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就是要巴結 棚架黑幕後的舞弄功夫

  •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
    屏風小編
  • 1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ree

台語天后「二姐」江蕙復出歌壇舉辦23場《無‧有》演唱會,蘇俊榮每場都到。不過從高雄巨蛋唱到臺北小巨蛋,20多萬歌迷沒人見過他,只看到他舞弄的尪仔陳三、五娘。這齣愛情故事以往在野台至少演半天,但演唱會只在天后追憶老父,款款唱著〈下午的一齣戲〉時,前奏、尾奏演出2、3分鐘,其他時間像舞群背景。即便如此,上天后的台豈容易?從寫本、錄音到錄影……每個細節精準扣合,蘇俊榮說,錄音原本排一天,他一個小時就好了,看起來沒什麼,但那是棚架後40多年的人生。

 

蘇俊榮是潮州「明興閣掌中劇團」團長,正式從父親蘇明順手中接下劇團36年。但要說經驗,得從娘胎說起,那可能是與生俱來的DNA。

(台語––◎巴結pa-kiat:堅強、不輕易示弱。) 


七分二田地起家

在媽媽肚子裡開始拚

 

那是還沒影音串流平台的年代,常民娛樂不是歌仔戲就是布袋戲,窮苦人家孩子想翻身,進戲班劇團是捷徑。他爸學了3年4個月的戲,1957年還不到20歲賣掉家裡賴以維生的田地,靠著七分二薄田創了明興閣,沒多久遇上布袋戲歌手林秀玉,兩人結婚拚出一片天。

 

「我媽懷孕6、7個月時還臺上臺下跑,是看戲的人看不過去,衝著我爸喊聲『查某人有身大身大命,擱在遐傱,會落胎啦』,兩人才反應過來。」蘇俊榮印象深刻,長大後聽媽媽說到這段,才發現可能打娘胎起就站戲臺,註定要吃這行飯。

(台語––◎查某人tsa-b-l滱g:女人。 ◎遐hia/hi306:那、那裡。 ◎傱tsg:慌亂奔忙。 ◎落胎l-th:流產。)


ree

那個年代,蘇明順帶著明興閣在南臺灣打下半片天。「一半為省錢,一半是興趣、打發時間。」他說,劇團可以做的幾乎都自己來,叔叔蘇明雄擅長刻尪仔頭,到最後連彩繪都精,「他做的小旦,皮膚幼綿綿,不說還以為是瓷偶,眉眼有神會勾人,就像俗語『小旦小旦目尾牽電線』形容的一樣」。而他大哥蘇峻毅跟媽媽一樣擅長製作偶衣偶帽,他除了勤練食指操偶,還在工作室做木作,戲台上看得到的兵器,從大刀到長鎗都能打造。

 

大小細活全靠自己,他笑承,「確實有人說過,要賺你們蘇家的錢好難!」但那其實是為了生活磨練出來的習慣。布袋戲就這樣,看到的只有尪仔,看不到的全功夫。

(台語––◎尪仔頭    ang-th滭:玩偶的頭。 ◎目尾bak-bubak-b嶪306:眼尾。雙眼的末端。)


ree

食指筆挺各顯神態點炮回頭現掌風


「布袋戲就這樣,看到的只有尪仔,看不到的全功夫。」蘇俊榮說,操偶靠食指撐起偶頭,再利用每根手指的關節與手腕帶動。生旦淨末丑加上雜佛仙怪,不同角色姿勢各異,即便同一角色還分文跟武,書生溫文儒雅、武生動作較大。「其中差異主要靠食指神功表現,一般人沒練過,十個有八個食指往外撇,在臺下看起來頭歪身斜,尪仔像中風。這功夫沒撇步,就是練。」


ree

 

這還僅是臺下看得到的,幕後鑼鈸鼓吹拉彈唱,樣樣不輕鬆。他記得,金光戲盛行時,有一年中壇元帥聖誕在廟口演戲酬神,有一幕臺上要點回頭炮,展現尪仔凌厲掌風。沒想到炮點了沒射出去,直接在他掌中炸開。他痛到咬牙唸口白,趁空檔換手,拿衛生紙、繃帶墊在手掌繼續操偶,下戲才發現整隻手已炸爛,皮都掀開了。

 

「上台就愛『巴結』,阮阿爸是按呢教誒。」蘇俊榮說,早期布袋戲從晚上8點演到11點半,中間沒休息。他有次腸胃炎,上臺前猛跑廁所,「一上臺想到阿爸有講過,上棚頂著嘸屎無尿」,把專注力全部貫注掌中,一時也忘了腹如刀絞,直到下戲才急衝廁所。


戲如人生愛巴結開枝散葉盼掌聲


就是這種「愛巴結」的精神,讓蘇家掌中劇團在傳統戲曲逐漸凋零的年代仍開枝散葉。蘇俊榮接班後,大哥也創立「蘇家班掌中劇坊」,現在由其子蘇佳宏掌團,形同明興閣子團。他稱讚,「佳宏的厚生從小在劇團長大,才高中一年級,尪仔弄的誠出色。」而他的三個女兒,從小在幕後幫忙,對掌中戲也不陌生,小女兒蘇懷恩從北管頭手鼓、操偶、企劃、燈光到舞監都擅長,接班也沒問題。

 

但時代終究不同了,明興閣在蘇明順時代,整團55尊戲偶,一個月至少40場戲。蘇俊榮印象很深,「唸書時曾好幾個月沒看到阿爸,晚上睡覺時他還沒下戲,隔天上學時他還在睡」。現在戲偶少說有4、5百尊了,但一個月狀況最好時,差不多也就15、6臺戲。

 

雖然野台少了,但舞台在。日前有布袋戲團自創戲碼,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美國總統川普入戲,讓戲臺上出現難得一見的洋面孔。蘇俊榮說,「確實如此,傳統古典的陳三五娘、薛平貴王寶釧,現代觀眾較難溶入,囝仔也不懂長?坡大戰,受歡迎的還是孫悟空大戰二郎神之類的神怪戲。」

 

他爸很多年前就演過摩西過紅海的聖經故事,而他也在6年多前寫過新本《大家變冇蚊》,以登革熱防治為主軸,演的是人蚊大戰。他工作室有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戲偶,偶頭由他雕刻,他三叔彩繪,偶衣是以寵物衣改製,看來生動有趣,只可惜還未找到合適的演出機會,至今未亮相。

 


才公演完的《許大砲傳奇》是蘇家班的最新作品,以潮州傳奇人物許大砲為本,偶頭全部重製,以傳統戲曲講不一樣的故事。「以前有故事大綱就可以演一整晚,現在不行,得把劇本全寫出來。」蘇俊榮說,傳統偶戲的精髓還是在,就看用什麼方式演繹,而他們在幕後隨時做好準備,只盼把功夫傳下去。


出處:屏東本事2025秋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