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簽聯絡簿他們上學去
-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8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8月25日

晚上六點多到屏東市鶴聲國小,教室早已燈火通明。前幾排是看似高齡的學生,此外,全是新住民。他們看來年輕甚至稚嫩,以老師聽不懂的越南話聊天。言談間嘻嘻哈哈,像在自己家一般,但上課時間一到,轉身取出課本後,悉悉簌簌悄聲交談全改成華語。他們緊盯黑板上的字,跟著老師一橫一豎刻入習字簿。神經專注,每個都像模範生一樣。
學習得有動機,那幾乎人人不一樣。但對新住民來說,上學識字是一種生存技能。為了更好的生活,必須得壯大自己,才有可能翻轉命運。
來臺灣8年半的陶芳草在胡志明市讀完大學,與外派越南工作的先生相識相戀,婚後才搬來臺灣。她已 34歲,剛到屏東時,一度在繁華國小上識字班,因懷孕加上後期學生數不足沒成班,才在家當家庭主婦。
國小只是起點 目標是大學畢業
從相戀到結婚,和丈夫用英語溝通無礙。但她發現,在地生活光靠英語行不通。特別是一雙子女慢慢長大,女兒讀國小二年級,兒子幼稚園大班後,她驚覺自己的中文越來越不夠用了。現在白天打工,晚上唸國小補校,每周四天騎3、40分鐘機車到鶴聲國小上課。雖然距離遠,但她求學動機強,加上另一半支持,進步神速,如今已可幫女兒看功課和簽聯絡簿。
「其實我現在的中文程度跟女兒差不多了,」陶芳草笑說,「但遇到課業問題,還是不敢問她,不好意思嘛!」她寧可用手機通訊軟體私訊請教老師,聽說讀寫能力日日進步,如今看菜單已不再需使要Google翻譯,直接看了就能點,越來越在地。她的目標不光是國小,暗自期許10年內拿到臺灣的大學文憑。
43歲的阮萩妹嫁來臺灣20多年,聽說能力早沒問題。但她小時家貧,越南家附近也沒學校,沒唸過書,隻字不識更不會寫。遠嫁來臺後,丈夫過世了,她一人靠著美睫,獨力扶養3名子女。
因為手巧心細,初學美睫,很快就取得證照。在老師鼓勵下,參加屏東、高雄、台南等地比賽。她好勝心強,一遇比賽即瘋狂練習,每次都拿下冠軍。因為手藝佳,回頭客多,每天從早忙到晚。如今3名子女,老大已大學畢業,老二半工半讀就讀大學中,只剩一個還讀國一的老三需要照顧。孩子們鼓勵她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最後選擇了唸書。
拚命三娘過日 不讓孩子低人一等
「我這輩子不會離開臺灣了。」她認為,讀書對在地生活大有幫助,所以一定要好好學不可。對年幼失學的她來說,終於有機會為自己讀、為自己活,即使再累都甘之如飴,「起碼自己努力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她把當初學美睫的態度投注在學業上,立下目標即全力以赴,不給自己任何放鬆的藉口。目前除了客人預約的時段,她把所有時間、心思都放在課業,遇到生字就問兒子,上學不到半年就寫了20幾本練習本,寫到手發炎都不准自己休息。這種向學的態度連家人都覺得太過了,還勸她輕鬆點。
「我連騎機車停紅綠燈,看到招牌或廣告上的字,都會利用短短幾秒模擬怎麼寫。」阮萩妹笑說,她就在掌心試寫,「來臺灣這麼多年,以前有很多看不懂的字。但上學後,中文讀寫能力提升,終於看懂了,對生活幫助很大」。
「我希望自己懂更多,不與社會脫節,才能融入台灣文化。我希望自己是最棒的媽媽,就算我是越南人,也能讓孩子們感到驕傲。」阮萩妹看似柔弱卻堅強,她在悲欣交集的哽咽聲中,緩緩道出20多年來拼命三娘似的生活,背後的動力都是為了孩子。
跟孩子拚功課 考試不漏氣
另一位來臺8、9年的阮氏草,孩子才念小一,每天都得陪小朋友讀書,簽聯絡簿,識字成為生活的必需,所以開始上課。每天工作結束就得趕到學校上課,她坦言確實有點累,但每次一個半小時的上課時間對她來說非常珍貴,不管多累或遲到,她都堅持到校。
「在學校每上一課就要考一課」,所以只要有空就會一筆一畫地反覆練習,每回放學孩子都會問她考幾分?阮氏草帶點驕傲神情說,「孩子的成績很不錯,我跟他有得比」,這是當媽媽的尊嚴,功課可不能輸給孩子。
我希望自己是最棒的媽媽,就算我是越南人,也能讓孩子們感到驕傲。
她笑說,自己和孩子都喜歡上學,下課後也會一起複習功課,「孩子是我的小老師,常嫌我唸得不標準。不過,現在孩子的老師傳line來,我已經能看得懂意思,只差寫的能力而已」。
其實阮氏草心中有個目標,她親人在越南開安親班,當地會華語很吃香,若能將華語學好,日後或許可以回越南教華語或當翻譯,多一項謀生的能力。
鶴聲國小輔導主任陳麗梅負責補校業務,她說,當初是為執行新住民相關計畫而與新住民媽媽結緣,而後發現新住民學生問題在於母親的語言力,於是開始開課,讓新住民從ㄅㄆㄇㄈ開始學起。
來上課學生都是因為生活上需要而來,所以補校學生的共同點是很肯學,有些白天上班後就直接來上課,連飯都來不及吃,即使如此都不缺課。陳麗梅說,有位媽媽因孩子看不起她才報名上學,最後從學習中得到自信。
「補校其實更像是新住民的聚會所,同學多是同鄉,學校成為她們的喘息空間。」陳麗梅說,他們時不時互吐苦水,就連母親節也會買蛋糕一起慶祝,不僅會揪新成員來上課,畢業後也常回學校旁聽。他們或許來自不同地方,但都在這個小小多山的國家成了一家人,人生旅途中的好同學!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