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搭一座橋通往樂器之王的聖殿

  •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
    屏風小編
  • 1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ree

屏東演藝廳舉辦管風琴工作坊5年了,今年開放報名不到10分鐘額滿,最後再加場。工作坊講師朱郁柔形容,「根本秒殺,很誇張!比周杰倫演唱會還搶。」但比起叫座,工作坊幕後更令人動容。她印象很深,每次工作坊要學員勾掛組裝管風琴的牽引裝置,多數人做不來,反倒視障學員最上手。後來知道,「他們所在的世界只能靠摸索,因此才被磨得如此善巧」––那一刻為之撼動,「原來人常被視覺矇蔽,真正要看見,可能得用心眼」。


朱郁柔從小學琴讀音樂班,出社會後當音樂老師,或在婚禮禮堂擔任電子管風琴琴師。近年工作以管風琴推廣教育為主,連碩士論文都以屏東演藝廳管風琴推廣為題。出現如此轉折,是因為一次美麗的誤會。


「有次在演藝廳看到一對父子,我聽爸爸指著牆上的管風琴銅管跟孩子說『這裝置藝術做得很漂亮耶』。」她形容,那瞬間像被撞擊到。其實也不能怪爸爸說得不對,管風琴建造時即跟建築同步,不同音樂廳有不同建築聲學,也因此全世界沒一臺管風琴形貌一致,每臺琴都是獨一無二,說它是裝置藝術也沒錯,也因此讓她更加堅定走在推廣管風琴之路。


號稱王者卻很親民

管風琴是歐洲生活日常


雖有「樂器之王」封號,但管風琴在歐洲普及到每座教堂都有,就像在臺灣閩南、客家聚落常會看到的土地公廟、伯公廟,緊緊貼合常民生活。從出生洗禮、結婚到生命最後一程追思禮拜,連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國葬,聽到的也是管風琴聲。


ree
ree

屏東是臺灣第一也是唯一,可看大琴可彈小琴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屏東的管風琴可是全臺唯一。」朱郁柔解釋,雖然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因同盟國發起握手計畫,1964年即獲得美國軍艦運來的兩座管風琴。但屏東演藝廳可是國家音樂廳後,全臺第二間配有管風琴的音樂廳,雖然規模略小於後來啟用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但全臺地方場館只有屏東有管風琴,也唯有屏東願意承擔風險開放教育,不藉此機會好好認識也太可惜。


轉身直面群眾 帶你進巴哈曾在的世界


她因此投入管風琴推廣教育。「就像在衛武營的工作Teaching Artist(教學藝術家)一樣,」她強調,不管哪種藝術工作都需直面群眾,馬友友大提琴再好也需人聆賞,現代舞者為何撫牆沉思,為何要以繩自縛,其中的創作語彙都可透過教學藝術家協助傳播。


這工作對有「一人交響樂團」的樂器---管風琴來說,更形重要。因為它規格龐大,不像鋼琴提琴可能在家中出現,臺灣多數人沒看過,「從巴哈、韓德爾到聖桑,他們多是以管風琴譜曲。沒人搭橋,顯得太神聖且遙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年前,她在臺灣兒童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蔡純慧的支持下,與屏東演藝廳合作舉辦「兒童管風琴夏令營」。因為迴響熱烈,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後來持續舉行工作坊,「不管夏令營或工作坊都絕無僅有,臺灣找不到可看大琴可彈小琴的地方,屏東是第一也是唯一」。


打開心眼看世界 工作坊背後的情緒價值


持續至今邁向第5年的工作坊,除開放一般民眾參加,另針對親子及高齡長輩開設親子或樂齡工作坊。「最難得的是,我們還對身心障礙朋友開設專班,」朱郁柔說,她先後帶過不同障別工作坊,從視障、精障到多重障礙,「說為了藝術共融,落實文化平權可能讓人覺得太高調,好像又只可遠觀了,但只要看過現場,絕對能感受滿滿情緒價值」。


學員爬進管風琴室一窺奧秘
學員爬進管風琴室一窺奧秘

有次工作坊讓她印象很深。每每課程開始前都會搬來2箱合計50公斤、一臺要價1萬美元的組裝式管風琴供學員體驗。這臺有133個零件的小琴,依程序組裝支架、排列音管後,再放置鍵盤,最後勾上牽引裝置,確實可彈奏。那次發現視障學員因先天受限只能以手感受世界,她要學員以手掌緊貼風箱,感受氣流通過發出聲音的瞬間,有學員說,「總算知道聲音長什麼樣子」,那一刻讓她為之撼動。


類似章節很多。有一年工作坊,一對母子報名參加,她請媽媽上座彈奏,彈沒幾個音即傳來哭聲。原來那媽媽從小學琴常聽音樂會,因孩子罹患妥瑞氏症常不自主抽動,怕人異樣眼光許久未進音樂廳。她知道後只告訴媽媽「孩子也不願意哪,我們都同理!」那天媽媽在孩子陪伴下彈完一曲,那琴聲彷來自聖殿撫慰人心,令她記憶如新。


有位貌似青春女大生的長髮女孩,因精神狀況不佳,參加工作坊卻獨坐不肯加入。後來聽媽媽說女孩小時學過琴,她靈機一動邀女孩一起彈奏。初始女孩鬧彆扭,說不記得譜不會彈。她沒放棄,說「生日快樂歌總會吧,來,我幫你伴奏」。那堂課最後在兩人聯彈中結束,她記得那種快樂。



除了主持工作坊,朱郁柔也透過管風琴教育推廣協會的「音樂飄鄉」活動,把琴帶往校園;屏東春日、獅子到恆春,都有她一人提著兩大箱組裝式管風琴走過的足跡。


「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管風琴離我們沒那麼遠。」她期許自己像一座橋梁,讓管風琴這個龐然大物、樂器之王降落到常民生活間之後,或許有機會走進音樂廳,開展不同視野。



放袂落

密室裡的謝金相


屏東演藝廳的管風琴被視為「鎮館之寶」,擁有3項全臺第一記錄。不僅是全臺首座裝置管風琴的縣市級音樂廳,其水平式喇叭音管,以及竹製的「福爾摩沙笛管」更是全臺唯一。前功學社音樂中心南區營業部經理謝金相10多年前親手催生,至今已退休仍負責「消失的密室」管風琴導覽活動,他說,都是因為「家己生的囝仔放袂落,無法度」!


ree

那天在被形容為「密室」的管風琴室遇到謝金相,他一開口即說:「這臺我『生』的。」71歲的他早已退休,但每3個月仍協同調音保養一次。過程中,2793根音管的電磁閥得一一清潔,萬一控制閥芯卡頓還得維修。


「電磁閥關係到管風琴的表現,最怕灰塵。兩個人一起清潔也得花兩天,得把樹脂噴在乾淨的布或紙巾上再一一擦拭,一點都不能馬虎。」除了例行日常保養維護,德國原廠每四年得再來臺灣做一次大保養。


「屏東能擁有一座管風琴非常不容易也格外珍貴。」謝金相笑說,他的退休生活因為這個「孩子」更忙碌。不論朱郁柔或謝金相,透過工作坊、導覽等活動把人帶進來,讓人看見管風琴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希望更多人因此走進音樂廳,讓音樂貼近生活。

(台語––◎無法度bhuat-tōo:沒辦法。 ◎家己ka-kī:自己。 ◎囝kin:孩子。)


出處:屏東本事2025秋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