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屏東縣政府推出香蕉防風支柱擴大適用獎勵 力挺蕉農發展韌性產業
農業部針對今年受災且具產銷履歷及有機驗證的香蕉農友,補助防風支柱,申請期限至114年10月31日。屏東縣政府不僅加碼補助,為擴大申請對象,推出「三章一 Q 屏東香蕉防風支柱申領獎勵作業」,針對受災且具有三章一Q的香蕉農友,獎勵每支防風支柱三分之一,每支最高上限80元,自即日起開放申請,申請期限至114年12月31日止,並於10月30日起陸續辦理屏北、屏中、屏南3場次說明會,歡迎鄉親踴躍參加。 屏東香蕉種植面積共計4,082公頃,年產量約10萬336公噸。平均每公頃可種1,700至2,000株,產量占全台之冠,種植鄉鎮遍布全屏東,內埔、南州、新園、潮州、竹田、高樹、里港、鹽埔等鄉鎮,屏東香蕉外銷量自114年1月1日統計至10月20日止,外銷量189公噸,其中外銷日本約185公噸,足見屏東香蕉具有國內及國際競爭力。然而,香蕉為每年災害中最易受損的作物品項之一,農民辛苦栽種的香蕉植株經常付諸流水,血本無歸。 縣府農業處表示, 香蕉栽培運用防風支柱作為支撐、抵抗颱風等風災危害, 縣府全力支持蕉農發展韌性農業,提升產業競爭力,農業部頒布「114年農業天然災害農業部專案補助香蕉復耕作業程序」,申請對象為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農業部補助整支防風支柱二分之一,縣府再加碼整支防風支柱三分之一,中央與屏東縣加起來,每支最高補助200元,補助申請期限至114年10月31日。 為擴大申請對象,屏東縣政府以自有經費續推出「因應114 年農業天然災害屏東縣政府擴大適用三章一 Q 屏東香蕉防風支柱申領獎勵作業」,申請資格為取得本(114)年農業天然災害證明文件之香蕉農友,且受災土地須取得三章一Q其中一項通過驗證者,可請領獎勵的防風支柱為錏管(鍍鋅)及鋁鋅管(附帶防鏽烤漆),尺寸標準詳如屏東縣政府公告。三章一Q為CAS 臺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 (TAP) 、有機農產品等三種標章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的 QR Code。 農業處表示,屏東縣長周春米將率領縣府農業處,辦理屏北、屏中、屏南等3場次說明會, 將此獎勵資訊佈達屏東縣鄉親,10月30日在南州地區農會、內埔地區農會, 11月6日在里港鄉農會,歡迎鄉親踴躍參加,並呼籲,具有需求及符合請領資格的蕉友,自即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止踴躍向受災土地所在地農會申請。 屏東縣政府辦理香蕉防風支柱獎勵說明會場次表 【屏南場】 10月 30日 (四)下午2:30 地點:南州地區農會本會信用部2樓會議室 【屏中場】 10月 30日 (四)下午3:50 地點:內埔地區農會 【屏北場】 11月 6日 (四)下午2:30 地點:里港地區農會
- 周春米訪百歲人瑞獻祝福 長壽之道「找健康不找煩惱」
為表達對高壽長輩的敬意,屏東縣長周春米於重陽節前夕, 偕 同縣府團隊、地方仕紳等一行人前往屏東市崇武里,慰訪年滿百歲的人瑞蔡素英奶奶,送上縣府敬老禮金、祝福賀卡、總統府敬老狀及衛生福利部金鎖片等祝福。現場兒孫滿堂、笑聲不斷,家人們圍繞在蔡奶奶身旁,場面溫馨熱鬧、洋溢滿滿天倫之樂。 蔡素英奶奶今年高齡100歲,出生於上海,年輕時隨夫來台落地生根。她生活規律、飲食清淡,特別喜愛蔬食,雖已屆百歲,仍保持運動習慣與樂觀開朗的心態,面對縣長周春米親切問候,她不僅笑得燦爛,還機智地說:「我現在像18歲啦!」引得眾人開懷大笑。周縣長也幽默回應:「蔡阿嬤看起來真的只有80歲!」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互動溫馨又逗趣,現場掌聲不斷。 縣府團隊也特別準備了生日蛋糕,縣長、家人及在場貴賓一同高唱生日快樂歌,蔡奶奶開心地許下願望,並拿出親手釀製的酒釀與大家分享,香氣撲鼻的酒釀不僅代表長者的手藝與智慧,更象徵歲月沉釀出的幸福滋味,全場洋溢著祝福與笑聲,場面感人。 縣長周春米協助總統府送上敬老狀 縣長周春米表示,截至114年8月底止,屏東縣老年人口占全縣人口21.51%,其中90歲至99歲的長者6,355人,每人可獲得2,000元慰問金;百歲以上的145位長者每人則可領取1萬元慰問金,今年百歲人瑞人數較去年增加19位,最高齡為109歲設籍新埤鄉的葉奶奶,其次是106歲東港張奶奶與105歲內埔潘爺爺。 周縣長指出,屏東縣目前共有145位百歲人瑞,其中有61位是今年新晉百歲,縣府每年都在重陽節前夕辦理慰訪活動,讓長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敬意,縣府團隊也以子女照顧長輩的心情與細膩,從食衣住行育樂多面向推動老人照顧服務政策。長輩們是屏東的珍寶,他們的生命故事蘊含著時代記憶與家庭精神,值得珍惜與傳承。未來縣府將持續推動高齡照顧政策與健康促進服務打造希望城市,讓長輩們「活得久、活得好」。
- 屏東社區規劃師推動十年有成 連年獲國內外38項大獎 成果精彩亮相
屏東縣政府推動社區規劃師,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帶動社區能量,10年來培養382位社區規劃師,並連續在國內外獲得38項大獎,成績斐然;今年有8個社區團體榮獲6個獎項,其中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以崁頂老鄉長舊宅改造「圍內靜好」,還一舉拿下法國設計獎及美國謬思設計獎,周春米縣長表示,這些得獎社區包含美學、永續、文化、創生、共好等設計,非常在地,也展現「愈在地愈國際」的精神。 屏東縣政府10月26日在潮州鎮舉辦「2025 屏東縣社區規劃師成果展」,以「社區開箱」為主題,象徵打開社區的多樣風貌與無限故事,由潮州鎮「彭派水果森巴舞團」與「熱情森巴鼓隊」揭開序幕,熱情奔放的演出,恰似屏東社區規劃師豐碩的成果,在全縣精彩綻放。 周春米縣長指出,縣府城鄉發展處自104年重啟「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以來,已培訓382位社區規劃師、打造370處社區創意亮點、輔導112個社區;並自107年起,有22個社區榮獲國內外 38項設計與永續獎項,凝聚社區與文化深度。「屏東從社區做起,讓每個城每個鄉都能有自己的特色,跟上世界永續潮流,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周縣長說。 成果展表揚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環境改善及永續維護的優秀社區,今年有8個社區團體榮獲6大獎項,他們以創意手法展現地方故事,從環境改造到文化傳承。分別為: 「開箱社區獎」─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 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以崁頂百年老宅改造「圍內靜好」 「全齡共榮獎」─臺灣藝術生活協會 臺灣藝術生活協會 「永續維護獎」─萬巒鄉赤山社區發展協會、佳冬鄉塭豐社區發展協會 萬巒鄉赤山社區 佳冬鄉塭豐社區 「最佳創生獎」─內埔鄉隘寮社區發展協會 內埔鄉 隘寮社區 「地方文化獎」─牡丹鄉四林社區發展協會 牡丹鄉四林社區 「地方美學獎」─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林邊鄉水利社區發展協會 恆春鎮德和社區 林邊鄉水利社區 此外,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並獲得「2025園冶獎」,肯定其在建築美學與永續設計上的成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以「圍內靜好」主題,除了獲得上述獎項,更勇奪2025 法國設計獎(French Design Awards)金獎與2025美國謬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金獎,表現最為亮眼。 「圍內靜好」位於崁頂鄉圍內村,原為地方老鄉長的書房與私宅,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理事長王淑華就是老鄉長的媳婦,她與兒子陳煇騰、孫子等三代家人,在樹德科技大學教授周伯丞帶領的團隊輔導下進行老宅改造,不僅保存了家族與地方的文化記憶,也把百年老宅轉化為居民與旅人共享的藝文場域。日前周春米縣長臉書分享「圍內靜好」獲國際大獎消息後,立即成為熱門景點,吸引許多人慕名前往參觀。 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理事長王淑華(左二)與兒孫三代,樹德科大教授周伯丞(左) 「圍內靜好」崁頂老宅的屋主之一陳煇騰很感動改造案能獲得國際獎項肯定 屏東縣熱情森巴鼓協會改造「圍內靜好」獲得多項大獎 城鄉處表示,屏東社區豐富的創意接連勇奪國內外大獎,充分展現地方創生能量與社區營造的國際視野,每一個作品,都是屏東推動社區營造的縮影,也象徵著永續發展的深厚底蘊。 屏東縣政府歡迎更多社區夥伴、社區發展協會、民間團體及所有關心社區的朋友們共襄盛舉,深入了解社區規劃師的推動歷程與成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計畫的民眾,可搜尋臉書粉絲專頁「屏東縣社區規劃師2.0」。( https://www.facebook.com/ptcplanner )
- 玩轉屏東‧童享平權 定向尋寶與攀玩世界 自由遊戲活動熱力開跑!
還記得今年四月在屏東縣政府前熱鬧登場的「包圍縣府‧孩子作主」活動嗎?那場由孩子作主、盡情玩樂的快樂時光,今年下半年將熱力續航!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守護「孩子的遊戲權」,串聯全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推出「玩轉屏東‧童享平權」系列活動,11月1日、2日分別在和平共融遊戲場及林邊鄉親林公園登場,讓孩子在遊戲中盡情探索、開心長大! 11月的第一場活動將於1日下午1點30分舉辦,當天和平公園將搖身一變,成為孩子們的冒險基地!小小探險家們將拿著線索地圖展開「定向尋寶任務」,穿越障礙挑戰、蒐集闖關印章,最後更能跳進夢幻的「魔法泡泡池」,隨著五彩泡泡飛舞,一邊奔跑一邊尋寶,開啟屬於自己的奇幻旅程! 現場還有「玩聚時光」親子活動區,準備了各年齡層都能參與的桌遊、手作、木工DIY,讓孩子盡情動手、創作、想像。針對0至3歲的小小孩,也特別設置由屏東親子館打造的嬰幼遊戲區,安全又好玩,讓爸媽放鬆、寶貝開心,一起度過充滿笑聲的午後時光! 接著在11月2日上午9點到11點,活動來到林邊鄉親林公園,推出更多樣化的自由遊戲體驗區──泡泡雨、自由攀爬挑戰、障礙探索區、材料手作區、彩繪繪畫區等各式活動一次玩個夠! 現場還特別設計「親子互動任務」,邀請爸媽放下手機、孩子拋開課本,在遊戲中重新找回最純粹的陪伴。從合作闖關到創意挑戰,讓親子關係更緊密、溝通更自然,一起體會「陪伴,就是最好的禮物」。 這次林邊場更邀請艾克曼協會打造「自由攀爬繩索冒險區」,結合親林公園的綠意環境,設計走繩、飛鼠、攀樹等戶外冒險體驗。孩子們在挑戰過程中,不僅能發現勇氣,也能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自信與成就感! 活動資訊一覽: 地點:屏東市和平公園 日期:11/1(六)下午1點30 地點:林邊鄉親林公園 日期:11/2(日)早上9點 活動免費入場,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oY9KWl 未事先報名者也可當天現場報名參加 歡迎帶著孩子一起來「玩轉屏東」!
- 小琉球全新品牌「小島野台」11月8日登場 結合音樂、海風與星空 打造最Chill的海島夜!
為讓每年吸引上百萬觀光人潮的小琉球有更多元的旅遊體驗,屏東縣政府將於11月8日在小琉球停機坪推出全新品牌活動「小島野台」,活動邀請金曲歌王蕭煌奇、李浩瑋、全方位藝人郭書瑤、療癒女聲琳誼、黑色旋風郭婷筠及郭家瑋等輪番開唱,現場聚集 超過35攤在地美食 、街頭藝人 與特色市集,並設置小朋友專屬氣墊區,歡迎全家大小一起盡情放電,享受 最Chill的海島假期! 郭書瑤 蕭煌奇 縣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表示,小琉球有著豐富的生態與自然景觀,今年全新品牌活動「小島野台」以開放的停機坪為場域,結合海風與星空,不僅打造最自然的露天音樂會, 更首度展出以「小琉球海島意象」為靈感設計的無人機光影秀, 邀請旅客們下午2時至晚間10時,一同在夜色與浪聲中,感受 屬於小島的浪漫夜晚 。 傳播處說,當天活動自 下午2時開始,將有街頭藝人帶來音樂、魔術及小丑互動表演,同時搭配超過35攤的美食、手作特色市集,為 積極響應環保 行動、 推廣低碳減塑 ,民眾只要自備「咕咕碗」、「琉行杯」或其他環保餐具至美食攤位消費,即可享折扣優惠,呼籲大家以行動支持環保,減少一次性垃圾。 為延伸活動氛圍,縣府自11月1日起至明(115)年1月1日,將在小琉球老街區進行光環境佈置,此外,也將推出小琉球一日、二日旅遊行程,讓遊客無論白天、夜晚都能感受到小琉球海島的溫度與魅力。 縣府表示,「小島野台」是小琉球首度舉辦的全新品牌活動,期望透過音樂與觀光的結合,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小琉球,感受在地文化魅力。更多活動資訊,可上「小島野台」活動官網、「i屏東~愛屏東」及「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臉書或屏東縣政府官網查詢。
- 箍一方傳產好風景 歸來僅見臺灣唯一
張凱富的曾祖父年輕時是箍桶師,誰也沒料到,當年木桶箍著箍著,竟預言般箍出年輕世代的人生風景––他們一家姐弟在木業黃金年代出生,被父祖輩經營的製材廠養大。儘管木業式微,他們最後全回到廠裡。不管學室內設計讀機械唸企管,各自發揮。他們像木桶裡的板材相互倚靠,力拼個局面,一方面留下古早的貯木池,同時在Threads等平台行銷,直面新一代消費者。儘管承接的是夕陽產業,但他們相信,努力就會看見方向找到光,那是箍在一起的力量。 箍在一起的力量 張家的「天富木業有限公司」在屏東市郊,穿過歸來部落田間小路,眼前是一方比標準游泳池還大的貯木池。那是高雄中都上世紀也常見到景象,大批進口原木到港後沿著愛河拉進池裡。天富的貯木池長逾70米,浸泡著馬來西亞婆羅洲來的南洋檜木,以防乾裂、蟲蛀、菌腐,池裡臺灣鯛、大頭鰱……什麼魚都有。 你釣魚她扛匾 古月今塵兩樣情 天氣好時,藍天白雲倒映池面,不過每個世代看到的風景不同。張凱富印象很深,小時候鴨子最多有50多隻,「鴨媽媽太會生了,又沒法照顧所有寶寶,曾看過大頭鰱一口吞掉鴨寶寶」。他小學下課無聊就釣魚,要不就拜託師傅幫他削把木劍跟弟弟對打。 那是臺灣木業的黃金年代,張媽媽記得的不一樣。她說,天富是後來拚出來的。公公最早在屏東市玉皇宮(天公廟)旁開製材所,生意不差,家裡還有「黑頭車」。但後來擴張太快周轉失靈,她懷孕時天天捧著大肚子軋三點半還軋不過來,實在撐不下去,才舉家搬到高雄鳳山。之後想要東山再起又回屏東拚搏,先承租歇業的製材工廠,後來才順勢買下,貯木池就是當時留下來的。 「那個年代,天富的主力是匾額批發。」張媽記得很清楚,她跟婆婆兩個女人家,得幫忙押司機出車全臺送木匾。一臺7噸半貨車裝滿兩百多塊匾,遠赴中北部禮品行雕刻社送貨。她身高不到160公分,但搬得了8呎(逾240公分)大匾。那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人人追求富貴榮華,張家一個月可以賣出兩千多塊匾,而且多是原木,客人得拿錢排隊。他們在廠內蓋了家廟奉祀關公,祈求事業順利闔家平安,但全民瘋大家樂年代,竟有人跑來求明牌。 走過黃金歲月 碩果僅存 「那年代目睭一𥍉就過了,」張凱富說,木業黃金年代,屏東有50多家製材所,如今僅剩2、3家。他們家現在一個月至多出貨兩百塊木匾,約爸媽那一代十分之一,「而且整塊上好原木直接剖下來,沒拼接的一枚板,拿來做桌板更好,誰要做匾。」雖然是被製材廠養大的一代,但他早體認到,木業低技術、附加價值不高,不隨時代轉型遲早被打趴。 (臺灣台語目睭bak tsiu:眼睛。| nih:眨眼) 說來又像是冥冥中的另類預言。張凱富跟擔任護理師的太太,是透過網路認識,且結成正果,收穫了愛情。他亦察覺到傳統製材業只面對加工廠,接觸不到消費者,因著供需脫節才跟不上時代,所以十多年前即開始透過BBS、無名小站、Yahoo奇摩等管道行銷宣傳,直接跟市場對話。 後來發現「喜歡原木溫潤質感的人一直都在,製材只要滿足市場需求,把木材變成客人想要的形狀,不是沒空間。」天富決定轉身直面市場,現在可以接機關學校木作、醬料工廠木桶、消費者客製化訂單……去到了以前想像不到的地方。 照片提供|天富木業 是家人就得箍一起 把觸角再伸遠一點 他太太原在醫院血液腫瘤科輪值三班,婚後回家幫忙,以前照顧患者,現在改做木作塗裝,閒時還得擔起Threads、IG、FB小編。她姐姐原是室內設計師,現在也回廠幫忙接單繪圖,只要客人有想法,不管旋轉櫃、多層書架……再奇巧的構造都能在天富一條龍產線成真。而他讀企管的弟弟則成了廠裡的萬能工匠,從原木大剖到裁切板材,都能獨當一面。他們像曾祖父箍過的木桶一樣,全因家族木業重新被箍在一起。 張凱富印象很深,家裡貯木池曾因水質變差,跟水產養殖一樣「洘堀」過兩次。對製材廠來說那是很大的工程,得把水抽乾,曝曬數日再重新放水。但也唯有如此,貯木池才能水質清澈,顧全珍貴杉檜原木,那是全臺灣製材廠再也看不到的風景,如今僅在屏東市郊才能得見。他不確定這風景還能延續多久,但一家人都相信,兄弟齊心一定能把觸角再伸遠一點,舊路未盡,新程可啟。 (臺灣台語洘堀kh khut:將魚塭的水抽乾、使池底乾涸的動作。)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
- 是恨也是愛盡在鄰舍裡
「鄰舍麵館」實在不太像麵店。推門入座還沒聞到麵香,先聽到落地喇叭傳來爵士天后黛安娜.克瑞兒的歌聲,環顧牆面想看有什麼招牌必點,沒見到菜牌,只看到層板堆滿一落落的書和CD,上面有油畫素描亦有書法中堂,再往下有好幾塊拗成波浪狀的碎布釘牆上,連花色布料都不一,聽店家解釋才知是吸音棉。一家麵店經營成如此這般,連闆娘自己都承認,她媽做了一輩子小吃,來店看了都罵瞎折騰,只是賣麵怎麼搞成這樣子。不過年輕常跟媽媽摔盤子吵架的她,這回「贏」了;這店一開十多年,事實證明,就是有人愛這味兒。 鄰舍麵館在屏東市豐年街上,小小店面塞在成排透天厝裡,初開時連招牌都沒有,稍不注意很容易錯過。不過如此偏僻處所,午、晚餐營業時常客滿,雖不到大排長龍,但稍候或併桌是常事。它算是闆娘蔡均慧與另一半陳秉晨結婚成家,生養兩千金後的另一個結晶,看來不過起爐作灶,背後卻經歷魔考。 為了你 我願意 「我娘家做小吃40幾年,年輕時最恨就是在店裡幫忙。」闆娘像刨根似地挖出舊記憶,坦承自己生來就長一幅凶悍模樣,從小脾氣不好,在店裡幫忙時,性子一來跟媽媽吵,連盤子都用摔的,把客人嚇死。這家店是兩人結婚後,生性木訥被她形容是「啞口(臺灣台語,意指啞吧)」的另一半,因中年從建築業轉往餐飲業波折多,為了顧全一家才硬著頭皮開的。 乍聽她這麼說,以為是抱怨,但往下聽更早的事才發現不是。她說,兩人欲結婚時,丈母娘看女婿不是很滿意,她曾反問媽媽「要是有人想嫁你兒子,人家也嫌東嫌西,你又情何以堪……」,聽到這才發現兩人會走一塊兒不是沒原因,但那究竟是什麼,自稱是「青瞑(臺灣台語,意指眼盲)」的闆娘跟「啞口」都說不清。 「可能因為我們都是憤青吧。」蔡均慧如此自嘲,完全不在意兩個將要奔六的人自稱「青」有多違合。她自爆,國、高中都曾因一言不和跟老師打過架。而「啞口」也不遑多讓,國中因跟同學打架被賞巴掌,老師未處理,隔天被爸爸帶著驗傷單一起到校理論,後來被霸凌快一年。蔡均慧說,她頗能理解那種心情。可能就因在某些點上找到共鳴,他們才成家立業,還開了家風格迥異的麵店,直到現今。 麻醬肉燥加古典爵士藍調及其他 多數人第一次到鄰舍,都會被落地喇叭傳出的音樂震到,還有人網路留言指「這是家放古典音樂的麵店」。但其實不是,那天一頓吃下來,聽到了黛安娜.克瑞兒、王菲,甚至還有江蕙跟施文彬合唱的〈傷心酒店〉。 陳秉晨說,一直很喜歡音樂,也有收藏一些古典樂黑膠唱片,但整體來說,聽得很雜幾乎亂聽。之所以在麵館擺放出略顯出格的音響,與中年轉職有關。那時初到餐廳後場學廚,每天就看師傅、師兄轉開「拉吉歐(日語,收音機Radio翻譯音)」,在賣藥聲火爐聲抽油煙機轟隆隆聲展開一天。因為習慣了,所以後來一個人工作也想要有聲音陪伴,差別僅在現在可以播自己喜歡的音樂了。 更早以前,麵館以真空管音響、黑膠唱盤播音樂,但後來因唱臂被扭斷才改用iPad。這點蔡均慧一開始沒跟上,她坦言,初始播古典樂有點排斥,兩人甚至還為此吵過架……嗯,她就真的什麼都能吵。但幸好最後跟上了,聽久了現在覺得「古典樂好像不是人做的,像來自天上,真心覺得厲害」。 剁剁剁……滾火時饒舌備料 「營業時我會播大家都能接受的音樂,一個人時就不一樣了。」陳秉晨說,他這陣子常播的歌單是日本饒舌歌手AK-69,沒客人時會把音量開到最大,展開備料工作。這音樂沒聽慣的人覺得太嘻哈有點吵,但他喜歡在音浪中熬蕃茄醬、燉蕃茄湯、滷豬頭皮、滷大腸、自製油膏……然後一天一天過日子。 蔡均慧說,整家麵館她唯一的貢獻是家傳肉燥。那是她娘家小吃店的招牌,油蔥酥爆香後,絞肉直接下鍋煸乾,與常見滷肉燥做法不同,入口不只吃得到油蔥香還有肉香,口感更豐富,層次更鮮明。麵館裡有款乾拌肉燥飯,讓吃遍肉燥飯的台客不明所以,但其實也就是用上這款肉燥而已。 所謂吃與愛:科學盡頭+無法分析 「要說吃真的說不完,」闆娘說,「他們做得也就是生活日常,自家吃什麼就賣什麼,只賣我們敢吃、人吃的東西。」她以前恨這個工作,覺得熱死了,但後來發現命運絕不像人講的如此輕巧,之後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接受。 那天離開麵館前,陳秉晨用獨門絕活播放了王菲的〈矜持〉。所謂獨門絕活是他以簽字筆在音箱上畫滿的「卍」萬字號。他說那是一個能量符號,會改變事物呈現的方式。他把音量開到最大要人仔細聽,聽王菲唱那句「我是愛你的 我愛你到底」在卍加持下真的有差,他笑著解釋說「科學盡頭是玄學……」那一瞬間,王菲空靈氣音迴盪,聲聲都是我愛你。 鄰舍麵館 屏東市大連里60鄰豐年街59號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
- 傳女更傳賢 道場部二心法說的是……
林洋志的家是柔道選手與獎牌的產地。他開放自家讓外地學生借宿,在這把大女兒恩惠訓練成柔道國手,且發現外孫女莊靖的天賦。不過他們一家三代,日常聊的不是壓制對手的技法,而是確立人生目標,追求更好的自己。如今也是教練的林恩惠說,「這就是選手應有的態度,因為競賽場上勝負是一時的,沒人可以摔一輩子,唯有態度對了,做什麼都不會太差。」這才是他們在道場學到的事。 林洋志曾在1972年第二十七屆臺灣省運動會輕中量級摘銀,今年虛歲77,滿頭灰白髮,已難見當年威猛。不過熟悉柔道運動史都不會忘記,他曾在1994年帶隊參加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7位選手分屬不同量級,最後「包牌」攬下7金,其中一位就是當年才高中二年級的林恩惠。 照片提供|莊靖 生命角色變變變 不變的是…… 31年一晃而過,每人角色都變了。林恩惠如今也是教練,換莊靖上場。她記得清楚,自己小學三年級進入道場,莊靖比她更早,幼稚園中班開始練。其中變最多的是林洋志,他帶選手嚴格,但怕人說閒話,當年不敢直接指導女兒,要她自己跟著同訓練場選手學習技術。現在更誇張了,因為「女兒要教孫女要疼」,看莊靖上場只頷首陪笑,盡是阿公的讚許。 不過,他發掘人才的眼光沒變。莊靖的資質就是他們帶選手去清境農場露營被他發現的。「那時她才3歲,一群人在斜坡上往下走,她卻往下奔跑,」林恩惠說,那是行程首日,她「心裡只想到,完了完了,這趟都不用玩了,沒想到她換腳速度快,竟安全下坡沒事了。」就是那天,林洋志跟她說這是塊料,有機會可以栽培。 但這僅是第一步。林洋志說得直白,「跟木工師傅挑材一樣,看似可以,剖了不行,也只能當柴燒」。其中的關鍵是選手個人心志,林恩惠小三練到小四即被爸爸一再追問「確定要走這條路嗎?」,去年莊靖國一時,她也反覆問了好幾次。 「這不是限制發展或放棄多元選擇的機會,人生只有一次,且沒回頭路,掌握方向,路會更清晰。當然,目標執行過程難免有瓶頸,但也因此更要提早準備,不得已碰上轉彎才不會茫然失措。」她說,這是競技場學到的事。 往前絕非坦途 你要面對的是…… 就像她,一路上因為體重控制、受傷,有目標也不是一片坦途。她印象很深,高中為了團隊成績,跨體重級別參賽,身體極限因此一下子被打開,搞到大一為了一兩個禮拜減掉7、8公斤,「每天高強度訓練及狂烤三溫暖,兩次脫水差點沒命」。還有一次,跟到國立體育大學移訓的男子隊對練,因一時失誤膝蓋韌帶斷了兩條。那次受傷讓她一次戳破兩個夢:原本打算大學畢業赴日本發展,沒了;原本取得國手資格,冀望1998年泰國亞運幫爸爸奪牌,也碎了。 不過因目標明確,她後來還是拚了1998年最後一屆台灣區運動會,且到澳門參加第一屆城市盃國際柔道錦標賽,雙雙得名。回顧這一切,林恩惠難免有夢未圓的遺憾,幸好當年有再拚的勇氣。反倒林洋志看得開,他說:「那時一看她受傷就知道『啊,亞運沒了』。」不過他從來不把自己的夢放孩子身上,到醫院陪開刀第一句話就說「一切截止了,快回到你人生正軌」。 這正是運動員的殘酷人生,也是他們一直要選手確立目標的原因,因為人生只有一次、過了就過了,沒有回頭路。他們現在還是用這種態度教育所有選手,莊靖也是。那天放學專訓時段,離她最近一次比賽僅剩10天,保險起見得再減掉兩公斤多,但她說,「三餐正常,還好,多吃蔬菜即可。」校園裡火紅的零食魔芋爽什麼的,她沒想過,「因為同學會相互提醒,彼此要求」。 毋忘初衷 他們一直追求的是…… 她小學一年級就參賽了,生涯首戰吞敗,至今仍記得當時景況,「因為太急著做動作結果被對手反摔,所以體悟不能心急也不能衝動,一定要做有把握的動作」。那次之後競技選手的好勝心驅動著她,平日晨訓專訓特訓,假日補學科,同齡學生愛滑手機追星,但莊靖說,「太浪費時間了,金牌比較有吸引力。」迄今參加31場賽事已摘下21金。 「這時代孩子比較幸福啦!」林恩惠笑說,莊靖參賽後受過兩次傷,一次腰部疼痛到飆淚,一次腦震盪。因為擔心她再受傷,現在核心加強不能少,每次出場都會留意幫她綁好髮髻。這話聽來像在怪教練爸爸早年訓練方式太嚴格,但其實外人聽來很甜蜜,就像爸爸當年照顧她開刀,他們對下一代的愛別無二致。 她也說自己從沒把沒拿過的牌放孩子身上,「我們沒辦法牽動她的人生跟選擇,只能陪伴支持」。一旦上場就得自我要求、負責,全力以赴,這是所有選手的必修課。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
- He ain’t Heavy,He’s My Partner
啦啦隊本來就是為了鼓舞士氣而存在,不論運動場上計分板怎麼跳,他們總能展現美妙微笑曲線,激勵人心。應該是這樣,啦啦舞蹈選手黃亭捷、洪諺名才能笑談身上的傷。即使那是逼使人打掉重練的阿基里斯腱斷裂重傷,他們還是對未來抱持希望。雖然因學業分隔兩地,他們默契不減,異口同聲說:「剛好利用這段時間多看國外傑出團隊影片,構思編舞!才不會像之前兩個八拍收尾動作,想了一個多月想不出來。」 啦啦舞蹈在臺灣是新興運動,多數人看到啦啦,往往聯想到職業運動場上的應援隊伍,有些人腦海中會出現空拋、翻騰……的競技啦啦。啦啦舞蹈跟它們一樣,都是以啦啦隊運動為基礎,但更專注跳躍、踢腿、轉圈等舞蹈動作,不管是爵士、嘻哈或彩球哪一種,講究的都是編舞、隊形、技巧、默契、一致性。 照片提供|黃亭捷 起點:從場邊助陣開始 如此新穎的運動,才20歲的黃亭捷與小他3歲的洪諺名從小就練。那時兩人都在亭捷媽媽開的舞蹈藝術中心學舞,那是黃虹育自文化大學舞蹈學系畢業後返家在林邊鄉開創的事業,22年前民族舞蹈芭蕾甚至連武術都教。 所謂幼兒學舞其實也僅是律動,亭捷雖有媽媽擅舞的基因,後來成為競技體操運動員,但初學也只愛翻跟斗,翻累了就坐一旁看人跳,並不熱衷,反倒是諺名,原本陪阿嬤一起運動,但每次在場邊跳得比任何人都認真,幼稚園中班就被送來學舞。 「亭捷小學五年級時,我安排她跟諺名搭檔,從那時起開始練啦啦舞蹈。」黃虹育回憶當年笑說,「那時諺名個子比亭捷還小,誰想到現在高她不只一個頭。」講到當年的小男孩洪諺名更不好意思,他說:「那時都叫她亭捷姐姐,不像現在連名帶姓直接喊。那時就是姐姐說什麼就跟著做。」 轉圈:轉到絲滑柔順且不吐為止 他們就這樣一路跳進啦舞國際賽場,去年一舉拿下亞洲盃與亞太盃啦啦隊錦標賽青年彩球雙人組雙銅牌。「多數人不認識啦啦舞蹈,以為就是拿著彩球露齒微笑,其實這正是啦啦跟其他運動不一樣的地方,它隨時都在跑動且要保持歡樂的狀態。」黃虹育說,「一分半鐘裡做完所有動作形同無氧運動,強度跟百米衝刺差不多,剛開始練滿臉通紅氣轉不過,很少有不吐的。」 這是啦啦舞蹈鮮為人知的內裡,就像黃亭捷,從小學過民族、芭蕾後來改練競技體操,底子算紮實,但最怕的還是啦啦舞蹈的轉圈動作。「因為不同運動形式,起蹦力跟動力都不同,芭蕾、體操都有轉圈,但啦啦轉圈完全不同。」她苦笑解釋,日本選手一轉少則7、8圈,但她從小學練至今都辦不到,有時練到生悶氣。 身為搭檔,洪諺名很能同理。他們後來也是參加多場日本教學研習才逐漸掌握到訣竅,「拆解來看就是舞者肩部跟胯部先鎖緊,然後在頭部找一個平衡點,想像自己被吊起來,開始發力旋轉,如此一來即能轉得絲滑柔順且面帶微笑,但困難的是,從頭到腳每個細節都顧到了,就是身體動不了」,他們也是後來才知道,幾乎每個啦啦舞者都深陷此泥沼,花個一兩年多一圈是常態。 默契:別怕!姐扛你 雖然轉圈沒人多,但他們有從小練起的獨門秘技。那是一個雙人動作,亭捷先抱頭做出蹲姿,然後諺名弓身從她背上翻過,過身瞬間亭捷順勢站起,再把完成側翻動作的搭檔架起呈倒立姿。這動作令評審驚艷也讓他們吃盡苦頭,因為多數男女雙人組都是男子選手以身材優勢扛起女搭檔,少見女扛男,有次亭捷站起時重心沒抓好,瞬間軟腳害諺名撞頭。 不過他不敢抱怨。「因為我從他還小,一直扛到現在耶!」亭捷苦笑說,剛開始練她比較高所以負責扛,現在他都抽高了,但習慣了也只能繼續扛。 未來:拍斷手骨顛倒勇 這種默契正是雙人運動的靈魂。就像今年六月,亭捷練體操時一個空翻動作結束,下場時一不小心勾到紗帶,竟扯斷右腳阿基里斯腱。黃虹育原想幫諺名另覓搭檔,沒想到過沒多久,他也因自我訓練時,一個跳躍動作落地沒站好,傷了右膝蓋。 現在他們暫時沒辦法再練雙人動作了,亭捷雖然不用再靠四腳助行器,但走路仍一拐一拐,諺名看似無大礙,但動作稍大,右腳膝蓋無法支撐,像要散了一樣。他們各自復健,同步加強腹肌背肌,以維持上肢持彩球的手位動作,預計明年開始恢復練習。「那像打掉重練,碰上了就得面對。」黃虹育說,希望有機會再取得國手資格,進軍2026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的2026國際亞洲啦啦隊錦標賽。她對兩人很有信心,「因為也許拍斷手骨顛倒勇」!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
- 自家主場衝一波 展現哥der價值
要運動員認老何其不容易,不過這個檻黃玉霖跨過了。今年上半年他碰到選手生涯前所未有的低潮,放空到連競速鞋都沒穿過,雖然從未正式宣布,但很多人認定他退役了。不過他後來又重新回到賽道,「因為一路上受到太多貴人幫忙!」他決定拚到2027年全國運動會為止。因為這是在家鄉屏東主場的賽事,在自己的土地上衝刺,激勵仍在賽道上的人,正是運動的價值。 黃玉霖是屏東土生土長的滑輪溜冰運動員,他才30歲,從3歲開始穿上休閒鞋,到讀南州國小……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征戰世錦賽、亞運會穿金戴銀,奪牌無數。不過他在以自己為本的碩士論文中,好幾個章節提到孤獨國中生活、低潮期以及奪牌背後鮮少人知的陰暗,那似乎才是選手之路的真實。 照片提供|黃玉霖 選手之路 從缺憾出發追求極致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聽過我一出生長短腳,後來遵醫囑運動復健的事。」如今回首,他已能笑說從頭。這經歷只要奪牌就會被重述一次,但多數人不知道後續。黃玉霖說,他爸為了帶他練溜冰,於他國小時也取得教練資格,「但那時說不來為什麼,只要在南州比賽一定摔。小孩子不懂自己的身體狀態,就只愛玩想衝,跌了就爬起來再衝,然後再跌」。他印象很深,有次再起身已暈眩,後來醒過來人在醫院。 他到國中才真正體認到長短腳造成的限制,那時每天練完酸痛不已,讓他視上場如畏途。再次就醫發現問題一樣,解方只有「開刀矯正」一個,但如此一來不僅國中報銷甚至連未來也成未知數。他的教練爸爸決定拉高訓練強度,每天清晨5點載他到潮州給總教練做較高強度的訓練,練完回南州上課,課後再衝一趟潮州,「回家沒完,還有上下階梯等體能訓練課,爸爸像領了回家作業一樣陪我一起做」。 認清本質 與低潮為友 正因經歷過這些,低潮對他如日常。黃玉霖坦言,其實在2023杭州亞運男子競速滑輪溜冰3000公尺接力賽奪金後,一度想要結束了,「畢竟奧運現在仍沒滑輪溜冰項目,亞運對選手來說已形同最高殿堂」。 「那之後一直浮浮沉沉的。」他大方分享心路歷程說,有段時間懶懶的,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沒碰過競速鞋,他心裡像Hold著一個不甚確定的未來,從沒正式宣布過,但很多人都以為他退役了。不少教練鼓勵他繼續拚,但其實所有人都清楚,要一個年逾30歲的選手還在賽道上真的不容易––年齡是不容漠視的天設門檻,年輕時可突地爆發衝刺,現在只能花更多時間苦練堆疊。 淬煉其心 即能轉境 「後來在研究所接觸到運動心理領域,幫助很大。」黃玉霖說,不管哪個領域,頂尖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都已到頂,幾無差異,決勝的零點零幾秒就差在心理素質,誰能在關鍵時刻確保心理強度即能決定勝負。 人生不像電影永遠精彩,有顛峰有谷底,重點是摔到谷底還能重新站起來。 因為心境上的轉變,他去年開始接觸鐵人三項運動,透過比賽找回自信。「但年齡騙不了人!」黃玉霖笑說,「現在參賽,不少年輕選手都會衝著我喊『玉霖哥』。」但他已能隨境轉心,覺得當哥即要展現哥的價值,像他初入賽場時擔任破風手助學長奪標,後來一樣有人為他開路,行至此刻他願意再破風,將成就別人當成圓滿自己。 哥為你破風 碰撞學到的事 以滑輪溜冰場上最常見的選手衝撞來說,多年前他也是屁孩一個,見人衝撞脾氣一來也控制不住,但現在更能體會那僅是賽道上難以避免的過程,「如何處理碰撞,且在當下控制自己,甚至到場下還能向衝撞自己的對手賀喜,那才是競技的核心」。 就像他在2023杭州亞運以神來一腳劈腿壓線奪金,返臺後卻在全國運動會上被以相同技法逆轉失金。黃玉霖說,「這事到現在還有人討論,但其實故事沒結束。」隔沒多久他參加亞錦賽又把金牌拿回來了,他想說的是並不是金牌失而復得,「而是人生本來就不像電影,永遠精彩,有顛峰就有谷底,重點是摔到谷底還能重新站起來」。 他今年起在新埤國小擔任運動教練,每天清晨6點晨操,接著回學校帶隊訓練,等到一天課程結束後又是自訓。他認了自己是老選手,但訓練課表仍像在南州讀國中時自律。他體認到時代不同,現在的選手可能無法再高壓強練,但他希望用自己的經驗讓賽道上的小選手看到,「像哥這樣拚,終有一天能寫出成績,那才是運動場上該學的事」。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10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