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女的思鄉餘味
-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8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1955年2月8日國共戰火延燒到大陳群島,島民奉命撤退臺灣。當天一早廣播響了,第幾組第幾小隊幾點要到碼頭集合。正月15剛過,他們卻要逃難了。
菊子窩裡
小暑後走進屏東市北區市場,傍晚快6點了還是悶,日頭未落下,市場已一片黑。過道間灰貓遊走,嗅舔已散盡的熙攘人氣。跟著牠,走到最底的57號攤,眼前突然亮起來。這攤是「菊子窩裡」,攤上大把百合盛開,擺著中、日文書刊。聞不到市場腥臊味,滿是濃郁花香。一頭灰白髮的朱菊枝端上一碗「散粉糊」,跟人說起70年前大陳島人來不及吃上一口糊即四散奔逃的故事。
「散粉糊是大陳傳統料理,」朱菊枝說,她賣的散粉糊是由地瓜粉等4種粉料依比例攪拌而成。島上習俗正月十四吃甜十五吃鹹,不論甜鹹都以粉糊為基底,甜品加上紅豆、紅棗丁,上桌前再撒點花生粉、陳皮即太功告成,鹹的加上鰻鯗等配科,大陳話叫「糟羹」。

那鍋來不及吃的散粉糊
如此家常的料理,但那年,大陳人連吃一口的時間都不剩。那是1955年2月8日,國共戰火延燒到群島,島民奉命撤退臺灣。「當天一早廣播響了,第幾組第幾小隊幾點要到碼頭集合。正月十五剛過,他們卻要逃了,很多人家裡煮了一鍋散粉糊,眼巴巴看著沒法吃,無計可施也只能上船了」。
這是朱菊枝從爸媽那聽來的故事。他們從大陳撤退來臺,媽媽37歲高齡才有這個獨生女。他們仨住在屏東市自由新村,「媽媽鄉音重,她說得人家聽不懂,也聽不懂別人說的,一輩子幾乎沒離開村子。」朱菊枝坦言,小時對家鄉無感,天天吃大陳菜吃到煩,甚至羨慕同學有肉圓、碗粿、麻油雞可吃。
遊走四方不眷戀莫回首
「大陳老人家很奇怪,都不太想拴住兒女。像我爸媽,可能顛沛流離吧,才5、60歲就把墳啊遺照都弄好了。」她後來在旅行社當領隊,如父母所願四方遊走,「跟著團員吃香喝辣吃Buffet(自助餐),從來不覺得自己的飲食文化有多珍貴」。
直到父親過世,朱菊枝眼看媽媽連條臘肉都掛不上桿頭,才驚覺一切變了。活大半輩子從不知道母親老了,她剛開始仍帶團,出國時送媽媽到日照中心。但老衰沒停,後來只能送媽媽到機構安置,「那一年半間沒人跟她講大陳話,媽媽竟然失語了。有次住院嚷嚷想吃橘子,只發出單音,但看護聽不懂,蘋果蓮霧想得到的水果一路猜,媽媽氣急了還咬她一口」。
為媽媽做一道她的菜
「人哪,再怎麼活也要有起碼的尊嚴。」她眼看不行,接媽媽回家。見她日漸消瘦,胃口極差,才進廚房試做起大陳菜。「那時怨言超多,調適很久,」她坦言,「那像從坐飛機看世界各地的人生,一下子盪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間。玩過全世界的人,如今只能守在方寸間。被囚在斗室裡面照顧媽媽,好像曾經滄海,卻被困在池塘裡」。
但上路了不能回頭。她推媽媽坐輪椅進廚房,依著她點頭搖頭,開始學起一道道大陳菜。最先學的是炒米麵,炒到第3次,媽媽才整盤吃完。為了避免剩食浪費,最後在自家開起「Wouli 889」共食空間,每餐期接受6人預約共餐,以湯年糕、麵疙瘩、炒糕等一道道家鄉味,陪媽媽走過人生最後時光。

窩裡:思鄉餘味
「Wouli是大陳話,發音近窩裡,意思是家裡。」朱菊枝在家裡陪過媽媽,如今雖成孤女,今年卻在北區市場開了Wouli二店「菊子窩裡」,推廣大陳料理。那天是小暑後,有點燠熱,但仍有人騎著機車循著歇市後僅見的亮光而來,還有人剛下班,走來吃晚餐,已成回頭客。
傳統市場窄小攤位上,朱菊枝不定期更換菜色。最新上桌的是「大陳饃一」、「炒糕」、「黑糖薑作糕」及「散粉糊」。其中,饃一是以糯米粉及在來米粉製作,油煎後外酥內軟,口感近似日式烤麻糬,淋上蛋液酥煎,乍看像早餐店裡的蘿蔔糕淋蛋,但口感截然不同,很大陳。

至於炒糕、黑糖薑作糕,主角都是以全米蓬萊米製成的大陳糕。朱菊枝說,「大陳人愛吃糕,主食即是糕,但大陳糕跟韓式年糕、寧波年糕都不同,摸起來很硬,下鍋炒過卻非常軟糯。」其中炒糕加上大陳獨有鰻鯗等9種配料,而黑糖薑作糕加上大陳老酒煨煮老薑片。那不僅是離臺灣240公里遠的大陳家鄉味,更是孤女思親的滋味,入口或能感受到的家之味。
關於大陳 可以理解更多
◎大陳群島由29個島嶼及礁岩組成,總面積約14.6平方公里。距離臺灣本島約240餘公里,約為屏東縣離島琉球嶼的兩倍大。
◎大陳人使用吳語。與普通話及臺灣台語有顯著差異,無法互通。
◎大陳人來臺後散居各縣市。屏東縣從里港、高樹至屏東市,往南至新園、潮州、新埤及枋寮,都有大陳新村。早期每村逾百戶,集居數百人。
菊子窩裡
屏東市北區市場57號攤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