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刻在肉粿上的名字─東港肉粿



東港至少一二十家賣肉粿──不是什麼「記」就是某某「家」,以此區辨也強調特色。那天有人推薦第二市場這家,店名沒「記」也沒「家」,害人確認時差點鬧笑話。找到時聽老闆娘說「嘸人像伊,挨粿挨到手變形閣貼吊膏(台語,意指沒人像她做粿做到手變形還貼藥布)」,突然發現這也是特色,以後來也可以認手──害手變形的粿,可以試一下。


對東港第二市場不熟,來找這家肉粿會雞同鴨講。


比如說看到路旁阿伯問他,


「市場東港肉粿要吃哪一家?」

「就東港肉粿。」

「東港肉粿是好吃,但哪一家?」

「東港肉粿就很好了,還要哪一家?」……


像這樣問再久也沒結果,其實只要指個方向就好。




從第二市場信義街入口進來,不到200公尺就看到。小小一台餐車停在兩棟透天厝包夾的畸零地上,騎樓掛白底紅字招牌「東港肉粿」。可以內用,但僅兩桌。77歲的蔡德津那天一人佔一桌,指著老闆邱志銘說,「阮從伊老母佇做食到今仔(台語,意指他從老闆母親經營時吃到現在)」。


餐車開賣 從下午茶到早午餐


「其實更早啦。」邱志銘說,印象中最早做粿的是阿嬤,以前都用石磨把在來米磨成粉漿,在大灶炊4個小時變成粿。那時幾乎家家戶戶自己做,下午當點心。切點粿再加湯頭跟料,不管下田或做工都可以拚到太陽下山。


那個年代挨粿炊粿是家庭主婦必學手藝之一,他媽媽學會邱家的手法,開始推車出來賣肉粿,而且從補充體力的下午茶變早午餐。再來媽媽年紀大了,換他太太許明香接手。他印象中3、4歲就跟在媽媽攤車後,大致推算至少賣5、60年。


現在他們夫妻一起經營,邱志銘說,粿要好吃一定要現磨現炊,每天差不多凌晨2點半開始做,一樣把在來米磨成粉漿再蒸4小時。他們兩人分工,一人凌晨起床做粿,等粿炊熟了再把床上的人叫醒備料。


川流不息 老主顧就愛這一味



「東港肉粿其實也沒什麼,就湯頭、一點粿仔條再加點料,」邱志銘說,湯頭用虱目魚跟肉骨一起熬,比較濃,配料是蝦猴、炒三層肉還有香腸,「可能靠海,所以吃得到虱目魚跟蝦猴,其他地方吃,好像不太一樣。」聽他一整句說完才意會到,前面說沒什麼,肯定是從小吃到大,近廟欺神。


那天坐了另一張剩下的內用桌,看到客人一個一個上門,不到大排長龍那麼誇張,但也沒停過。餐車上一個10幾公分高,快1公尺的圓粿上,堆滿三層肉跟香腸。有人點餐,許明香就拿刀挖5、6條粿,再加3、4片三層肉、香腸,內用直接舀匙濃湯,加點香菜就可上桌。10點不到,好大一塊粿挖剩3分之1。


邱志銘說,媽媽應該是覺得東港每戶人家做的肉粿還不一樣,出來賣時才沒特別取名。問他有沒有把自家手法傳給3個女兒,一旁在忙的許明香聽了搖頭說:「毋好毋好,這尚艱苦,阮攏做到手變形閣貼吊膏啊……(台語,意指不好,這行太辛苦,我都做到手變形貼藥布了)。」這聽來是母親的疼惜,但好吃的肉粿若沒人接著做,真可惜了。


 

東港肉粿

屏東縣東港鎮信義街55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02月號 東港第二市場之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