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書引路╳鄉╳壤求生學─有機書店之玄機

  •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
    屏風小編
  • 5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夥房伯公廟開出書店,方圓五公里僅此一家。


觀察城鎮是否宜居有很多指標,有沒有相當水準的醫療院所,有多少便利商店,外送平台有沒提供服務……。但也有人以為,有沒有書店也是指標。以此來看,萬巒鄉泗溝村很宜居。這裡雖沒外送平台提供服務,但有方圓五公里唯一的書店;它讓泗溝變得不一樣,且如店名「萬巒有機書店」所指,「有機」是生命力的意思,它讓人口外流嚴重的城鎮,又有了生命力!


萬巒有機書店最早開在泗溝林家夥房,店外有從萬安溪引來的泗溝圳環繞,灌溉水清澈見底,貼近還看見斑龜棲息。這裡屬於客家六堆的先鋒堆,林家夥房是曾任六堆副大總理及先鋒堆總理的林集暄故居。書店店長林玉光說,「那是我們現今難以想像的興旺!」林集暄生育五子一女,夥房一度有上百人共居,因子孫陸續遷出,二三十年前始閒置。


「萬巒早年很富庶,日治時期即有多家磚窯廠。」文史工作者蔡森泰追憶說,如今遊客必訪的豬腳街,二十年前即有書店,且是兩家幾乎比鄰而開。雖然後來收了,已成過去式,但正因曾經擁有,書店才成殘夢。


醒著作夢 他們重新把書店找回來


「三年多前我們去新竹關西參訪,看人家怎麼經營活化社區。」林玉光說,萬巒人口長年負成長,大家四處取經、模仿,想找活水。當時全臺首家有機書店在關西成立,同以客家族群為主的小鎮風風火火,遊人如織。他們看了很振奮,最後找了林家後代商議。他們同意無償提供夥房,循關西有機書店模式,終於又讓萬巒有了書店。


這裡雖名為書店,但不賣書。營運模式是接受各界捐贈,再以交換書籍方式推廣閱讀。林玉光說,除了政治類叢書、雜誌及教科書不收,其他書籍不論品相良莠均收,開店三年收到上萬本書籍,「原則上,希望來客都帶本舊書,只要投二十塊銅板,即可以書換書,把想看的書帶走」。



他們的想像是,書是以植物纖維碾磨成漿,製成紙張而來。過程中,有機體壞碎,成書之後已成無機體。但透過書店平台,以家裡舊書換店裡「新」書,看似無機的書冊隨愛書人流轉,已形同重獲生機。而以書導流,有機會讓泗溝再現人跡,如是這般,也可讓窒悶的偏鄉再尋生息。


「其實入口的零錢箱,有時一個月收不到半毛錢,最多也就六七百。」林玉光坦言,夥房裡兩間書店背包客棧,假日訂房約三至五成。「一開始在夥房釘書櫃,不少阿伯(客語,意指叔伯長輩)看了直勸,開在這一定倒!」


不過這幾年以書店為核心連辦三年夥房藝術季,規劃泗溝走讀輕旅行、市集,遊覽車一輛接一輛,接連出版兩輯《畫說伙房 共下來聽伙房故事》繪本,以先民鄉野逸事為主,題材罕見,評價也不錯。


照顧序大人守望鄉里 他們心念相彷


他當年為了照顧年邁病母返鄉,因而參與了書店運營。林富章、詹玉霞夫妻跟他一樣,為了照顧父母返鄉,把工作坊搬到書店旁;先生喜好雅石創作,退休後在大武山河床撿拾鐵丸石打磨昌黎硯,而嫁入客庄的閩南媳婦,不僅習得一口流利客語成為客委會宣講員,講起客庄俚俗頭頭是道,還利用擅長的拼布手作技藝,推出伯公祈福御守香包等DIY課程,兩人的「玉印霞飛手作坊」已成走讀泗溝據點。


跟他們一樣的還有林英珠,家裡種植一甲多可可樹。她為了照顧父母返鄉,從種植、醱酵到加工,都在自家完成。她回憶,「小時印象最深的是,總聽大人說泗溝人很有錢很有錢很有錢,但現在自己做可可花生豆腐、可可茶、可可油……可能時代不一樣了,很累還賺不到什麼錢!」



但慶幸他們都不是為了汲汲營生才回來的,初始是為了照顧年邁多病的雙親,陪伴告一段落回望故鄉,最後有了書店有了據點,讓泗溝有了希望。


曲折是必然 但人會回來


那天在書店投五十元銅板,帶走《孤獨死:一位中國知日份子眼中的日本社會》,以及簡體字版的《蔣經國情愛檔案》兩本書。問林玉光,「沒帶自己的書來交換,直接投錢也可以把書帶走嗎?」他笑說,「當然可以,我們本來就不是在賣書,真的找到想看的書,不用投二十塊也可以帶走,我們只希望書把你帶來泗溝」。


這是萬巒有機書店開店三年的核心理念,搬到泗溝信仰中心開庄伯公福攸宮後仍將持續。「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也不致於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一定是必然的。」林玉光說,很多人說書店活不下去,但他很正面,三年前剛加入書店營運,他的臉書好友只有六七個,一想到發文、宣傳,一個頭兩個大,如今好友已有六千多,


「我把自己當沒業配的網紅,好好行銷有機書店及泗溝就是我唯一職責。」他說,「重點在地方創生,雖然還在扎根,但最後希望有機會把客家文化變文創,屆時農產品也有機會變農創;泗溝繁榮了,人會回來的!」


我們只是希望書能把你帶來泗溝。



萬巒有機書店

屏東縣萬巒鄉泗溝村永全路51號


出處:屏東本事2025春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