青春期的畫作,但素描紙上黃斑、霉斑甚至膠製痕跡明顯,最近即送擅長東西方紙質修護的正修科技大學

屏風小編
10月31日


箍一方傳產好風景 歸來僅見臺灣唯一
張凱富的曾祖父年輕時是箍桶師,誰也沒料到,當年木桶箍著箍著,竟預言般箍出年輕世代的人生風景––他們一家姐弟在木業黃金年代出生,被父祖輩經營的製材廠養大。儘管木業式微,他們最後全回到廠裡。不管學室內設計讀機械唸企管,各自發揮。他們像木桶裡的板材相互倚靠,力拼個局面,一方面留下古早的貯木池,同時在Threads等平台行銷,直面新一代消費者。儘管承接的是夕陽產業,但他們相信,努力就會看見方向找到光,那是箍在一起的力量。 箍在一起的力量 張家的「天富木業有限公司」在屏東市郊,穿過歸來部落田間小路,眼前是一方比標準游泳池還大的貯木池。那是高雄中都上世紀也常見到景象,大批進口原木到港後沿著愛河拉進池裡。天富的貯木池長逾70米,浸泡著馬來西亞婆羅洲來的南洋檜木,以防乾裂、蟲蛀、菌腐,池裡臺灣鯛、大頭鰱……什麼魚都有。 你釣魚她扛匾 古月今塵兩樣情 天氣好時,藍天白雲倒映池面,不過每個世代看到的風景不同。張凱富印象很深,小時候鴨子最多有50多隻,「鴨媽媽太會生了,又沒法照顧所有寶寶,曾看過大頭鰱一口吞掉鴨寶寶」。他小學下課無聊就釣魚,要不就拜託師傅幫他削把木劍跟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10月22日


是恨也是愛盡在鄰舍裡
「鄰舍麵館」實在不太像麵店。推門入座還沒聞到麵香,先聽到落地喇叭傳來爵士天后黛安娜.克瑞兒的歌聲,環顧牆面想看有什麼招牌必點,沒見到菜牌,只看到層板堆滿一落落的書和CD,上面有油畫素描亦有書法中堂,再往下有好幾塊拗成波浪狀的碎布釘牆上,連花色布料都不一,聽店家解釋才知是吸音棉。一家麵店經營成如此這般,連闆娘自己都承認,她媽做了一輩子小吃,來店看了都罵瞎折騰,只是賣麵怎麼搞成這樣子。不過年輕常跟媽媽摔盤子吵架的她,這回「贏」了;這店一開十多年,事實證明,就是有人愛這味兒。 鄰舍麵館在屏東市豐年街上,小小店面塞在成排透天厝裡,初開時連招牌都沒有,稍不注意很容易錯過。不過如此偏僻處所,午、晚餐營業時常客滿,雖不到大排長龍,但稍候或併桌是常事。它算是闆娘蔡均慧與另一半陳秉晨結婚成家,生養兩千金後的另一個結晶,看來不過起爐作灶,背後卻經歷魔考。 為了你 我願意 「我娘家做小吃40幾年,年輕時最恨就是在店裡幫忙。」闆娘像刨根似地挖出舊記憶,坦承自己生來就長一幅凶悍模樣,從小脾氣不好,在店裡幫忙時,性子一來跟媽媽吵,連盤子都用摔的,把客人嚇死。這家店是兩人結婚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10月22日


傳女更傳賢 道場部二心法說的是……
林洋志的家是柔道選手與獎牌的產地。他開放自家讓外地學生借宿,在這把大女兒恩惠訓練成柔道國手,且發現外孫女莊靖的天賦。不過他們一家三代,日常聊的不是壓制對手的技法,而是確立人生目標,追求更好的自己。如今也是教練的林恩惠說,「這就是選手應有的態度,因為競賽場上勝負是一時的,沒人可以摔一輩子,唯有態度對了,做什麼都不會太差。」這才是他們在道場學到的事。 林洋志曾在1972年第二十七屆臺灣省運動會輕中量級摘銀,今年虛歲77,滿頭灰白髮,已難見當年威猛。不過熟悉柔道運動史都不會忘記,他曾在1994年帶隊參加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7位選手分屬不同量級,最後「包牌」攬下7金,其中一位就是當年才高中二年級的林恩惠。 照片提供|莊靖 生命角色變變變 不變的是…… 31年一晃而過,每人角色都變了。林恩惠如今也是教練,換莊靖上場。她記得清楚,自己小學三年級進入道場,莊靖比她更早,幼稚園中班開始練。其中變最多的是林洋志,他帶選手嚴格,但怕人說閒話,當年不敢直接指導女兒,要她自己跟著同訓練場選手學習技術。現在更誇張了,因為「女兒要教孫女要疼」,看莊靖上場只頷首陪笑,盡是阿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10月22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