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是一種絕對的主觀,勿須論對錯,擁抱一種純粹,從中得到簡單的美好。
收藏,源自於獨到的眼光,憑藉著專業,看見表象外的價值,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典藏,巨石壘起的高牆,蒐集珍貴且具代表性典範者,加以分類維護保存,其中,需考量典藏品場館的規劃方向、經營定位、展覽特色,評估風格、類型、年代等因素,展開有計畫、有質地、有系統的保存性作為,是一條無止境的典藏路。
不論是喜好、收藏到典藏,一件藝術品、一次展覽會,都是足以回顧歷史的文物。
過去,博物館是皇家、貴族、知識精英等小眾的專享,1980年代「新博物館學」的主張興起,博物館轉而成為社會公器,如今,數位化打開全新路徑,以「物」為主體的概念不再是必要條件,沒有收藏品的博物館亦已產生。
屏東的文化政策軸線就是建立從「在地出發,打開屏東」的大博物館群計劃,今年是大爆發年,兼具不同主軸的文化館舍先後啟用,打開走入屏東新文化路徑。
屏東縣原民館大量收藏排灣、魯凱族的文物,藉由不同型態的創作,折射創作者所處當下,作為回顧原民文化與生活的根基,為後人留下追尋歷史的線索。
恆春文化中心的民謠館,收集恆春半島各種聲音線索,包括聲音地標牆、聲風景廊道、聲音之樹、故事收音機、半島旋律音箱及聲波指路站等6大展區,讓人可以「聲」歷其境於半島人文地景的豐饒之中。
其中,最新啟用的典藏館採用開放式典藏庫,讓人直接進入庫房參觀,一窺平時無從了解的神秘後臺,讓觀眾以一種「幕後」的探索心情來參觀,透過真實體驗拉近觀眾與博物館的距離。
相較於官方博物館、文物館等館舍的功能性、目標性、策略性,民間藏家反而彈性、活潑、自在,依據各自所好的收藏物件,當作精神寄託,藉由珍藏的物件重現生活場景,讓人走入回憶裡。
無論官方的典藏或民間的收藏,總是在要與不要中做取捨,在不斷的抉擇中,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態度,為生活增添浪漫與色彩。
出處:2024屏東本事 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