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屏東驕傲!亞運英雄勇奪3金3銀 周春米大讚為國爭光

    第19屆杭州亞運會台灣選手表現優異,其中屏東有13位選手獲得前6名,奪得3金3銀佳績,縣長周春米10月16日接見選手,大讚他們是「屏東之光」,並頒發總計599萬元體育勵獎金,鼓勵選手奮戰的精神,期盼未來持續努力為國爭光外,縣府團隊也會成為選手們最堅強的後盾,陪伴往夢想前進。 「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選擇運動為自己的職業與志向,需要更多體力與堅持不懈的精神」,周縣長表示,成為運動選手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需耗費的精神及體力與一般工作更不同,此次看見屏東子弟們在亞運上堅忍不拔、奮戰不懈,直到最後一刻仍堅持到底奪牌的精神感到相當感動,她說,亞運的成績不僅鼓勵了屏東鄉親,更激勵全國的朋友,對於選手們將榮耀帶回自己的家鄉,她感到相當開心,引以為傲。 本屆屏東縣有22位優秀選手及1位教練獲選為本屆亞運代表隊,參加田徑、棒球、拳擊、足球、自由車、競速溜冰、排球、武術及高爾夫等9個種類的競賽,成績優異、大放異彩。共有13位選手獲得前6名,分別是: 拳擊選手賴主恩 自由車蔡雅羽 競技體操林宜蓁 競速溜冰黃玉霖、劉懿萱、李孟竹 武術劉菖閔 高爾夫錢珮芸、蔡佩穎 排球有邱雅慧、林靖儀、賴湘程 棒球鄭宗哲 其中,女子滑輪溜冰1000公尺爭先賽決賽「金包銀」,由李孟竹、劉懿萱包辦金牌及銀牌;3000公尺接力賽劉懿萱、李孟竹聯手再為中華隊得奪1金;男子滑輪溜冰3000公尺接力賽,屏東縣選手黃玉霖的「黃金左腳」更是以0.01秒的奇蹟壓線奪金,屏東縣滑輪溜冰3人聯手,共為中華隊拿下3金1銀的佳績。 此外,來自屏東涼山的排灣族戰士賴主恩,參加男子拳擊63.5公斤級比賽,與教練羅尚策十年磨一劍,一路過關斬將終得銀牌,這一戰不僅「銀」的漂亮,也是中華男子拳擊睽違53年再度於亞運奪牌,這一拳取得2024巴黎奧運參賽門票。另棒球選手鄭宗哲目前效力美國職棒匹茲堡海盜隊,是本屆亞運中華代表隊的主力選手,在冠軍戰中敲出3支安打,表現相當傑出。 體發中心說,屏東縣政府極為重視體育發展,推動各項體育政策,積極整修場館及設施,提升運動環境,今年8月份遠見運動城市大調查「2023運動縣市排行榜」,屏東縣在競技運動類全國性運動會積分,獲得一般縣市組榜首之同時拿下總錦標,是名符其實的「運動城市」。

  • 112年屏東縣重陽大禮包 長者加倍開心

    重陽節前夕,屏東縣長周春米送給縣內長輩一份大禮,10月16日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宣布由縣府文化處、社會處、衛生局、交旅處等4個局處,共同提供一系列的老人+「112年屏東縣重陽大禮包」,周縣長表示,屏東縣設計的大禮包,是用暖到長輩心底的細緻服務,期盼讓所有的長輩們一起度過快樂的重陽節,更讓長輩們有尊嚴、優雅地在地安老。 縣長周春米表示,照顧長輩落實在日常生活每個細節之中,為了讓長者能在地安老、活的快樂且有尊嚴,今年重陽節由縣府團隊4大局處提供相關福利活動,分別是文化處的「白嘉莉的美麗世界」藝術畫展,社會處的「敬老乘車補助」、「重陽敬老金」及「銀閃閃藝術節」,衛生局的「長者假牙補助」及「小米造咖」,交旅處的「小黃公車」加碼路線、「交通船優惠」、「樂齡遊程」及「觀光優惠」等加碼活動。 縣長周春米指出,縣府團隊積極在各項社會福利、補助上做努力,希望能夠讓屏東的長者們都能在這塊他們深愛的土地上幸福生活,期待透過跨局處整合規劃的老人+系列重陽節活動,讓長輩在專屬的重陽節感受歡樂氣氛,鼓勵長輩走出戶外,活得健康又快樂,在屏東這塊土地享受自主自立的在地安老生活,感謝他們過去對屏東所做的努力,並落實「安居樂業.希望城市」的政策。 截至112年8月為止,屏東縣65歲以上人數計15萬7,845人,佔全縣人口比例19.82%,為全台第六「老」的縣市,為了讓長者在專屬的節日裡體驗不一樣的重陽活動,屏東縣政府提供一系列讓老人+倍開心的活動,首先為了鼓勵長輩多外出活動,縣府特別爭取經費,加碼補助「敬老乘車補助」至500元,及「90歲以上重陽敬老金」加碼至2,000元到1萬元不等,更擴大「小黃公車」21條路線、提供「樂齡遊程」長者半價優惠及旅宿業者加碼的「觀光優惠」,讓長輩能夠「開心玩」。 此外,牙齒的好壞除了影響長輩營養的攝取外,也會直接影響到生活品質,「長者假牙補助」擴大補助至一般戶,並規劃「吃在地、食當季、質地調整」的「小米造咖」,讓長者能安心吃、開心吃,更首創辦理專屬於銀髮族的銀髮藝術節,邀請最美麗的主持人白嘉莉展出多幅藝術創作,並安排熱門歌手演唱老歌、規劃銀髮市集、老年議題講座等活動,希望長者能加倍開心。

  • 家就從泡菜開始

    眷之味─張家泡菜 陳曉梅 你的家是什麼味道呢? 「給我來一包辣椒麵。」 「好咧!」 辣椒麵在四川話說來,即是所謂的辣椒粉。 火紅乾燥的辣椒、花椒和辣椒籽翻炒焙乾, 細磨成濃烈潑辣的香氣。 老伯悠哉騎摩托車, 熟門熟路停在勝利路邊,買了一小包辣椒麵, 順道再買些酸豇豆和刈菜泡菜應景新春年節。 飲食散文家焦桐曾說,「對眷村內的人而言,眷村菜就是家鄉菜;對眷村以外的人來講,眷村菜就是外省菜。」那花椒香氣在你心裡是何種存在?當花椒辛麻沿舌尖擴散,強烈刺激味蕾後,在鼻腔留下淡淡椒香,這對四川姑娘陳曉梅而言,大概就是「家」。 屏東「眷之味張家泡菜」攤車上的醃漬醬菜,和嗆辣花椒氣味摻和,道地煙燻豬臉、湖南臘肉、麻辣豆腐香腸一串串高掛在攤車鐵架上,被和煦冬陽晒出南北合的外省臘味。 小小的攤車簇擁小菜,擠滿熱鬧喧騰的酸、鹹、香、椒、麻,像極了眷村屋宅裡的人情味。大街上熙來攘往的婆媽佇足,採買家常麻辣蘿蔔乾、涼拌木耳、糖醋蒜、大頭菜、蕎頭、酸豇豆,再提兩串豆腐香腸,將舊勝利新村菜市場的眷村回憶拎回家裡餐桌。 家 就從兩盤刈菜泡菜開始 畢竟這一味總莫名勾動舌尖的某種情愫。老主顧口耳相傳,勝利新村菜市場有一攤川味眷村泡菜,沒有攤位番號、沒有斗大招牌,只有四川辣妹子陳曉梅獨門家鄉滋味。 她30年前遠嫁屏東,和丈夫胼手胝足維持家計。那時候,勝利新村延伸串接廣東路、洛陽街、迪化街、蘭州街、勝利路、青島街、徐州路,有條「北方麵食一條街」和南北乾貨,陳曉梅在井字街道劃下的大江南北裡,擺攤賣起最熟悉的眷村味。 「眷之味張家泡菜」於是從一張小桌子、兩盤刈菜泡菜開始,樸實地經營小本生意。 一家人團聚的餐桌 有滋有味 「刈菜過年應景,台灣人特愛,叫作長年菜。」陳曉梅忙碌的雙手沒停過,俐落打包麻辣蘿蔔乾和酸豇豆,扯開宏亮嗓門招呼著,「酸豇豆大火快炒肉末,滋味忒好!」 攤車上的小菜檯,不知不覺從刈菜泡菜,又慢慢生出麻辣蘿蔔乾、涼拌木耳、糖醋蒜、大頭菜、蕎頭、酸豇豆,她愈做愈上手,還重現湖南臘肉、麻辣豆腐香腸。尤其那眷村傳統的豆腐香腸,是將擰乾的豆腐混合絞肉,拌入四川椒麻與高粱酒,再灌入腸衣風乾,晒得鹹香乾硬,「炒蒜苗臘肉、蒸煲仔飯最對味!」 串串臘肉形似喜氣洋洋的春聯,煙燻香氣在空氣中蔓延,「豬臉汆燙、切薄片,又是一道小菜。」早已消失了的勝利新村,卻在「眷之味張家泡菜」重新尋回曾經的生活圖景。果然,「家」就應該有滋有味。 刈菜必須醃得夠久,苦澀慢慢淡去,才能醃漬出酸香、嗆辣平衡的後韻,陳曉梅在一盤盤眷村泡菜裡,從大姑娘歷練成張家的老婆、老媽,她在台灣有了個像樣的「家」。 平常的日子裡,陳曉梅和小姑擺攤之餘,包辦張羅切菜醃拌、灌臘腸、煉花椒辣油。現在,她兒子也慢慢學著接手香腸臘肉,老公負責後勤採買,一家人分工團結,在味道裡留下「張家」的模樣。 眷之味很寫實,張家就和你我的家一樣,樸實無華卻令人惦念。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

  • 沒有不能補的破網

    補漁網─陳河成 沒有漏網之魚的補網術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即大孔, 想要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司補破網」。 「補破網」這首台語老歌, 唱盡補網師縫縫補補的人生。 補網,是一項古老行業,船東每個漁季總得請補網師父補上個一兩次,以確保魚不漏網。古早的五○年代,賣漁網可是十分風光的一門行業,尤其是在東港,這個漁港小鎮,日進斗金雖然誇張但也能點出當時的興盛,從外銷到自用,賣漁網的店每天都忙的紅紅火火。 一到休漁期,來到漁港周邊繞一圈,常可見漁民們坐在漁港旁或馬路邊,低頭加工漁網,以手工替漁網穿上浮球,或掛上鉛粒,或是拿著梭子補網,補網師手中梭子翻飛不停,如今,這樣的情景正快速消失。 早年,漁網多由人工編製而成,耗時費力,補漁網常分男工和女工,男工通常負責修補網目較大的漁網,或是為漁網繫上金屬鍊子等較粗重的部份,女工則負責以特製的補網針縫漁網。通常補大網靠手指與腳趾,將漁網撐開,先修剪破洞,再用網針一梭一梭補齊,一撐一補間,靠的是細心與耐性。 補漁網補的其實是希望 身在漁家,漁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漁村婦女常會靠補漁網貼補家用,賺些小外快,靠口耳傳承技術,手把手的一個教一個,身為補網師須了解補網目的基本技術,熟悉材質,瞭解流數拉力……才能將一個漁網整舊如新,為船家帶來豐沛的漁獲量。 2、30年前的漁網多由人工編製而成,十分耗時費力,如今編新網多由機器代勞,主要是聚乙烯產品,具耐腐蝕、耐磨、不怕鹽鹼等特性,獨獨補破網例外,因漁網損壞程度不一,只能靠人巧手修補,依尺寸不同,用頭與腳把漁網撐開後修補,機械無法取代。 85歲的阿伯陳河成說,那些補漁網的婦女現在都當阿嬤了,橋下補漁網的人愈來愈少,紛紛由外籍漁工接手,他年紀大了,討不了海,索性就幫忙兒子們補補漁網。眼未眨,手沒停,邊說邊聊的阿伯解釋,「你看,這裂得那麼厲害,一看就知道是白帶魚的利齒所為」,老漁夫補漁網,眼一瞧就知道禍首是誰。 12歲開始從事捕撈作業,老漁夫河成伯自家有二艘拖網漁船,早已退休,交棒給兒子,但因為找不到補網師傅,製網、補網以逾73年的他,索性自己來,即使年紀長,補漁網的手卻極為靈巧,先是拉扯整張漁網,確認拼接狀況,然後在漁網做記號,就開始拼接縫合,修補局部破洞。 河成伯說,補網梭就是把網線纏繞在網梭上,補網時慢慢把纏繞在網梭上的線放出使用,直到線用完。網梭用線則須先繞成一個線球,才方便補網師傅上線。線球則是從一捆線找出線頭,慢慢把一捆線變成一個一個的線球,在這過程中常會發生卡線,必須想辦法理出線路。 一撐一補間 靠的是細心與耐性 補漁網是門技術 更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迅速穿針引線後,河成伯手持塑膠梭針,腳勾住下方漁網,手上的梭子上上下下,三二下一個破洞就補好,甚至靠著手感編織或修補,還能一面說些討海的故事,包括補什麼魚得用什麼網?結網又需要什麼線?各個都是技術,且環環相扣,學問深的很,外行人聽得霧煞煞,常常有聽沒有懂。 河成伯說,其實討海人多半會補漁網,從接網、生眼、封網都要會,才能在海上遇到特殊狀況時及時修補,不過,例行的修護則會交給岸上的補網師傅。 通常網線的粗細決定了漁網的重量和入水速度,而重量和入水速度則直接影響捕魚率,粗線漁網結實耐用,下水慢,捕的魚比細線漁網少,但用細線網又經常容易斷線破損,得經常性修補,而一流的補網師,就算面對不規則的破漁網,照樣修補得妥妥當當,件件回春。 說著說著,河成伯起身,打開機車的置物箱,裡頭放了各式各樣的補網梭子,他一一點名說,早期的網針是用竹、木、鐵、銅等材質,如今連塑料都有,分為不同尺寸,編織不同漁網。 沒有不能補的網 只有划不划算的價格 對漁民而言,漁網可是生財工具,一張網的單價從千元到十數萬不等,一旦損壞通常會先修補,常常是縫縫補補又三年,甚至有些老船長一張網用了十幾年還在補,不過,也有為了提升效率,數年就換網,無論如何,在補網師眼中,沒有不能補的破網,只是補網的價格划不划算而已。 由於長期從事漁網加工很傷眼,視力不好就得退休,年輕人也不想做這種工作,所以現在會補網之人愈來愈少,在地人估計,專門補漁網的師傅可能不到10人,河成伯則認為,只要漁業存在的一天,漁網的問題就不會中斷,補網業有其不可取代性,「補破網」這首歌,依然會在漁村中迴盪。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

  • 人終究離不開土 用最「土」的方式找答案

    魯拉登─藝術工坊 雷斌 用最「土」的方式找答案 冬末,陽光燦亮,本就該上山, 來到儘可能接觸天的地方,腳底油門不能鬆的往上衝, 停歇在地磨兒國小旁的停車場, 應該是得到祖靈的祝福,才能在陽光陪伴下, 來到那一棟有陶、土、木、鐵的房舍, 粗礦中的細膩,一眼就能認出主人的藝術身分, 這正是陶藝家雷斌的工作室, 準備帶領孩子們玩土撒野的基地。 入口處,陶壺正在煙燻,白煙與黑陶靜靜地舞著;窗台旁,二只素燒陶正與陽光對唱情歌,成為整個空間裡的流動,一吞一吐,一吸一納,再急的心都會不由自主地靜下來。 論陶,終歸要回到源頭,從「土」下手,用身體觸摸,體現當下,於是,陶藝家雷斌開了一系列陶藝課,刻意將重心放在一般陶藝課程略過卻無比重要的前端,就是認識土壤,所以這一次,回到人類發展聚落文明開端之一的土,跨出那道檻。 在一般人的記憶裡,土壤尋常無奇,其實,光是顏色、質地、特性……就是一門浩瀚的土壤學,1972年出生的雷斌(瑪斯斯格‧金錄兒),父親是「排灣族琉璃珠之父」雷賜(巫瑪斯‧金錄兒),他受父親影響,自然而然地投入排灣族的文化與創作,其中,父親輕輕掠過的陶壺,卻對他發出了強烈的召喚。 陶壺 連結土地、生活與自己觸媒 雷斌從高中時期意識到古陶壺的存在後,透過摸索、田調、實作,開始以土創作的日子,終日與土為伍,跟著土壤不斷的變化,土,就此成為連結自己、文化、生活與環境的觸媒。 1999年成立魯拉登藝術工坊,一股腦地鑽入古陶壺研究,2003年成功自製出第一只傳統陶壺。陶壺做久了,自身觀點、特質不知不覺地投射其中,2006年開始,雷斌除了延續陶壺既有的形制,還做出了雙口壺、三口壺、人首壺等變體壺,自此,刻劃在陶壺上的雷斌性格日益顯著。 傳統陶壺研製已經24年,在地磨兒部落外緣的工作室,既是陶壺的實驗室,也是壺的住居地,各種樣態、大小、階段的陶壺,或完整或破碎或重構地散落在空間,嚴格來說,人反而是這件工作室的配件,是最違和的存在。 這間屋內的陶皿雖然各有自己的性格,但,最大的共通點是沒上釉,雷斌直言,「我就喜歡土本來的樣子」。 總是在實作中找答案的雷斌發現,所謂的「黑」陶壺其實是因為窯燒時的火焰煙燻滾動而沾染上的燻黑色彩,那應該是一種混合了橘黑灰的斑駁狀態,雷斌以為這才是排灣族陶壺最自然原初的色彩。 於是,製陶最重要的心臟―窯,除了窯燒外,在過程中產生的落灰、火焰與煙燻,成為賦予陶壺自然質地的必要存在,甚至不惜擊碎稀有的古陶壺,以求確實掌握材質的樣態,從壺體、壺型、各種功能性變化、以及燒製火候的控制,來決定成品的最終處理。 追求陶壺的前世 就得從認識土壤開始 為了追尋陶壺的前世,雷斌一路向上,朝著根源不斷深究,在土壤裡找答案,他用腳踏查,用手揉捏,在一步步探尋的路徑上,發現了土壤原本的顏色,接觸愈多土壤,身體的覺察力愈強,前方的路徑由模糊轉趨清晰。 最初,他訪查得知,部落居民會在近郊的河床中掏取土壤製陶,但他實驗結果卻不盡理想,於是,他孤身翻挖歷史文獻與周遭環境,多年的徒勞無功卻未讓他就此打住,直接採用進口陶土省錢又省事,祖靈的家屋怎麼能夠沒有傳統領域裡的土壤,這樣的心念讓他尋土的念頭不曾中斷。 10餘年前的莫拉克風災,部落岩壁坍塌裸露,卻為古陶壺開啟生機,雷斌意外覓得二處適合煉陶的土壤,在取得地主同意後取土,尋土之旅總算沒白費,灰色的黏質土壤,成為地磨兒的在地代表,這下子終於能夠使用部落的土壤燒陶,說在地的故事。 不過,雷斌不是為了在地而在地的信仰者,他在採集部落的土壤後,與外地的土壤進行各種土質測試,找出它們的差別與合適用法,練製調配後成為創作陶壺時的主要素材,然後,讓單純又深厚的土壤交融,創造一只只陶壺,成為思想的載體。 覓土、煉土、陶燒……從無到有的過程中,雷斌不再將土壤視為理所當然,而是以土為師,窮究箇中道理,雷斌看到了原住民族的文化藝術、經濟生活與山林有不可分割的連結,於是開始透過各種課程讓學員從認識土壤開始,進入另一種對話。 陶藝創作先想辦法與土混熟 於是雷斌開始與公部門、學校合作,推出獨一無二的陶藝課,將課程延伸到最前端的土壤學,讓陶藝創作從認識土壤開始。 只要外在條件許可,他總會帶著學員上山採集使用的黏土,在過程中,雷斌不忘導入各種土壤知識,他以麵粉為喻,初採回的土壤,富含了礦物質等元素,需要給它一段時間甦醒,醒土後更能展現土壤原本的特質。 雷斌安排學員體驗一場土的課程,包括敲打、選篩、調和、手捏、腳踏等過程,每個步驟其實都是一種枷鎖的解除,直接與土壤對話。 一開始,學員們拿起木槌敲碎土塊,拿網篩篩去碎石等雜質,然後,調和不同特質的土壤,加入適量水分後,才慢慢步入煉土程序。 在所謂的文明世界裡,玩土竟然是不乾淨的,打小被教育不能弄髒自己的學員不敢碰土,深怕弄髒自己的手,遑論脫下鞋襪玩土,雷斌深諳這種心理,他刻意引導,一開始學員們只敢怯生生地碰一下土,但,人終究離不開土,身為人的本能,很快就和土混熟了,「當土不會沾黏在手上就差不多了。」 人與土的對話就從踩踏開始 雷斌趁勝追擊,親身示範「菊式踩踏法」,用小碎步方式反覆踩踏,讓土壤變得扎實,學員就這樣慢慢將一盤散沙揉成土團,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忘了束縛,忘了最初「很噁」的印象,反而直呼好好玩。 好不容易把學員領進工作室,又是另一個與陶土對話的旅程,人人開始運用分配到的土塊,以十指和土做進一步接觸。 雷斌以陶皿的剖面圖解說土團的處理,然後示範將土團揉成牛角狀,有些玩心大起的學員們卻自顧玩手邊的土團,「雷斌忍不住提醒土團不能捏揉太久,不然很容易裂開……」但玩土玩出興趣的學員根本聽不進去,早被眼前的土團吸走全部的注意力。 最後,在雷斌的帶領下,學員重回課程正軌,取土後,重拍成圓形,以手為工具,運用大拇指與食指塑口,土團隨著捏塑者的創意與手技,以各種饒富趣味的器皿再生。 對雷斌而言,製作陶壺是一種以身體為刻度的文化沉浸,在歷史的沉積中進行蒐集與挖掘,透過土壤的溯源,在重製與崩解之間找到回家的路,如今,他不吝將自己的路徑分享給更多人,讓人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

  • 我的午餐我做主!屏東廚神爭霸戰 讓學童票選營養午餐菜單

    體現兒童表意權,屏東縣政府教育處舉行「屏東廚神爭霸戰~學校營養午餐創意料理秀」,即日起開放創意營養午餐徵件,進入決賽的菜單將開放全縣國中小學生1人1票票選,將於112學年度第2學期納入營養午餐菜單,縣長周春米表示,透過票選,讓學童的表意權充分表達,也能尊重學童的想法。 「旁人都說縣長的行程是鐵人行程,縱使自己三餐不太正常,但只要在忙碌後,吃到想吃的食物,就能消除一整天的疲勞」,縣長周春米笑說,希望透過這次的活動,讓學童能夠自己決定吃什麼,把營養午餐變成同學們非常期待的一餐,撫慰上半天的辛勞,也提供下半天的活動能量。至於營養部分也不用擔心,學校營養師一定會幫忙把關。 周春米指出,每個人在18歲成年以前,國中小、高中總計有12年的時間接觸到營養午餐,這次徵件活動希望達成四個目標,分別為:融入當季友善食材,讓屏東農業大縣各鄉鎮特色農產入菜;讓廚師能展現廚藝;可在符合營養午餐預算內列入的菜單;聽見孩子表意權,讓兒少代表當初審評審,進決賽的隊伍,也將開放全縣國中小學生1人1票票選。 屏東縣府教育處長楊英雪說,屏東興建中央廚房總計46所,供應屏東138所學校,近3年陸續新建及擴建3個中央廚房,為孩子的食安把關。即日起至11月15日止,邀請屏東縣高中職、國中小學校及承接本縣學校團膳廠商校廚及午餐秘書或營養師組隊參加,徵件作品將聘請專家學者、校園營養師及兒少代表為初賽評審,將選出12組進入決賽,並將決賽作品由全縣國中小學生1人1票票選,票選成績納入總成績計算。 教育處指出,決賽將於12月9日於屏榮高級中學德致館舉辦,參賽隊伍需在150分鐘內,端出校園營養午餐的3菜1湯1主食及現場指定菜色,決賽成績占60%與學童網路票選成績占40%加總後為決賽總成績。至於獎項部分,第一名5萬元、第二名3萬元、第三名2萬元、佳作有1萬元,入選也有5千元獎金。且最終參賽並進入票選的菜單也將在112學年度第2學期納入營養午餐菜單,由各校選擇並供應給學童。 為鼓勵學童參與投票,將於113年1月6日公開頒獎典禮抽出500名上網投票之學童參加獎,每位獲得200元禮券。

  • 千分之四的美麗!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與台積電攜手「廢廢轉型 淨零最行」 勇奪2023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獎

    2023總統盃黑客松頒獎典禮日前於總統府順利落幕,獲獎團隊由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獎,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與台積電首度攜手合作,提出的「千分之四的美麗 ~ 廢廢轉型 淨零最行」方案,從154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僅有5隊獲獎的「2023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獎」。 總統盃黑客松提供一個公私協力平台,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以優化政府施政效能。今年比賽主題為「零碳轉型 幸福前行」,所有參賽隊伍以此提出解決地球逐年遞增的碳排放問題,更朝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而本次環保局與台積電提案的「千分之四的美麗」一詞來自於「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 Soils for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為法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第21次會議(COP21)中提出,指土壤的重要性不只是生產足夠的糧食,只要每年提高土壤中碳素含量達千分之四(4‰),就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 台積電公司表示,會與環保局合作,是因為環保局在屏東縣境內設置8個農業廢棄物集中場,改善過去農民露天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另外,也因為非洲豬瘟,減少以廚餘餵養豬隻,形成另一項廢棄物——民生廚餘的問題。 故環保局與台積電通力合作,從屏東縣原有設置的農廢集中場、農廢破碎及堆肥製作的機制中,提出「廢廢轉型 淨零最行」構想,將農業木資材及民生廚餘,混合轉化為有機肥料,當有機肥料使用於土壤,除了可提供土地長效利用碳源、增加地力、改善酸性土壤及增加作物產能外,更能增進土壤碳匯量。 環保局表示,屏東縣的農地約7.35萬公頃,假設將該有機肥料施於20%的農地(約1.5萬公頃),將可增加碳匯量73萬噸,以屏東縣目前每年約有500萬噸的碳排放量而言,可中和屏東縣境內碳排放量約15%。 縣長周春米表示,屏東縣為農業大縣,為提升農業廢棄物及民生廚餘的妥善處理率,環保局首度與台積電攜手合作就贏得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實屬不易,後續縣政府也會將此提案列入施政計畫之參考,公司協力朝向低碳永續家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

  • 東方奧斯卡肯定!半島歌謠祭、屏東總圖雙獲日本優良設計獎

    全球四大設計獎項之一的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3年獲獎名單揭曉,屏東縣政府舉辦的「半島歌謠祭」及「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獲得優秀設計獎殊榮。 素有東方設計奧斯卡之稱、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創立67年,是具有國際影響力及公信力的大型設計獎項。今年共有5,447 件參賽作品,由日本及海外設計相關領域頂尖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篩選決定。 連續兩年榮獲日本優良設計獎的半島歌謠祭,以恆春民謠為基底,融合傳統與創新,從地方音樂慶典,走向了世界舞台,打造屏東獨有的音樂品牌,2022年更首創古城時尚秀與歌謠文化結合,也是台灣唯一獲獎的音樂節慶活動。 日本Good Design Award如此評價半島歌謠祭:「延續傳統與當代創新並存而具有美感和創造力,激發更多人對當地社區的認知、認同和自信,具有明確的文化主體性,透過音樂創造跨世代參與,並受到文化傳播的影響。時裝設計與歷史建築的跨界結合,確實是個展現文化豐富性的本土節慶。」 文化處說,半島歌謠祭除了日本優良設計獎,也連兩年拿下臺灣金點設計獎,接連獲國內外設計大獎,為今年即將在10月18日登場的半島世界歌謠祭增添榮耀。 另外,屏東總圖以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設計美學,亦榮獲2023 Good Design Award的肯定。屏東總圖自2021年獲得五項全國性建築設計獎座,2022年又連獲「德國iF設計獎」、「美國A+AWARDS」、「SG MARK」等3大國際獎項,今年度更榮獲2023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施工品質類卓越獎、日本優良設計獎,除了優化設施與服務,也透過多元的閱讀盛宴,將圖書館與縣民的日常生活密切連結。

  • 南國生活節獲美國繆思創意大獎

    由國際獎項協會(InternationalAwardsAssociates)所發起2023美國繆思創意大獎(MuseCreativeAwards),屏東縣政府主辦的「2022南國生活節」與「2023南國生活節」活動,在全球超過上萬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文化活動類(Cultural Event)金獎肯定,成功以「南國生活方式」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獲得國際矚目。 縣長周春米表示,屏東以恆春半島打造「南國生活節」品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多元的人文底蘊,熱情的恆春形象與文創市集、國內外樂團演出、裝置藝術、互動體驗結合,邀請手工藝品、香水、歐日古董、渲染服裝、農會等在地特色品牌展出,並設置特色印第安帳篷休息區,處處都是最佳拍照點,讓人們隨時都想留下一張好看的照片作為獨特的紀念。 南國生活節現場除加入親子互動,沙畫體驗、馬戲演出和限量貼紙機外,還有壁畫、滑板表演等各種潮流藝術、休閒活動供人們玩樂,這場夏日盛宴,不僅拉近了大眾與創作者、青年創業者的距離,也拉近了外界與恆春的距離。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不同層次體驗南台灣的變化,從而獲得另一種平衡。縣府也積極加入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全世界看見屏東的自然、人文、創新等不同面向的魅力,邀請國人前往「南國」,親身體驗放鬆的步調! 縣府交通旅遊處指出,繆思獎(Muse Awards)創立於2015年,由美國國際獎項協會International Awards Associates(IAA)發起,其中繆思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為國際間最具指標、影響力的獎項之一。「南國生活節」代表屏東參賽脫穎而出,獲得繆思設計獎金獎殊榮,充分展現「南國國際化」,結合在地文化歷史及在地商家合作,將之塑造為獨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動,並帶動南國經濟,成功將南國的好風景推向國際,繼續為屏東縣觀光產業創造觀光產值,是縣府全體的榮譽與驕傲,實力備受國際肯定。

  • 2023半島世界歌謠祭 10/18至10/22邀您作伙搖擺

    2023半島世界歌謠祭將於10月18日至22日,於恆春古城西門廣場熱鬧登場,以「JUMP!跨時空作伙搖擺」為主題,邀請7國音樂團隊,與恆春民謠展開跨領域、跨文化對話,再創半島音樂新火花。 縣府文化處表示, 2023年是半島世界歌謠祭的元年,在過往「半島歌謠祭」的成果上轉型、進化,以「跨時空」為概念出發,除邀集在地民謠傳藝師、社區、學校共襄盛舉,並力邀來自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巴西、烏克蘭、泰國、印度7國共8 組團隊,參與這場世界音樂的盛會。 文化處說,今年活動主場「跨時空對奏-豪華爵士搖擺」,從風潮音樂 90 年代錄製發行的《恆春半島民歌紀實》中的老錄音出發,由美國、加拿大、臺灣等跨國音樂家聯手組成TPO爵士大樂團重新為民謠編曲演出,並安排兩位國寶級民謠傳藝師張日貴與陳英阿嬤,分別帶領滿州與恆春民謠協會,與二十年前的自己呼應對唱,呈現今昔交映的感動。 呼應今年活動主題「JUMP!跨時空作伙搖擺」,節目還邀請了Big Apple大蘋果搖擺舞團加入,將傳唱百年的歌調,轉化為爵士舞曲,將古城打造成為可歌、可舞、可搖擺的魔幻空間,10月21日晚間7點邀您一起來西門廣場搖擺。 文化處表示,以傳統與創新為核心的「老調新聲」,在每年歌謠祭廣受樂迷喜愛,今年邀請到近年國際音樂節受青睞的印度數字搖滾新星JATAYU、泰國的天堂曼谷莫蘭國際樂團,以及實驗音樂鬼才DJ林強、排灣金曲音樂人戴曉君、有「現代那卡西」之稱的毀容姐妹會等演出團隊,為節目注入跨國多元的活力。 連續5天的歌謠饗宴推出「半島歌廳秀」,由在地民謠傳藝團體聯手共創,展現說學逗唱的「恆春味」,將大家帶回70年代的歌廳秀氛圍。還有盛大熱鬧的踩街遊行,將在10月20日下午4點30分登場,沿著恆春老街為歌謠祭揭開熱鬧序幕;其它還包括民謠大賽、民謠工作坊、特色市集、民謠小旅行等豐富活動,打造精彩的世界音樂嘉年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