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手工篆刻老師傅 :廖元榮

    「身為製作印章的人,我只希望用印的人能獲得他與自然的平衡發展,身體健康、心平氣和。」 自有電腦刻字快又省事,純手工刻印師傅不再代代傳承手藝,隱身在「南州印刷所」的廖元榮回想起自己繼承家業的過程,雖覺此藝式微著實可惜,卻也認為曾親手觸碰刻印技藝風華與時代風光,生命足以精彩。 40年次的廖元榮繼承家業已超過七十年,手工刻印是近百年的家族事業,日治時期,姑父向日籍師傅習藝,再傳授給他的父親,長子廖元榮出生後,便從高雄林園遷往屏東南州發展,而眾多子女中,也只有長子繼承這項傳統技藝。 「我的小時候都是在寫書法中度過的,學完正楷有了基礎,就學反字。」廖元榮說,書法訓練的是平衡感、穩定度和耐心,但「反正」都是刻印章的基礎,但回到印料印石上,一樣不能馬虎,光是初始的磨石就難倒許多初學者,過程中必須學會運用由近而遠的徐徐推力,讓印石在砂紙的反覆推磨中逐漸光滑圓潤,也藉此累積穩定的手感,才可以進入刻字環節。 就這樣,他從父親手中接下超過七十年歷史的印斗、雕刻刀,也漸漸為自己累積不少捨不得放下的工具,許多工具都有將近80年的工齡,比他的從業年資還長。他細數當中學問,說軟式的橡皮章則要求刀具鋒利,木章或石章的刀具則要求堅硬,尤以木質印章中的玉檀絲紋最易裂崩,每每下刀都求極致專注。 在電腦刻字興起之前,他也曾見證過手工刻印最叱吒的時候,當時台灣經濟正起飛,股市狂飆,人人搶開戶,揣著數十個家人名字來刻印的比比皆是。而受工刻印式微後,廖元榮也沒放棄對於這項特殊技藝的情懷,「每一個手工印章都是客製的,有人來託付才會刻,我寫的每一個字也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同字,但下筆下刀時的力量、感情都不一樣。不要說機器模仿不來手工,我自己都很難仿造自己。」,這個特性,也讓許多人運用手工刻印來防盜用,甚至衍生出專屬個人的開運印章。 習練書法必學的「永字八法」,「永」中自帶五行裡的水、木、火字形結構,且有屬土屬金的永恆、永固之意,書寫蘊含五行哲學,廖元榮也將其運用在製作開運印章之上,比如將客人的姓名配合生辰八字,使用篆體字接上不同的印框,讓即使是同名同姓的人,也能有吉數不同的印章,但廖元榮認為,五行生自宇宙自然,並不是如同有些電視或網路上的命理師誇大描述,「身為製作印章的人,我只希望用印的人能獲得他與自然的平衡發展,身體健康、心平氣和。」 字能寫得神氣活現,但用字的人能否靈機一動,則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廖元榮笑談這幾年不知為何常有外地宮廟信徒依循神明指示前來求印,最大尺寸還曾製作三吋六,宗教大印是另一門高深學問,他說自己鮮少參與宗教事務,「但是每種學問都一樣,知而行的過程都要很慎重。」 廖元榮也想有年輕一輩學習傳承,但他也知道時也命也強求不來。現在工作之餘,就投入熱情創作歌曲,還常擔任樂評和歌唱教學,或許在書寫底蘊和旋律曲韻交會當中,人生年過七十才正要開始另一個參透。 ------------------------------------------------------- ●找師傅: 南州印刷所 (08)8645889 屏東縣南州鄉三民路6巷3號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木作宗教器物:張豐盛

    「想到那是客人的信仰,就覺得好像也不是錢的問題了,信仰不就是人在徬徨時所依靠的嗎?」 「封木作」位於新園鄉五房村,工作室主人張豐盛來自東港的木工世家,已傳承四代,阿祖專作嫁妝家具,父親與叔叔們承攬廟宇古蹟的起造修繕,他成立「封木作」則以供奉神明用的訂製器具為主。深長空間裡,時間走著,手藝人日日在此埋首雕琢。對於傳世經典的盛名,張豐盛卻說,現在流行歐美風,戴頭巾、穿圍裙、空間敞亮,「看起來就很文青。我們這種,人家就覺得很土啦。」 這個土味,也曾使父執輩無意讓他接觸這種「做工的」行業,但耳濡目染的興趣一旦萌芽,從根基深厚的家學迸發似乎是遲早的事。即便出社會後曾在半導體公司工作,卻怎樣也提不起勁,辭職返家,跟著父親跑工地當學徒,從白紙一張開始,那年24歲。 「人家說木工三年四個月出師,其實我掃了三年地,都不知道在學什麼……不過說是掃地,好像也不是這麼簡單。比如師傅叫你去拿什麼木頭,如果你問在哪裡,他就會說『啊地不是你在掃的?』叫你拿越檜就不能拿成台檜,以前我也是傻傻地拼命聞木頭,師傅看到不會多說,就是看你這情形會多久。」 教學是相長,但也都難,好在除了做中學,勤學好問的學徒也遇到願意傳授的師傅們,入門就此一路,認識基礎工具、分辨木料、與他人協作,都在上工現場累積。 而他自己的修行則從使用邊角料做小作品開始,習慣做大廟宇的父執輩們起初不太能理解這樣的小規模能否上得檯面。但做榫、搭接的原理技法由小見大,「我跟爸爸說,你一定要教我,會小的才會做大的。這一點我比別人幸運,就是身邊有爸爸、叔叔可以問。」 學徒有不懂,問師傅,人生需要指引,有人則問神。神桌上供奉神明酒杯的承載器物名為「餞仔」,是工作室目前最大量的訂製品。他還記得,最小的客人是學生,騎著腳踏車來,身上沒什麼錢,卻誠心想要一座精美的餞仔供奉於家中神桌;也遇過印尼籍客人說要做一個拜阿拉用的器物,用寫的看不懂,一張照片就著結構也做給對方。人畢竟不是神,辛苦做小物件卻賺不了多少工錢,也難免有倦怠之時:「但想到那是客人的信仰,就覺得好像也不是錢的問題了,信仰不就是人在徬徨時所依靠的嗎?」 世代傳承的豐厚底蘊,在張豐盛而言是養分,也是一份重量,彷彿不斷自我砥礪才足以承載。談起自己的設計創作曾獲選工藝獎等成就,他都是輕輕帶過:「木工師傅的養成期非常長,開店到今天十幾年,我還是覺得自己是在『打底』而已。」 「只有一句話,不知道能不能寫進去?我們做木工的,圓形是規、是做人的態度,方形是矩、是做人的原則,規矩還是要有啦。工地現場有些人不願互相幫手、一言不合起衝突。功夫是一回事,能協作最重要;自己做這麼多年,在這個規矩上還算沒壞了家族名聲,就是這點還可以吧。」 ------------------------------------------------------- ●找師傅 0921-209-233 張豐盛 FB:封木作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做農的木工:李浚源

    「成功是其次,但你把一個木頭擺在眼前,經過時間累積,慢慢改變,最後變成你心裡想要的樣子,這可是夢想成真的過程。」 到訪鳳梨源的家時,他剛結束一場鳳梨採收的硬仗,本以為會看到琳瑯滿目的工具機台,卻只看到一支裝了研磨片的砂輪機、一些手工具、和幾片原木厚板。和想像相比,現實有些清淡,但訪談過程中,鳳梨源隨手變出一支木柄有著漂亮花紋的山刀,又變出一件精細打磨的木盤,女兒進屋又拎出幾隻木雕貓頭鷹,眼前這位農木雙棲的工作者,像極了拿出日常道具卻創作出驚人幻術的魔術師。 本名李浚源的鳳梨源,真的有在種鳳梨,且在農友中小有名氣,與木頭則是在大學時期結緣。2009年八八風災讓屏東的溪邊、海邊,甚至橋上、路中間都充斥著漂流木,政府開放民眾撿拾,鳳梨源也跟著朋友去撿了許多「自認為」不錯的木頭,拿去製材廠給老闆看,老闆卻說是「種香菇的雜木」,問要怎麼看木頭等級,老闆也只回:「不然你有空就常來看啊」,鳳梨源便真的一等農閒期就往製材廠跑,老闆叫他幫忙搬木頭他就搬,搬著搬著,慢慢地鍛鍊出辨認木頭的能力。 在製材廠「東看西看」的日子裡,鳳梨源認識了來製材廠切板料的工藝家希細勒;他帶著作好的木盤給心目中的大師評鑑,希細勒卻做了一樣的盤子,但更薄也細膩,「我就想,怎麼可能作成這樣?」為了探究這個不可能,他繼續求教希細勒,掌握越來越多訣竅,遇到卡關就再請教,如此,逐漸看出木作的可能性。 鳳梨源只在每年七八月到隔年二月農閒期的時間製作木製品,也跟著朋友在市集擺攤販賣。然而在台灣,手作品的市場一直都有不低的門檻;從一開始剖料,在製材廠是一分鐘五十塊在算,一個用心打磨的木盤可能需要七天,還有木料本身的成本、受傷的風險等,但最後可能賣兩千都被嫌貴,因此手作品的訂價最是困難。 但與其說不想對不起顧客,鳳梨源卻說:「訂價至少不要對不起木頭,木頭能長出這樣的紋路,都要百年形塑,我賣的是木頭的價值。」那麼創作的價值又在哪呢?「就像我的老師希細勒說的,想到什麼就去作,累就放下刀具休息。成功是其次,但你把一個木頭擺在眼前,經過時間累積,慢慢改變,最後變成你心裡想要的樣子,這可是夢想成真的過程。」 讓想像成真,也是鳳梨源帶小學生上生活美學課程的動力。不管是帶孩子用廢棄棧板料作面紙盒等小物,或拿學校修枝下來的木頭去製材廠剖料作木盤,鳳梨源總會先引導孩子一起觀察、思考,「手上的木料是從哪裡來的?一棵樹要怎麼變成木板?」有些家長擔憂孩子作木工太危險,但他認為「不要只會怕受傷,因為你一定會遇到,受傷了就包紮,但也要知道所有可能受傷的風險,那就一定要很專心。」 別人眼中的斜槓工作者,即使「半農半X」,也有自己專心的方法。他說,農是根本,「X」是天賦,實踐天賦的生活不能與農斷裂;但一個人的天賦或愛好能否成為一生志業?世上有千萬種議論,當訪談鳳梨源,聆聽他因興趣自學,持續了十數年不間斷的歷程,看見的不是眼花撩亂的工作室,也非夸夸欲成真理的結論,而是真真切切的,對於「心裡想要的樣子」的實踐。 ------------------------------------------------------- ●找師傅 李浚源(鳳梨源) 0913-008-527 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中勝路12號 FB:鳳梨源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再製木作:謝依倪

    「修復也是一種照顧,我可以看見他們對想改造的木料是很有感情、有連結的,久而久之就會把這些物件當成家裡的一份子。」 31歲的謝依倪,大學念的是流行工藝設計,廣博地學習各種材料的運用後,曾考上屏科大木材科學所碩士班。但由於教授要求的論文形式與她個人意願大相逕庭,便離開碩班,找尋木作新方向的路途中,她也曾到專精於木製花器的「果然氏」,及製作舊木料吊飾的「美好歲月」打工換宿,「這兩個學習是我開設個人工作室的啟蒙,尤其是生活感和環境永續的理念」。 環境永續並不簡單,要同時照顧環境及當中的人事物。不管是研究如何盡量採用低傷害的方式為舊木料去漆,或儘可能保持原樣進行修補;如木器這樣天然的物件,需要細膩的照顧,因此有不少人已經習慣塑膠製品,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藉惜物來惜情,謝依每每期待客人帶著家裡的木料來改造,「修復也是一種照顧,我可以看見他們對想改造的木料是很有感情、有連結的,久而久之就會把這些物件當成家裡的一份子。」 把樹種回來也是惜木的謝依倪所夢所想。有朋友想「以田種電」,她就建議對方種樹,自己也跟林務局買了許多樹苗。她報名樸門的課程,計畫等到工作室搬過去之後,將採用自以給自足之「半農半木」的方式,利用太陽能板發電系統種樹種菜,興建生態廁所。 以修復或再生木製品為主的「拾物 ShiWood」工作室,從九如鄉的一個小村落裡的廢棄豬圈誕生,經營五年,在市集圈裡很有人氣。謝依倪分析工作室主要收入來源是訂製和修補傢俱,月收入大概有三、四萬塊,算是比較穩定的營業項目。有機會她也到市集擺攤,但攤位收入最多打平支出,她就當推廣品牌和廣交攤友,後來甚至有理念合拍的攤友也找她訂製擺攤道具。 但不管是從什麼管道接到的工作,謝依倪最開心的無非看到客戶滿意她的作品。由於使用舊木料、非規格化,很難畫好一張設計圖就照著做,有時邊做邊找料,就得花更多時間在過程中和客戶不斷確認,若遇到需要製作較大型的物件,還要費心思拼料、整料,加上去除舊木料上的釘子、腐爛處、掉漆處,再打磨、上漆保養等等,時間成本就是使用現成木材的好幾倍,相對地製成品的價格也貴許多,很多客戶吃不消,因此慢慢地也有許多舊木料工作室改用商用木材。 再生和永續都很難,但謝依倪沒有因此放棄,反而不斷地在工作困境裡找答案。好比前陣子接了一個製作中大型犬狗窩的案子,因為牽涉較複雜的結構力學,對於平時較擅長小物件的她來說有些棘手,但她會換個角度思考,哪一種舊木料比較適合狗屋的搭建?狗會不會爬上屋頂、屋子就垮了?飼養的位置容不容易積水,為了動物健康又不能塗化學防水漆,那麼是否要架高以防止過於潮濕而太快腐爛? 「像這些我都無法憑空想像,也是要像狗主人討教。不管是純做木工、或是使用舊料,都讓我學到很多溝通方法。」謝依倪說,如果還有人願意說,她就會繼續聽那些老物件的故事,「就跟這個工作一樣,我打算做到這世界上沒有舊木料,那時候就退休,哈。」 ------------------------------------------------------- ●找師傅: 0980-225-310 謝依倪 FB:拾物 ShiWood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原木家具製作:張智傑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 位於屏東縣萬丹鄉之西側的崙頂社區,是高屏溪與東港溪交會所形成之沖積平原,土壤肥沃,並且蘊含充沛的地下水源,得天獨厚的溪埔地環境,促使社區居民多以務農為生,但由於可耕地不多,所以從日治時代開始,不少人為了生計而純手工地開發設計了一系列日用木製產品,例如:以前的房屋後面都會養豬,需要可以盛餿水的器皿,於是木工就製作豬槽販賣給養豬的人。此外,從日常生活需求裡衍生出來的還有砧板、洗衣板、板凳、圓凳…...等等。產品原料大多以台灣的龍眼樹、芒果樹、烏心石為主。 「有段時期,在崙頂做木製品的人非常多。民國30年代,崙頂人都是用扁擔挑著產品,走到附近村莊或市集兜售;到了民國40年代,則是採用鐵馬擴展銷售範圍:北至府城、南至墾丁、西至大林浦、東至內門;民國60年代,開始有工廠接受訂單,並且使用機械量產,再交由機車跟貨車運送到全台販售。」 而到張智傑身處的這個年代,銷售管道已經從實體店面再轉到電商平台,不僅如此,因應政府禁伐,木材也幾乎從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價格越來越高,但木工收入卻越來越不穩定,使得投入此業的年輕人大幅減少。 「我是因為爺爺那一輩就開始做板凳,小孩放學回家一定要幫忙啊,做著做著就開始有興趣了。」 高中畢業就接手家族事業的張智傑,就這樣做著做著來到了三十幾歲,當中經歷過師傅們傳授各種木作技術,再加上自己日積月累的摸索,不斷思考怎麼樣的製作流程最為快速、順暢,才逐漸能眼到、手到、心到,一氣呵成地完成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製作的板凳十分耐用、紮實,不像塑膠椅既薄又容易脆化,光是凳面木材就厚達3.5公分,並且採用四角榫接,比起外面一般大量販售用白膠使之接合圓榫,更能夠支撐起結構,不容易晃動跟毀損。 讓張智傑得以繼續將興趣作為志業的,還有數位時代的訊息傳播方式,「google一下就可以搜尋到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透過臉書、Line找到師傅。我的客戶來自全台各地,需求也不再只是小物件,會有各式各樣的客製訂單,現在如果是機器運作的能力範圍之內,我也會製作較大型的桌椅家具。」 但即使有了現代機械協作,木工仍是一門無法完全由機器取代人工的專業,得把機械當作夥伴共處,只是這個夥伴有著大嗓門,每種機械發出的聲音分貝都不小,「像我啊、我爸、大伯,我們講話都跟打雷一樣大聲,因為都覺得要這樣對方才聽得見。」木工的職業傷害傳說還有一樣,「在鋸台旁滿地找手指」,張智傑就曾一個不小心,被削掉一部分的手掌肉,整整住院一個禮拜。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真的,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在不怕漫天木屑沾滿身的同時,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安全第一,真的不是標語而已啊。」 ------------------------------------------------------- ●找師傅: (08)706-1470 張智傑 崙頂傳統原木家具行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木器製作與再生:郭俊男

    「木頭跟人一樣是有溫度的。每次賣出作品其實都有點不捨,甚至會想知道他過得好不好。」 走進高樹鄉由南華國小廢校改建而成的智慧農業學校,立刻被一間檜木香氣的空間吸引,一位大男孩正手持木製刮板,替婦人刮著頸後的痧,他是這個空間的進駐業者─郭俊男,這個由他打造的品牌工作室─「古意生活」,有非常特殊的創立緣由。 由於父親從事木製生活用品製作,郭俊男從小就在木工廠長大,童年印象裡常有全家動員協助趕單的畫面,耳濡目染下也產生了興趣,但不知為何父親總有意無意地說:「你還是好好讀書就好了」。天生古意(台語:kóo-ì,多意指為老實憨厚) 的他不多想,木工也未曾從興趣轉為職業選項,爾後進入警專,當上消防員,人生穩定地前進著。 然而,2018年桃園深夜裡的一場大火,奪走五名消防員生命,其中一位殉職隊員,正是與郭俊男同期受訓的同學,自此變調,他隱約感覺內心有了無法言喻的轉變,「如果殉職的人是我,我的家人此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他開始明白,這個高收入但也高風險的職業,非他所求,要謀生存,也要家人平平安安地一起活著才對,加上太太從事軍職,兩人都有共識必須有一方陪伴孩子成長,幾經思量,郭俊男選擇辭去消防員工作,並決定返鄉繼承家業。 未料,父母並不認同,覺得就這樣回家沒有意義。直到開始在工廠上班,不苟言笑的父親仍常數落著他應該繼續考公職,這讓他十分挫折。但也萬幸,太太堅定支持,他更尋求屏東大學心理諮商師的建議,為的就是不放棄與父母良性溝通。但要讓彼此的理解有更多交集談何容易?步步進逼的嚴父如嚴師,還是讓期待溫和對話的孩子,開始有了難以自我撫平的情緒。 某次,釘製木箱時出了釘,這在木製過程中是小事,郭俊男也立刻修補,但父親見狀隨即脫口:「都做多久了還會出釘?」,做兒子的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他反問自己,為什麼覺得受傷?旁觀的母親事後安慰著說,其實父親在背後是肯定他的,疑惑的內心才有點釋懷,若是嚴師如此挑剔,或許也是希望能出高徒,更何況重疊著父子關係,錯綜複雜的擔心,加深了真心話被轉譯的難度。但至少,從此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全然被父親否定。 卸去受傷的外層,他也開始打從心裡看見這位嚴師的真功夫,暗自激勵自己不能辜負「師/父」傳授的好手藝,而心中對於「生活」兩字的長期思索,則為他在傳統木器製作上,開展出另一條設計思路。「遇到好師傅跟好好生活,一樣重要,這兩者都需要很多練習,才能真正累積經驗。」當中最重要的習作,是耐心、細心觀察,「就像一雙木筷子,如何設計才能被安心使用又不發霉,這都需要從日常經驗獲得靈感。」 如今,自創品牌的「古意生活」,多了讓廢棄木料重生的新使命,郭俊男笑說,自己很像媽媽,都喜歡照顧四周,連木材都想好好呵護,「木頭跟人一樣是有溫度的。每次賣出作品其實都有點不捨,甚至會想知道他(作品)過得好不好。」話語中似乎有所映照,作為徒弟練習觀察師傅,回到孩子身分,如此難捨地持續體察父意,或許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更關照父親的內心,這才是回家真正的意義,而他的心早就知道。 ------------------------------------------------------- ●找師傅 0934-041-452 郭俊男 FB:古意生活 Kuo-i Life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屏東石斑魚進軍日本藏壽司 台日同步上市

    即日起至8月30日,在日本可以品嚐到屏東石斑魚壽司! 在屏東養殖業者努力下,石斑魚進軍日本藏壽司,「鹽麴青斑壽司」在日本藏壽司全門市上市,日本消費者不必飛來台灣,就可以品嚐來自台灣的高檔美味石斑魚;台灣藏壽司也同步推出「柚香鹽麴醃漬石斑魚壽司」,採用台灣本土養殖的肥美龍虎石斑,融入爽口鹽麴醬,搭配清新柚子香氣,清爽不膩。 屏東地處台灣最南端,擁有水土、水量和氣候的特優條件,讓屏東的養殖漁業發展蓬勃興盛,成為諸多高經濟價值魚類的主要生產區。縣內養殖面積約610公頃,約占全台4成左右,年產量約6,776餘噸,養殖主力多為龍膽石斑及龍虎斑,更是國內最大石斑養殖區域。屏東的石斑魚在得天獨厚的環境成長,漁民以科技化的養殖管理細心培育,並以高水準加工技術處理,產出生食級石斑魚片。 「優質石斑魚游進日本真的非常不簡單」,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屏東漁民很努力,經過來回打樣、調整加工製成程序、來台訪廠等,生食級石斑魚終於能在日本連鎖壽司店上市販售,特別別跟日本朋友說:「屏東県產のハタはとても美味しいです(譯:屏東縣產的石斑魚很美味)」。 鮮甜的石斑魚肉經過鹽麴熟成後,美味更升一級,口感更加Q彈且鮮味加倍,現在在日本到台灣藏壽司都限量上市,要吃要快,歡迎大家多多捧場,力挺台灣產業! 出處: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

  • 屏東YouBike進駐台鐵3車站

    屏東公共自行車YouBike除在一心三核鄉鎮市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外,8月4日起試辦台鐵麟洛、西勢及竹田站等3站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方便民眾搭乘台鐵下車後可就近租借使用。 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表示,目前縣內YouBike站點數已達88站,本次增開台鐵麟洛、西勢及竹田車站3站點,除做為短程接駁使用外,搭配本府規劃「彩虹自行車道系統」,透過YouBike騎乘靛線-單車鐵道,可從屏東車站到潮州車站,沿途行經屏東市區、麟洛鄉、竹田鄉、潮州鎮等鄉鎮,兩鐵旅行不用自備自行車,搭乘台鐵下車後可使用YouBike來趟單車小旅行。 交旅處補充說明,台鐵麟洛車站、西勢車站及竹田車站3站點為試辦性質,現況麟洛鄉及竹田鄉鄉內並未設置YouBike租賃站,鄉內先以車站原站借還方式營運,如有跨鄉鎮騎乘需求,建議騎乘前先透過YouBike2.0 APP查詢租賃站點, 如有借還車問題可至YouBike官網查詢,或撥打24小時客服專線:08-8849-888,將有專人服務。 出處:交通旅遊處

  • 石板屋傳統又先進的綠建築

    屏東縣三地門鄉巴格達外家族頭目家屋,以僱工購料方式, 2019年起分3年進行室內和室外修繕,包括梁柱結構體補強、屋頂石板漏水整修、花台植栽和門片木雕修補繪製,以及室外石板椅修復、象徵部落精神的石柱改建等,賦予傳統石板屋新生命,2022年以「會呼吸的排灣族石板屋」為名,拿下巴黎設計獎的建築設計項目銀獎。 這棟家屋已有80年的歷史,傳至第13代,在社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家族成員林傳馨與屏縣府培植的社區規劃師林惠珍爭取屏東縣政府社規師駐地輔導計畫,先前就以頭目家屋的文化傳承意義及綠建築設計,參加2020年建築園冶獎,亦獲得「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大獎。 這項傳統建築技術連年在國內外建築賽事獲獎,自有其獨特性。 原住民向來習慣就地取材,南臺灣的排灣或魯凱族人,取用高屏山麓的板岩、頁岩搭建石板屋,特殊的傳統疊砌工法早已讓石板屋建造技術列入《文資法》的「保存技術」項目。 充滿部落族人智慧的石板屋,選用的石板材夏天隔熱、冬天保溫,石片與石片間的堆疊,靠著平衡、重量、密度等原理,未使用膠著物卻能又牢又穩,且石板之間有縫隙,人住其中,生火煮食或取暖,煙能順著縫隙往外飄,同時藉著煙燻來達到木頭的防腐、防蟲等效益,可說是既傳統又先進的綠建築。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老七佳掙扎於現代的傳統

    身經百戰的四輪傳動廂型車身,貼著河床的砂石顛簸起伏,身體不由自主的跳起「波浪舞」,緊接著,就像是搭上山徑裡的「咖啡杯」,景物旋轉,時快時慢。如今,早已是可以上山下海的年代,通往老七佳(tjuvecekadan ) 依舊是充滿挑戰的路徑,對外族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荒野式的探索,但,對想家的族人而言,石板屋群正在山的那一頭等著族人回家。 大武山南翼的石可見山,是一處老鷹盤旋的壯闊森林,本就是老七佳的祖靈聖地,聚落溯源至少有400年歷史,先後歷經傳統自主、荷蘭、清朝、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時代,滄海桑田恰恰說明了老七佳的更迭。 不同政權的移轉,改變了石板家屋的原有容貌,族人更是一次次遷徙到新住居地,遠離獵場和耕地。 月光映照山城石板 嶙峋如百步蛇紋鱗 這是一處沒有電線桿、沒有電信訊號、沒有自來水管的部落,文明如磁石將族人吸走後,慢慢的,上山回家不再是日常,只剩零星族人偶而長居或農獵時的短暫居所,主要的走動者多是為了瞭解石板屋群前來。 老七佳石板屋群尚約有50棟,是全台保留最完整的石板屋聚落,站在政府文化資產的立場,基於「原住民石板房傳統型式、日治形式、國民政府時期形式(遷村前)建築工法、技術皆有效保存。注重生態平衡,尊重自然法則建築技法目前仍繼續採用。」所以中央政府早早將其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屏東縣政府後又將老七佳落登錄為重要聚落,因此,來訪者多有特定目的,或是文化研究,或是觀光休閒,卻少了最重要的生活與生根。 事實上,石板屋對排灣族人不只是生時的住所與死後回歸之處,更是部落社群形成的基本單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建築石板屋是部落的大事,包括基地選擇、石材取得、格局設計、文化祭儀,在在包含了排灣部落的生活、文化與社會型態縮影。 不過,百餘年來,老七佳始終是掙扎於現代的傳統,一次次受到外來文明的衝擊而改變,日治時期,家屋門的高度從原本約90公分抽高到120公分,屋梁亦引入日式房屋慣見的三角桁架結,最初的半穴居空間不再,亦不得在屋內養豬。國民政府時期,族人數度往山下遷徙,山上的家屋亦開始採用現代的鐵皮、水泥等建材來修復,勉強保留了石板屋的外貌,內在質地卻一點一滴流失。 所幸,老七佳石板屋群尚有一戶家屋保有原始型態,包括90公分高的屋門、家屋內地板向下嵌入約20公分的半穴居形式、以及原始的屋梁結構,留下了最真實的歷史切面。 20多年前,部落家屋一度進行大規模修復,但木材、石板等開採已是國有化,部落修建房屋材料短缺,成本大增,族人只好使用便宜又方便的水泥、鐵皮,讓石板屋群產生了大規模質變。 2010年,在部落大頭目趙秀英等人號召下,族人成立了「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試圖結合群體的力量,用更積極的方式,導入部落的思維,除了保留石板建築,更要重建聚落的生存樣態,包括技術傳承、文化祭儀、生活體驗、停留用餐、開放時段……凡此種種皆是部落討論與推動的重點。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隔年,族人與官方合力推動「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緊急搶固修復計畫工程」,修復21棟家屋,讓振復石板屋成為一種長期的行動。 今年政府補助經費搶修完成的一棟遭火焚壞石板屋,這一回就是以部落的耆老為主力 ,由72歲的耆老Qafaulan擔綱,部落安排10 位年輕人見習,年事已長的Qafaulan最擔心的是石板屋的建築技術失傳,憂心忡忡的說著:「以後壞的壞,不會修了怎麼辦。」最後部落花了近半年時間,透由不同世代的合作,重現了燒毀的屋頂石板,亦修建了2座涼亭,隨著新板材的疊入,歷史的斷層亦開始有新力注入!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江美英說,過去搭石板屋是整個部落的事,共工共耕的互助與扶持,支撐了整個部落,更是社會的核心價值,這一回透過石板屋的搭建,可將瀕臨失傳的祖先智慧傳承下去。 近年不論政府給予補助的整修或族人自力的整修,都開始運用現代的建材,她坦言,在現實的壓力下,石板、時間、人力、經費與技術都有侷限,團隊亦局部使用水泥等現代建材,面對維持傳統或導入現代元素,這樣的矛盾與拉扯始終都在,並無對錯。 在繼往與開來之間搭起橋梁 深知老七佳石板屋群正處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力有未逮」等字眼不斷跳出,江美英急切地說,只能試圖尋找傳統與現代的最大公約數。 江美英提及曾有一位長者回應她,「現在房子沒有人住,沒有生活的煙燻乾燥,木料很容易腐朽,改用鐵皮蓋房子比較不容易壞」,這樣的答案點出了問題的根本。 會呼吸的房子靠的是時間、技術、智慧,才能換來冬暖夏涼,房屋蓋好了,更得要維護,過去排灣族人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生火,透過裊裊香煙傳遞回家的訊號,同時可以煙燻房子,亦可驅除蟲害,如今,少了人煙的石板屋,像是抽離靈魂的軀體,遺留在深山裡,傾頹成為一種無可奈何的命定,只好仰賴鐵皮或水泥的強化。 石板屋聚落與七佳部落族人共同經歷了不同的政權與年代,此次老七佳石板屋修復完工,雖然只是其中一棟,卻凸顯了時間的流速,加上遊客攀升,其維護與管理已是迫在眉睫的共同課題。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