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浸出陽光海洋的一芳海苔



恆春衝浪好、潛水好、觀山看海做什麼都好,敗就敗在每趟回來,膚色曬黑好幾階都被看出來了,還拿不出像樣的伴手禮。有人建議去老街(恆春鎮中山路)逛逛,來回幾趟總算找到「一芳海苔醬」老店;它門口攤曬著好幾盤「海堤仔」,色澤比在眺石潛水看到的海洋森林更青綠;經過佃煮加工黑不溜秋,但吃得出恆春的熾陽與海味。這是屬於恆春的伴手禮嗎?可以學恆春人口音回他:「ㄏㄧㄠˇ(意指“是”、“好”)!」


一芳開店60年,家傳已到第四代。起家時在恆春做醬油醬菜,彼時店名叫「恒發齋」,還不到「一芳行」的年代。


「那時規模就不小」,三代店主廖志常聽說,「阿公做到從大連進口黃豆」,因醬油甘醇銷路好,另發展醬菜周邊事業。他父親廖仁山接手後,有次到日本參訪研習,嚐到日本特有的佃煮料理──小碟盛裝文蛤、昆布、香菇或小磷蝦──口味鹹甜回甘,有別於台式醬菜令人驚艷,回台後才帶家傳事業另闢蹊徑。



老店傳承一甲子 招牌青海苔醬


這條新路只做佃煮海苔一個產品。相傳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佃煮料理,手法至簡,主要在烹調時加入醬油、白糖,文火燉煮到醬汁收乾;不管魚蝦蟹貝,佃煮後保存更久,可在物力維艱年代難換得一頓溫飽。


廖家開始做佃煮海苔醬時,台灣首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還沒劃設。廖志常說,那時從最南的鵝鑾鼻,沿海岸線到船帆石、大光、山海及萬里桐,每年11月入冬至隔年3月都採得到綠藻。抓準潮汐到濱海岩岸採摘,握成拳頭大小,上岸後一球球攤平,篩出礫石碎岩小蝦貝,再靠恆春艷陽曬乾;一篩一曬不斷循環,最後就成海苔醬原料,算是老天賞的「綠金」。



「我們家海苔醬只用台灣海域青海苔,佃煮後還吃得到絲絲藻類纖維。」廖志常說,「那時店裡有5個員工,全台都有經銷商。」因為生意不惡,後來還以「まるいち(malu ichi)」註冊商標。


日文的malu 就是商標外框圓圈,從日治時期至今是常見標誌手法;圈內加註自家名號,或數字或漢字,感覺像押印保證質量。廖家的malu裡是國字「一(日文即ichi)」,可解讀成第一讚、一級棒、台灣第一家佃煮海苔醬……再加上鵝鑾鼻燈塔與濤天長浪組成的商標圖案,滿滿浮世繪風格讓不少人買單。




那時期工廠也從西門搬到南門,「一芳行」正式掛牌。廖志常印象很深,他從日本亞細亞大學留學返台,爸爸年紀也不小了,但「一個月有15天在外面跑,搭火車一個縣市一個縣市收帳。」


「但時代變了!」廖志常追述老店過往,這句說了不下10次。他目睹搭火車收帳年代落幕,迎來了資本密集世代,不僅供銷模式轉變,便利商店後來興起,傳統家傳手工業連發貨也成問題,更慘的是,恆春人後來富起來,到海濱採集綠藻的手工活也少人做了。


老街物換星移 老店曖曖含光


他父親為延續家業,一度跨海到澎湖投資綠藻採收,後來因難以兼顧棄守,老店就這樣交到廖志常手中。他仍向澎湖漁民採購綠藻,自己篩曬後,依循自家秘方,添加最適比例的醬油、砂糖佃煮成醬。老店如是在老街開著,幾年前門面甚至是傳統木製拉門,但仍不時飄出醬香,算曖曖含光。


「怕沒人接班啊,哪也跑不了。」廖志常坦承,怕被綁在店裡,只能固守家業,有多少做多少也賣多少,直到二女兒廖文莉返鄉接班,一切才改變。


她跟先生王正彥約於3年多前返回恆春,兩人相識多年,婚後在中北部工作。廖文莉笑說,雖說是共同商量決定,但先生其實比她更想回恆春。他原在中科知名晶圓大廠工作,但沒來由對老店商轉模式很有興趣,像航海羅盤一樣,主領妻兒航向返家歸途。


他們回來後幫老店微整型,加上大女兒廖乃莉負責設計,換了日式掛旗當店招,整理了開店逾半世紀的黑白照老文件……理工出身的王正彥導入充填機,唯獨海苔醬沒動,原味、香菇、蜂蜜等家傳口味,佐飯入菜煮湯抹土司蘸鹽酥雞,連調酒也行。



另研發海苔脆片零食,雙層海苔內夾五穀、南瓜子或黑芝麻,取名「海苔舞SO」,與malu ichi的日式命名法不同,這次充滿台味,口感很酥。至於老一輩不熟悉的新世代供銷模式,全移到網路商城。


老店雖有新味道,但現在行經老街,常年還是看到門口曬著綠藻片,它吸滿了恆春的陽光,離開時若太依依不捨不妨帶些回家,入口會浸出陽光海洋的味道。




一芳海苔醬│屏東縣恆春鎮中山路26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8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