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通路
永在林業
屏東之大,除了被稱為洋蔥大道的屏151縣道,國境之南從農的象限還可以更寬廣:遠在山上,以溪流流域、山稜線為界,遼闊得沒辦法滴滴灌溉,唯有等待雨水,潤澤土地。某種現實上,完全無從違抗「看天吃飯」的真諦,是林業。
林農們等樹木成熟收穫,只是說,收成時間很漫長,約莫是以「年輪」為計量吧。
永在林業就是這樣,遊走在恆春半島的保力、楓港林帶巡視,鳥瞰四重溪、保力溪主支流,置身人工性生產林地,默數年輪木質部一圈、一圈的深淺疏密,理性盤算著,一棵相思樹,大概得等8~12年才能收成。而林場的運作,也猶如年輪般,一輪又一輪、周而復始地輪伐。
細細撫摸伐下來的成熟相思樹年輪,有強勁落山風痕跡、有迎風西南氣流豐沛雨水,樹木紋理被恆春半島獨有的乾雨季分明,理出闊葉木的自然美;也許有點不規則的斑紋扭曲變形。
在大樹倒下之前
順著一圈圈年輪繞進永在林場深處,聳立的台灣相思樹、耳莢相思樹,少說15公尺高聳入天際,葉柄特化的假葉在風中沙沙窸窣。
不遠處的山稜線,則有深紅褐的赤桉,正緩慢地以它的時間軸生長,還有欖仁樹、瓊崖海棠、茄苳等原始海岸林樹種,耐落山風、耐海鹽的姿態,極有恆春半島風格。這是永在林業配合獎勵造林計畫,從1980年代深耕造林至今,保持每年汰除1,000噸銀合歡生態毒瘤的速度,才漸漸種回來的低海拔熱帶闊葉林相樣貌。
如果依照永在林業的收成期概算,現在時序已經邁入第二次收穫更新,除了繼續移除銀合歡,還要將老舊相思樹林的汰換。否則,放任相思樹順從生命周期,大概臨界20年,成熟的相思樹生長漸漸遲緩,固碳效率也趨近飽和,就會走入老死輪迴,接著大樹應聲嘎然倒下,然後一直傾倒、一直傾倒。
不想相思樹一倒,苟延殘喘的銀合歡,又從樹冠層隙縫攫取一絲陽光續命,再次狂妄猖獗地霸佔林地,徒留銀合歡、和寸草不生的裸露地表,於是,永在林業主任陳威匡率領林農工班,進入山間林地,按部就班更新老舊相思樹。
陳威匡熟練地騎上野狼125,馳騁上山巡視林場,在來年第一場春雨來臨前,將老熟林木砍伐完成。當春雷驚蟄,屏東很快地進入夏天,等颱風氣流引來連續幾日的雨水,滋潤了恆春半島的地被土壤,他換成開搬運車,輾過泥濘山間小路,載著一車車新樹苗上山。
播種―萌芽―茁壯―收成
林農的生生不息
永在林業不起眼的一隅,有個溫室苗圃,和木材加工廠、木頭的沉重感,形成突兀對比。在溫室苗圃裡,育苗穴植管滋養的,是相思樹、赤桉、苦楝還嫩綠欲滴的模樣,幼苗連莖部都很柔韌、還沒木質化,很難與蓊鬱參天、飽受山上風霜雨露的滄桑印象聯想。
但,播種―萌芽―茁壯,這些樹苗就是山上林木作物的生命起點,也或許是林業最接近精緻農業的想像。
陳威匡仔細檢查穴植管內的小樹苗,評估選育分株,不健康的幼苗會被淘汰。苗圃按照植株叢高矮排列,確認每個植株都能被陽光照拂,莫名有種熱帶季風林樹冠垂直分層結構的既視感。
小樹苗在溫室苗圃悉心呵護3個月後,莖幹漸變淺褐木質化,就會移植室外「健化」,讓幼苗大量行光合作用,也減少供給水分,提前適應山上的劇烈天氣變化實境,「健康的樹苗上山,才能好好存活下來。」畢竟終究要習慣沒有灌溉、沒有保護的山中日常。
30公分的小小相思苗木、赤桉苗木一旦種在林地,要與野生雜草、藤蔓競爭,還要和銀合歡爭奪薄弱的日光,才能長出樹冠層該有的優勢,壓制銀合歡的狂妄。
若說要照顧一片森林,得從砍伐更新開始,那樹苗就是生生不息的起源。永在林業每年會砍伐25公頃的林地,以1公頃3,000棵樹估算,年收成大約5萬2千棵樹,當年度會再種回新樹苗,林業於是在一輪、一輪的輪伐慣性裡循環。
樹的年輪數著時間,林業往往要很漫長時間,才會到成熟的時候。
靠山吃山
靠山收穫的林產物
的確,永在林業經營林地,歷經漫漫數十年更新林相,2023年亦配合屏東縣府執行銀合歡收購計畫,向整個恆春半島林地、農田、河川、廢耕地收購銀合歡。那可以期待,終會砍掉最後一棵銀合歡嗎?陳威匡直白地說,沒有那一天。
「但必須找到銀合歡的利用價值,才有移除的契機。」永在林業找到銀合歡的利用價值,也就是香菇太空包,含水量高的銀合歡刨削成木屑後,混合相思樹等造林木屑就變成菇農賴以維生的木料,亦是林業合理、有價值的產物。這時,汰除銀合歡,更新相思樹、赤桉才有意義。
林業本身占地遼闊,活在山林立體海拔維度,林產物就有不同林下經濟的想像,從原木、板材、木工製品、紙張、木屑太空包、段木香菇,都是陳威匡認為林業的產物。林地產物愈多,代表林業愈完整。
永在林場的闊葉樹種,擁有極美的原木紋理,卻容易翹曲,僅極少量適合加工成板材,所以絕大部分還是刨削,做成蕈菇太空包。林業人的認知很理直氣壯,森林產物沒有標準答案,除了林木主產物,樹冠下層可以林下養蜂、收成森林蜜,原木砍伐、鋸成段狀後,可以種植段木香菇,甚至在地被種植山蘇蕨類,都是森林的一種樣子。
照顧心裡的森林
和山裡的人
「林業理所當然就該有生產、有經營。」陳威匡很自然而然地說,他老家原本從事伐木工,後來轉型成菇農。在他眼裡,林業經濟,在不干擾林木生長的前提下,創造林業完整的經濟收入,才能長長久久與林共生,他根深蒂固地相信著。
「所以,就選擇對的樹種、種在對的地方,等樹木成熟收穫,等木材市場價格好時售出。」只是收成時間很漫長。
永在林業順著年輪走,成了台灣現在唯一擁有國際永續認證(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的林業生產合作社,連續10年獲得FSC認證,從森林管理(Forest Management,FM),到原木、木屑、香菇產銷監管鏈(Chain of Custody,CoC )都符合永續規範,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判斷適合生產林木的坡段,不干擾生態的淺山地帶,慢慢開枝散葉長出林業的枝椏、林業的根本。
林業不是遊牧民族,不是砍伐森林樹木殆盡,賺了一筆錢,就從此離開這地方,尋找下一片森林。
相承甲骨象形文的「木」,沿木的枝杈、樹幹、樹根,慢慢摸到林業深深埋入土地的「本」。陳威匡不假思索地說,從土地長出林業,土地,和所有生活在林裡的人們,都是林業的根本。
為了照顧林木,所以必須照顧土地。陳威匡心中長出一片森林:鋪滿柔軟的地被植物,中間層有灌木、小喬木,上層高大造林喬木,更深處有穩定成熟的原始林生態系。日光灑落,從樹冠頂層樹蔭縫隙漸漸透到地表,落下的雨水會被層層葉片攔截,連地被植物、土壤也雨露均霑,是鬱鬱蔥蔥的透亮明媚。
照顧好土地的根本,就有健壯的林木收成。他說,因為林相更新,不再有樹木荒廢傾倒,被藤蔓纏繞的壓抑、陰暗、幽閉、鬱悶。
或許是山林的廣闊哲學,本來就該照顧好所有的地被層、灌木層、上層喬木,讓永在林業經營思維拉得比較長遠。輪伐林木之餘,心裡惦記著不時出沒的山豬、梅花鹿、果子狸、鼬獾、藍腹鷴和猛禽,還有山裡生活的人們。
「林業不是遊牧民族,不是砍伐森林樹木殆盡,賺了一筆錢,就從此離開這地方,尋找下一片森林。」陳威匡想著,把樹木種下,林人就留在這地方,默數年輪成熟,殷殷期盼下個十年繼續收穫,這和所有農家最平凡的心願無異。
畢竟哪個農人想的不是世世代代,一輩子靠一畝田溫飽一家。永在林業的生生不息,就是好好照顧林木、土地,和在林裡生活的人,不只收穫林木、香菇,也許可以在林下種點高麗菜、南瓜,或養蜂採集蜜源植物釀蜜,擁有完整的林業工作收入,才看得見長長久久。
輪伐
祈求下個十年的收成
山林裡的人都要好好的,無論是林農工班、同樣仰仗山林資源維生的人們,甚至古老古老以前,生活在這片林裡的人。所以陳威匡有個習慣,每每開始林業工作前,會和林場土地上的先民打招呼,祈求工作的平安順利。
然後又是周而復始的輪伐,種下樹苗,一如既往地默數年輪成熟,踏實等待下個十年的收成,是恆春半島生生不息的循環。
選擇對的樹種、種在對的地方,等樹木成熟收穫。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4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