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師講堂》─陳必先PI-HSIEN CHEN

  •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
    屏風小編
  • 7月2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ree

一份來自陳必先的禮物


陳必先,鋼琴演奏家,在臺灣音樂界是個傳奇,從神童到大師的名號,光慕其名就令人不敢造次,連身邊側拍人員謹慎小心的躡手躡腳記錄。但走出聚光燈,一身樸素坐在觀眾席上,吐字如琴聲般率真,像是鄰家奶奶的模樣。


網路上只要打上陳必先這個名字,跳出畫面的都是溢美之辭,歸總來說,1960年9歲就以鋼琴神童送至德國進修,是臺灣第一位出國的音樂資賦兒童,知名的國際獎項、世界級的演出、知名大學的任教……光是這些紀錄就足以填滿整個篇幅。


旅歐一甲子的世界級演奏家,在退休後幾年,像候鳥從旅居的德國到故鄉臺灣二地飛,行程繞著「陳必先貝多芬計畫」跑這個2019年底由民間音樂人發起的行動,引起共鳴,即使歷經疫情打亂,疫後穩步前行,像是應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當中的這段話:「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因著返臺機緣,這幾年在臺灣舉辦演奏會,曾說過「演出是一種交換,彈鋼琴是演講」的陳必先,把她所擁有的一切,毫不保留的透過琴音帶給台下的每雙耳朵。一位在台中聽完演奏的粉絲直稱像是得到一份禮物,光是這個讚聲就讓陳必先樂開懷。


陳必先在音樂上的專業與專文早已有大量記錄,這一回,她趁著在屏東舉辦二場演奏會的間隙,走下舞台,入坐觀眾席,分享超過一甲子音樂淬練後的人生學。

ree

長年旅德的陳必先沒忘記華語,只是會不自覺停頓,像是搜尋精準字眼再說出口,一如長年接受的嚴格訓練,每個音必得精準到位,沒有絲毫妥協空間。

 

關於「超過百分百的努力」


被譽為天才兒童的陳必先,曾在多次訪問中提及「超過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讓自己有任何掉下來的機會。在天分與努力之間,她的看法是,有天賦的人更知道要努力,因為有天分的人清楚自己有一條走不完的路,需要不斷地練習,而沒有天分的人很快就會覺得滿意,而認為不必再繼續下去。


在陳必先眼中,當音樂家要很笨,不知道才會學,才會去吃苦,太聰明的只有高沒有低,所以堅持把每個當下做好,彈出自己真的想要的,至今仍不停地練習自己想要的曲子。


從小在留宿的教授家幫傭,嘗過飢寒之苦的陳必先,對於生活中好的或壞的都接受。「破壞自己」、「把牆推倒」、「沒有疆界」,每句話裡,都是當年不諳德語卻負笈他鄉的小女孩,把自己逼到牆角不留餘地的決絕感。必須得破壞侷限,也就是邊界,把自己有的和沒有的都給逼出來,那是一種比百分百更多的投入和付出。

ree

陳必先以蛇為例,人必須要不斷的成長與蛻變,只要是喜歡,多苦多難都不害怕。

(註:一條年齡成熟的大蛇,每年平均只進行一至兩次的蛻皮,蛇類蛻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成長,令生物變得更巨大的方法。)


關於「安靜」


住在德國鄉下的陳必先,生活環境安靜,曾經有學生到她的那裡去卻受不了,是因為住在鄉下真得很安靜。


現代生活充斥著各種聲音,這是音樂嗎?在陳必先眼中,生活周邊充斥太多聲音把音樂弄壞了。


陳必先說,安靜對人很重要,在安靜的環境中會讓人的心靜下來,然後才能去感受。


現代人因為有了手機,最沒意思的東西也在看,看到東西不必去想,也沒有機會思考,常常會弄不明白自己是怎麼一回事。


她以巴哈為例,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角色存在,因為他的頭腦裡有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在響,「這個重要,那個重要,我需要各種聲音,不會只有一種聲音」,她認為若只有一條路可走是很可怕的。


關於「人與音樂」


音樂是從心裡出來,不是由腦筋出來,在音樂裡能找到安慰或面對問題。透過設計好的曲子進去,可離開現實世界,去一個完美世界,能把負面感覺排除,得到安慰。


陳必先認為,孩子能學音樂很好,因為音樂會讓人愈來愈好。對她來說,音樂就跟戀愛一樣,有些人覺得音樂讓他感動,喜歡就去愛他,如果沒有感覺就不要勉強。

ree

在陳必先眼中,每個小孩在被生下來時是最完整的,沒有受到外界的破壞。但,人會慢慢的崩壞,然後逐漸趨近死亡。她以女兒為例,小時候我女兒覺得這個音樂很好,我就會覺得這個音樂好。


關於「分享與愛」


在陳必先眼中,心中有愛是一切的原點。如果沒有愛,一點音都學不進去。因為有了愛,她才能透過鋼琴來接觸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對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陳必先說,每個人活下去都要明白自己、用自己,不論是哪個行業或領域,都得用腦子、心、愛與百分之百的努力,最重要是要愛自己。


關於「AI創作」與「串流平台」


愈來愈多人透過串流平台聽音樂,在陳必先眼裡不是好事。若孩子光是去聽,自己就會沒有想法,應該是由譜子去理解音樂,否則會一點腦筋都沒有用到。


對於用AI創作,陳必先說,「看人,有些人喜歡這種音樂,我不喜歡,我為什麼要愛機器,我要愛人。」


「所有的不完美才會美麗,機器可以聽出來,太準了,美麗是從不完美開始。」陳必先說,鋼琴家一聽到音樂就會知道是怎麼彈出來的,而機器出來的聲音是人做不到的,帶給她的是Shock。


早在6、70年前就有機器在彈奏鋼琴,甚或比人彈得更好,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在近40年前一次演出前,另一架鋼琴是由電腦彈的,原本想先聽看看機器鋼琴彈得如何?結果一聽到琴聲嚇壞了,「我的心就跳出來,還好我旁邊是醫院,身邊的人把我送到醫院,醫師才讓停止的心臟恢復跳動。」


「當然,有些音樂是很好的,會讓人的腦筋動得更快,有些人就是能彈那麼快,去聽彈這麼複雜的音樂。現代人就越來越聰明。」她自謙說,「我不是這麼好的鋼琴家,有些現代音樂我跟不上它們,我不能評判這個音樂不行」。

ree

最重要是要愛自己。


出處:屏東本事2025夏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