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的人生我做主

  • 作家相片: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7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ree

活到老學到老過時了,他們相信:學到老才能活得好


有人一看到熱帶性低氣壓,就盼望它越捲越大放颱風假,但也有人不愛。他們是小時失學的「高年級」補校生,把學習當一輩子的事,甚至連證書到手了都還不想畢業。他們日時騙囡仔作息,晚上上課;把一天24小時當48小時過,只為追回曾經落掉的生活。


屏東縣有20多所國中、小學開辦補習及進修課程,其中,林邊國中附設補校已招收30屆。雖然因教育普及,學生數減少,但今年仍有1班10位學生。「全班同學都65歲以上,最年長已79歲,其中還有1位新住民同學。」補務主任吳永賀說,他們因種種原因年少失學,重返校園非常清楚要什麼。抓緊機會學,不僅鮮少人翹課,有些同學畢業了還不肯離開,三不五時回來旁聽。


別以為補校可以混!吳永賀說,補校課程雖然靈活多樣,體育課可以教瑜珈,烘焙是家政課主軸,美術可以安排紙黏土、版畫,但考試評量還是不可少。為免造成學習壓力,有些考試採open book或以實作當成績,但該考的逃不了。


「國英數等必修學科比較生硬,」他笑說,「補校生就算有聽沒有懂,也會乖乖來上課,即使聽到打瞌睡了也鮮少缺席,讓人印象深刻。」等到體育、家政、藝術人文課,全班又生龍活虎,像同樂會一樣。


人生補課!子孫學成了換她們來


79歲的錦秀與71歲的珠菊,因為成長背景相近,不僅是好同學更是好姊妹。她們都是家中長女,國小畢業想繼續升學卻因家計等因素,只能認份扛責做事。如今到了為自己活的年紀,有志一同重回校園圓夢。


不過,長女責任感是基因,她們的身分如此多重,即使再加上一個「補校生」身分,該做的事一點沒少做。錦秀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白天經營超商,下午忙農務。她一天得站18小時,雖然常被老師吐槽上課遲到,但總笑笑的,「因為上課是自己想要的,再怎麼忙都要來」。


珠菊一家有6個兄弟姊妹。「那個年代老大哪有讀書的份,」她說起往事像跌墜時光隧道,說自己國小才畢業即開始分擔家計,婚後到工廠打工,為了多賺點讓一家生活無虞,後來學做生意。炸雞店一開28年,用一塊塊炸機拉拔三個孩子長大。


雖然自己才國小畢業,但提到子女,珠菊滿是驕傲神色。「他們都是公教人員誒,連孫子也很厲害,不是醫學院,就是臺科大機械所。」她說,不久前清明節,孫子回來說連考碩士班都拿到榜首,所以她更不能漏氣,「考試雖然沒科科一百,但都有90分以上」。


兩人除了相約上課,不時互邀遇遊玩。錦秀會煮紅棗木耳給同學解饞,珠菊有時揪同學到菜園採高麗菜,不僅是班上的重心,更在失學多年後找到人生的好同學。

 

看來特別年輕的劉秀月是美容美髮師,因為懂得保養,完全看不出快70歲了。她老家在嘉義竹崎山上,國小畢業開始當童工,替人看顧小孩,後來學會美髮專長,不怕餓肚子卻總是忙。曾經閃過讀書的念頭,卻總找不到時間。如今女兒長大,經濟無虞,總算盼到了可以稍微輕鬆的時刻,在補校主任邀約下當起「高年級」補校生。她上課完全沒壓力,最愛瑜珈體育課。但問起成績如何?秀月笑說:「考試成績都好多分。」那是種努力過即OK的自我負責。


能多學都是好事 他們把校當家


除了樂在上課的不老族,補校另一群主力是新住民學生。42歲的龔勝男自中國福州遠嫁來臺,抱著「能多學東西都是好事」的心態來上課。她在這裡熟悉了中文繁體字,因為工作的蘭花公司不少產品外銷日本,對日文也感興趣。學習不僅讓她精氣神更好,連女兒都察覺她每次課後的開心。


嫁來臺灣20多年的趙雪清是四川人,早就從補校畢業了。她女兒已當老師,但只要到家政課時間,常返校插花。「因為上課太開心了,一點壓力都沒有。可以認識不一樣的朋友,既有吃又好玩,所以很愛來上課」,不知不覺把上課當成生活的重要調劑。



不想畢業的人不光是趙雪清,兩位86歲的補校畢業生也把學校當成第二個家,只要有空就往學校跑。


86歲的曹能德邀同齡老友戴坤祥念補校,兩人相識多年,住得又近,揪伴一起讀冊。滿頭華髮的兩人雖已從補校畢業,心卻不曾離開學校,只要有空都會繼續到班旁聽。白天務農的曹能德說,因為上了自然課,進一步瞭解何謂有機,還在自己田間檢驗實證。他一有空就拿自種的香蕉與同學分享,那是課堂上學來的品質保證。


因為上課太開心了,一點壓力都沒有,既能認識不一樣的朋友,有吃又好玩。


他已當外曾祖父,但在班上仍是個擦黑板、排椅子,睡不著就起身練字的好學生。「這年紀讀冊要幹什麼?當然是長智慧啊!」他說,除了老師教學問,同學也很厲害,會作料理、懂唱歌,既可學習還能增加生活樂趣,所以把補校當社團,即使畢了業,照樣回來上課。


ree

平日也務農的戴坤祥說,與其在家發呆看電視,不如到學校上課,上課好處很多,除了精神有寄託,還會認識很多人,加上同學間的相處互動,讓自己反應更靈敏,子女都很鼓勵他讀冊,精神才會好。


有這種同學 連老師都羨慕


陳丰以在林邊國中補校任教已3年,他是領有乙級技術證的烘焙老師,每月來上一堂課。86年次的他教導86歲的學生做料理,不僅沒代溝,反而樂融融。陳丰以說,長輩做了一輩子菜,教起來比幼齒的小白還容易。老師代表專業、學生擁有經驗,彼此切磋交流,常常一點就通。


只是做了一輩子菜的老學生,不免有自家慣習與定見,怎樣才能讓他們聽從年紀比孫子還輕的老師?


ree

「課堂上,我都用半哄半騙的方式請他們試試看。」陳丰以說,料理本來就沒對錯,試試看也沒損失。幾堂課下來,不論春捲或養生饅頭,長輩們試過總會說「老師的多一味」。這一手,有招勝無招,不露痕跡收服老學生。


「不過長輩的觀念有時也要適時更新,」他舉例,「像有些長輩覺得,粽子常溫擺桌上一兩天不會壞,或是甜粿發霉表面削掉照樣能吃……像這種就得適時導入,讓他們真有所學,把健康觀念帶回家。」


陳丰以覺得,補校學生與其說來上課,更像來班上開同樂會。學生常常會自備點心分享,母親節前夕還準備大壽桃同歡。他最羨慕的是他們的畢業旅行與戶外教學,去年去了日本,前年還到中越。「連戶外教學也到阿里山認識茶文化」,這是他沒經歷過的學生生活,這麼讚的校園生活,連他都想回頭再補課!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8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