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一方傳產好風景 歸來僅見臺灣唯一
-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6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張凱富的曾祖父年輕時是箍桶師,誰也沒料到,當年木桶箍著箍著,竟預言般箍出年輕世代的人生風景––他們一家姐弟在木業黃金年代出生,被父祖輩經營的製材廠養大。儘管木業式微,他們最後全回到廠裡。不管學室內設計讀機械唸企管,各自發揮。他們像木桶裡的板材相互倚靠,力拼個局面,一方面留下古早的貯木池,同時在Threads等平台行銷,直面新一代消費者。儘管承接的是夕陽產業,但他們相信,努力就會看見方向找到光,那是箍在一起的力量。

箍在一起的力量
張家的「天富木業有限公司」在屏東市郊,穿過歸來部落田間小路,眼前是一方比標準游泳池還大的貯木池。那是高雄中都上世紀也常見到景象,大批進口原木到港後沿著愛河拉進池裡。天富的貯木池長逾70米,浸泡著馬來西亞婆羅洲來的南洋檜木,以防乾裂、蟲蛀、菌腐,池裡臺灣鯛、大頭鰱……什麼魚都有。
你釣魚她扛匾 古月今塵兩樣情
天氣好時,藍天白雲倒映池面,不過每個世代看到的風景不同。張凱富印象很深,小時候鴨子最多有50多隻,「鴨媽媽太會生了,又沒法照顧所有寶寶,曾看過大頭鰱一口吞掉鴨寶寶」。他小學下課無聊就釣魚,要不就拜託師傅幫他削把木劍跟弟弟對打。

那是臺灣木業的黃金年代,張媽媽記得的不一樣。她說,天富是後來拚出來的。公公最早在屏東市玉皇宮(天公廟)旁開製材所,生意不差,家裡還有「黑頭車」。但後來擴張太快周轉失靈,她懷孕時天天捧著大肚子軋三點半還軋不過來,實在撐不下去,才舉家搬到高雄鳳山。之後想要東山再起又回屏東拚搏,先承租歇業的製材工廠,後來才順勢買下,貯木池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那個年代,天富的主力是匾額批發。」張媽記得很清楚,她跟婆婆兩個女人家,得幫忙押司機出車全臺送木匾。一臺7噸半貨車裝滿兩百多塊匾,遠赴中北部禮品行雕刻社送貨。她身高不到160公分,但搬得了8呎(逾240公分)大匾。那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人人追求富貴榮華,張家一個月可以賣出兩千多塊匾,而且多是原木,客人得拿錢排隊。他們在廠內蓋了家廟奉祀關公,祈求事業順利闔家平安,但全民瘋大家樂年代,竟有人跑來求明牌。
走過黃金歲月 碩果僅存
「那年代目睭一𥍉就過了,」張凱富說,木業黃金年代,屏東有50多家製材所,如今僅剩2、3家。他們家現在一個月至多出貨兩百塊木匾,約爸媽那一代十分之一,「而且整塊上好原木直接剖下來,沒拼接的一枚板,拿來做桌板更好,誰要做匾。」雖然是被製材廠養大的一代,但他早體認到,木業低技術、附加價值不高,不隨時代轉型遲早被打趴。
(臺灣台語目睭bak tsiu:眼睛。| nih:眨眼)
說來又像是冥冥中的另類預言。張凱富跟擔任護理師的太太,是透過網路認識,且結成正果,收穫了愛情。他亦察覺到傳統製材業只面對加工廠,接觸不到消費者,因著供需脫節才跟不上時代,所以十多年前即開始透過BBS、無名小站、Yahoo奇摩等管道行銷宣傳,直接跟市場對話。
後來發現「喜歡原木溫潤質感的人一直都在,製材只要滿足市場需求,把木材變成客人想要的形狀,不是沒空間。」天富決定轉身直面市場,現在可以接機關學校木作、醬料工廠木桶、消費者客製化訂單……去到了以前想像不到的地方。


是家人就得箍一起 把觸角再伸遠一點
他太太原在醫院血液腫瘤科輪值三班,婚後回家幫忙,以前照顧患者,現在改做木作塗裝,閒時還得擔起Threads、IG、FB小編。她姐姐原是室內設計師,現在也回廠幫忙接單繪圖,只要客人有想法,不管旋轉櫃、多層書架……再奇巧的構造都能在天富一條龍產線成真。而他讀企管的弟弟則成了廠裡的萬能工匠,從原木大剖到裁切板材,都能獨當一面。他們像曾祖父箍過的木桶一樣,全因家族木業重新被箍在一起。
張凱富印象很深,家裡貯木池曾因水質變差,跟水產養殖一樣「洘堀」過兩次。對製材廠來說那是很大的工程,得把水抽乾,曝曬數日再重新放水。但也唯有如此,貯木池才能水質清澈,顧全珍貴杉檜原木,那是全臺灣製材廠再也看不到的風景,如今僅在屏東市郊才能得見。他不確定這風景還能延續多久,但一家人都相信,兄弟齊心一定能把觸角再伸遠一點,舊路未盡,新程可啟。
(臺灣台語洘堀kh khut:將魚塭的水抽乾、使池底乾涸的動作。)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