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望鄉 祖靈召喚回家了!
- 屏風小編

- 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漂泊一百多年,總算回家了!」雖然前後籌備近5年,獅子鄉長朱宏恩談起刻正展出的排灣族百年文物特展,仍難掩心頭波濤洶湧。這批文物典藏於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10月起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迂迴這麼多年,能回家得感謝太多人,但背後其實是祖靈自己的安排;因為祂們想回來,再一次感受家的呼吸。」這趟不容易,他寄望排灣子弟勇敢承擔,見到百年文物後活出自信,別再看輕自己。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位在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獅子鄉文物陳列館於島國南隅,兩館近乎地圖上的兩極,相距迢遙。從臺灣飛到瑞典,至少得花20小時橫跨8千多公里,但跟百年前漂流比起來,不算什麼。
穿越時空遙想當年 先民文物因他跨海漂流
「這批文物與日本植物學家中原源治有關。」朱宏恩解釋,他是東京帝大理科大學的植物採集手。日治時期受託來臺進行調查,明治38(西元1905)年起多次來臺,足跡從基隆到時稱「阿猴」的屏東,甚至還上了當時叫「新高山」的玉山。臺灣特有種植物,僅見於恆春半島里龍山的中原氏鬼督郵,即是其採集發現命名。
穿越時空遙想,中原源治當年從北到南採集植物標本,且沿途收集部落文物。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典藏4百餘件臺灣原住民族文物,有多件與他有關。館裡有封他在1907年2月16日寫的信,記述採集沿途見聞,有戰火有殺戮……所有一切都隨同途中取得的原住民文物被封裝。於其手中幾經交易,如時空膠囊一般,最後落腳瑞典館。
「他們費心保護地球另一端的臺灣原住民族文物,甚至窮盡一切努力,釐清其背後蘊藏的歷史意義。」朱宏恩說,多年前瑞典館舉辦首檔與臺灣原住民族有關的賽德克族文物展,因為發現有些文物是在恆春半島附近取得,可能與排灣族群早期大龜文社群有關。雙方輾轉接觸,才開啟這趟百年文物返家之行。
Ina織就信物 團聚依此為憑
「剛開始沒看到實物,僅依文物照片及資料展開田調,已很震撼。」他解釋,「像飾帶上的貼布繡,一看就知道是我們的。」那是一種其他族群未曾見到的工藝手法,先剪出圖騰紋飾再縫綴,讓人一眼認出來自先人之手。更讓人悸動的是,文物上的四人頭圖騰。這背後暗藏一段百年前遭欺壓的歷史,族人因強敵入侵被迫四散遷徙,有位ina(排灣族語,意指媽媽)憂心子女此後咫尺成天涯,不記得彼此,因此在衣服上繡出四人頭圖騰,以此為家人的信物。
朱宏恩記憶猶新,去年組團到瑞典討論借展事宜,一見到藏品即忍不住激動落淚,「看到文物上的四兄弟圖騰,有種離散多年再重逢的感動」。經臺瑞兩方協議後,商借服飾、梳子、配刀、長矛等48件文物跨海展示,有一件獸皮背心因現況不佳,恐長途運送不利保存最後未能同行。
這些文物對族人來說熟悉中有驚奇,「像借展文物中有把配刀,」朱宏恩說,「身為排灣子弟,我自己也有一把。但展品中的配刀,配有熊鷹羽飾,其刀柄雕工精細,一看即知是貴族配刀。」那種工藝水準在當代也少見,發現先人在百年前已有此工藝,讓人讚嘆不已。
此外,另有一件由3塊織布縫製而成的布巾,其織法繁複也令人驚訝。這種布巾有人稱為「喪巾」,但亦有人主張,其用途非僅於喪儀,應以其織法稱為多重織法布巾。但不管哪種名稱,織法才是重點,部落耆老在田調訪談時即說,「像這樣一方巾,每天工作8小時至少也要3到5年才能完成。」
展場中有一件背袋,更透露當年族群交流的痕跡。這件背袋初步調查可能與祈福祭儀有關,其背帶部分有大龜文社群圖騰,但袋子本體的紋飾卻近似平埔族的圖騰,可能是百年前枋山至恆春半島跨族群交流甚至貿易而出現的物件。
接棒了 沿著先人走過的路走出康莊大道
「展品中有些我也沒看過,」朱宏恩說,典藏文物跨海來臺後,他們正跟時間賽跑,希望能再訪部落耆老,充實文物脈絡,也希望部落族人,特別是年輕世代透過先人文物建立自信,「看看他們在其中展現的智慧,我們實在不該再看輕自己,年輕族人應該從中看見自己的根,這才是先民文物返鄉的意義」。
如何傳承,活化且讓其在現代發光是第一步,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已尋找部落工藝師,準備複刻配刀、連杯等14件文物。「他們不是沈默無聲的展品,而是承載笑聲、情感的文化記憶。」朱宏恩說,公所帶回來的不只是器物,而是祖先的靈魂與部落的記憶。這一棒到手了,相信排灣子弟一定能承接下去。
Ki cacepeliw 從海那邊‧歡迎回家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典藏排灣族百年文物重返獅子鄉特展
時間|2025/10/1–2026/3/31
展覽地點|獅子鄉文物館
出處:屏東本事2025秋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