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帶著老靈魂的質感旅店──德旅店
有位曾經造訪的旅客留言,「這裡真的美到讓人覺得照片完全無法表現他的美好」,或許是因為無法在手機顯影的靈魂,卻會立體躍在心中。 傍晚時分,坐在旅店一樓的戶外放空區,山馬茶花、海葡萄、薜荔、電信蘭構成的垂直立面如綠林擁著,負責人張品蓁說,親人多已搬離竹田,起初只是單純想說回老家有個地方可住,走著走著,2021年完工時,竟花了近3年時間,改造預算從最初400萬元飆至上千萬元,從私宅出發,以德旅店收尾,與其說是陰錯陽差,倒不如說水到渠成。 「小時候農人搬來米糧秤重,媽媽就坐在1樓開農糧票,我跟姐姐就在旁邊跑來跑去。」,而熟識農家種田返家後,常聚在此喝茶聊天,當年農人放鬆後納涼的樣貌,與如今張品蓁的神情相仿。 身為晚輩不願意看到阿公的起家厝消失,不知不覺換了一種新的形式,讓阿公的創業起點延續,人們依舊可以在這裡談天說地,就在因緣俱足下,不知何時埋下的種子自然冒出嫩芽,延著阿公的米廠,續以「德」字號的旅店就此展開新的旅程。 推開沉甸甸的鐵門,建築向天地敞開。中庭引入豐沛地下水,創造一只圓型薄池,既是屏東豔陽氣候的自然微調器,更是投射光影的天空之鏡。人們順著水池弧形動線,踩著灑在磨石子地上的光影,停駐在一樓前廳。 登堂,梁上轉印著「禾頭」、「禾桿」、「禾仔」等房間名稱,入室,背包客床頭前的木製「風鼓機」、「水桶」等鋪位名稱,若有似無的逸出百年穀倉的老靈魂,緊緊扣人心弦,這是德旅店迷人的內在質地。 至於彰顯於外,就是風、水、光、影、石的錯落有致的新建築,水靈氣秀,前些時候戴上了新加坡設計獎SDA的「年度建築空間規劃」桂冠,這般的建築空間,得到了實至名歸的分位。 聊著聊著,張品蓁一抬頭,與透明玻璃相隔的大和頓物所客人對上眼,她笑著解釋說,這可不是走光,而是刻意營造的自然而然。由於這二棟建築設計都是由同一個團隊主導,經過多方商討後,決定保留與鄰房的舊磚牆,刻意裝上可透視雙邊的玻璃,彼此借景,共存共好,那是老家鄉里的更深一層念想,藉由建築重新串聯鄰里。 引導客人到二樓的私人空間前,張品蓁總會從樓梯口的日治時期古董保險箱前稍作停留,她笑著說,這個至今尚未能打開的鏽蝕骨董鐵櫃裡,究竟還藏著多少歷史,正等著有朝一日,有人來解密。 順著螺旋狀階梯拾級而上,垂直梯間成為風的通道,熱空氣往上形成對流,陽光也得以走入空間,來客與貫穿樓層的樹木擦身而過,光、風、人始終在建築間交錯,讓人可以安然地感受著這棟建築的呼吸。 二樓是可容納多人的客房或背包客房型,一如現代時髦的旅店,有舒適沙發的交誼廳,亦有拉上床簾就能獨享的放鬆空間,動靜皆自在。頂樓套房坐擁空中景觀花園,可遠眺竹田遠景,往下看,欒樹在秋天的紫跟冬天的黃,與一旁大和頓物所的鋼架鐵鏽相呼應。 很多美好是無法由他人來說,唯有親身感受才能領略,德旅店就是其中之一,「有閒,來尞」……。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雙胞胎主廚的無國界客家料理上桌──惜緣亭
緣是會累積的。前世千次回眸,換得今生一次偶遇,前世的千次偶遇,換得今生一次結識,前世的千次結識,換得今生一次相戀,與一道美食的相遇,又需要多少的緣分?「再來一碗白飯」、「真的有媽媽的味道ㄟ」……惜緣亭就這樣在一道道料理中,建立彼此的緣分。 客家小炒、鹹湯圓、特色炒飯、筍乾焢肉、大鍋菜……都是家常的客家菜,正因如此,更能在這些家常中嚐出掌杓人的功力,惜緣亭的第一代經營者王美英,就像是懂胃的客家媽媽,在客庄開了小店,想吃粄條、鹹粥、鍋燒麵……街坊口裡喚的「阿美姊」總是盡可能滿足。 一對78年次的雙胞胎兄弟曾世宏、曾世皓,以前分別在高雄和屏東的瓦城工作,自6年前起,兩兄弟先後回家幫忙。媽媽經營20年的麵攤,像是熬了多年的湯頭,讓兄弟倆能在傳統客家料理的底蘊下,加乘新世代的創意與手法,母子攜手經營「惜緣亭米販部」。 兄弟倆也在一次次的激盪中成長,建立起小店的前後場SOP,就連下班後,哥哥曾世宏的腦子裡的新菜單還在轉。弟弟曾世皓還得藉由臉書行銷,在一次次的激盪與紛擾中體悟,了解「握著拳頭的人永遠沒辦法和別人握手」的道理,格局也不知不覺得變大。 疫情來襲的谷底期,為打響店的知名度,兄弟倆聯手參加客家小炒、台灣炒飯王比賽,運用客家小炒概念來炒飯,換回不少獎牌,菜單上的「客。炒飯」、「新。客家小炒」就是得獎的菜色,也成為招牌菜之一,原本小店都是熟面孔,自從加入新手法、新菜單確實流失不少老主顧,但幾年來下來累積了更多新客源。 前來品嘗的美食家焦志方給了評價:「客。炒飯」把客家小炒和炒飯巧妙結合,台梗九號在大火之下炒的金黃油亮,粒粒分明,鹹香爽嘴,一份涼了也一樣好吃的超完美炒飯! 小館裡客人喊著「再來一碗白飯」,就是對店家的肯定,連吃遍天下美食的行家都叮囑自己「不要再添飯了!」,看到這裡,您還不想來開展一段美食緣嗎?!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既客又台的新現代咖啡館──大和頓物所
步出竹田車站不遠,一處老樹環繞、貌似斷垣殘壁的老屋卻是暖烘烘的,有人正在外頭候位,這就是文青狂追的大和頓物所。文青咖啡館常給人來得急,去得快的刻板印象,但,大和頓物所的人氣卻始終紅不讓,箇中奧妙不少,綜歸來說,空間和咖啡讓人意料之外,誘人頻頻造訪。 之於建築。咖啡館前身是1942年建造的老屋子,咖啡館保留傾頹牆面加上通透的玻璃,向上而生的鐵梯看似冷冽,卻因牆上的苔蘚、綠蕨與轉折處的姑婆芋恣意生長,反創造頹廢美學的生命意象。晴時賞光讀影,雨中聽聲賞珠,就連地上的礫石和落葉,在在是奢侈的自然景色。 之於咖啡。端上桌的飲品是由主責的咖啡師賴元豐團隊烘焙而成,很多疑問不需開口,站在櫃台前,只需與烘焙中的咖啡四目相接,答案就慢慢浮現。 之於底蘊。返鄉的客庄子弟,將咖啡視為一種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溝通、分享的生活方式,要在歲月痕跡裡開枝散葉,在老屋空間裡醞釀各種可能,從過去迎向未來。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兩人四口──義式冰淇淋專賣店
舌尖上的竹田 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記憶中, 這是一種本能,一旦種子生根、發芽,就算離家再遠, 這股熟悉的味道,讓遊子不忘來處,認清未來去向。 竹田,就扮演類似這般母親的樣貌, 短短一條站前的街廓,藏著一個個難以複製的味道, 這條連美食家都想多個胃的街廓, 藏著太多的秘密,答案,就讓舌尖來告訴你。 在太陽之都論起冰品,屏東各路高手齊聚,竹田偏偏開起了一家義式冰淇淋店,竹田女兒Lulu團隊向來自義大利的Florence Gelato之父拜師學藝,然後在眾人的敲碗聲中開門,只聞著樓梯響的冰淇淋店終於在今年8月開張。 「兩人為竹,四口是田。從竹田展開,組合新奇可能」,光是店名就不簡單,文青俐落的風格空間,搭以一張重量級的名畫真跡鎮場,內部卻僅容個位數的座位區,專為識貨食客所留。 因為有太多美食家或主廚在背地裡「監督」著,若只是依樣將外國的月亮搬來,依樣畫葫蘆的把義式口味的冰淇淋端上桌,那可就砸了招牌,身為竹田艦隊的扛壩子,Lulu怎敢漏氣?主角正是冰櫃裡8、9款義式冰淇淋,原料個個是來自屏東物產,走進冰店就像走進了一個小型的竹田物產博物館,每個味道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處在熱帶水果之鄉,最地道的季節水果是基本款,以地產的檸檬、芒果、鳳梨、火龍果、巧克力為材料……除了鮮、純,其他無需多說。 靠醬油起家,自然將黑豆、黃豆、茶豆等豆類的底摸到通透,先前推出豆漿霜淇淋也剛好而已,在Lulu口裡,那些都只是小打小鬧,這回才是玩真的,特別將主角讓給茶豆。 茶豆其實是毛豆成熟後成為大豆,外皮因茶褐色而得名,是剛拿下世界大獎的茶姬醬油的主要原料。這回又來到冰品當主角,那股所向無敵的豆香,換下一身油味,換以洋味冰淇淋露臉,輕品一口,古早麵茶風味勾起了記憶。 但各路行家愛的吃法就跟常人不同,竟是在義式冰淇淋上面,淋上Lulu從西班牙進口的頂級初榨橄欖油,新鮮油品提出冰品的綿密口感,留在舌尖是微微果香與青草味。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竹田 一個緩緩自適的慢城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作家楊絳的這句話,隱隱與台灣第五個慢城-竹田呼應, 一個以自有節奏運轉的小鎮,讓耍廢也能成為一種趣味。 慢,處在講分論秒的當代,成為一種平反的逆向拉扯,受不了快的人們逐漸冒出頭來,開始了「慢運動」(Slow movement),倡導著慢食、慢活、慢遊的生活概念,減緩市鎮的生活節奏,減低空間運用和交通的流動,要回生活該有的素質。 於是,一隻橘色蝸牛搭配背上的城市圖案,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裡慢慢地前行,從1到2、3、4……慢慢慢慢地成為了國際慢城組織,截至2023年4月,全球已經有33個國家擁有最少一個由組織認可的慢城,共計成員城鎮278個,台灣則有5個國際慢城,屏東的竹田在2022年加入,還算是新生。 到底,這隻蝸牛有什麼意涵?慢行又能觸動什麼樣的改變?先把加入慢城的72項指標擱一旁,來15,800人的客家小鄉鎮竹田一趟,大概也能感受幾分慢城的氣氛。 要認識一個地方,總得先看看它的本質,竹田可是六堆客家最早墾拓的聚落之一,日治時期的竹田車站,是南台灣最熱鬧的米倉集散地。竹田鄉為六堆之中堆,有竹田驛園、竹田車站、六堆忠義祠、屏東客家文化中心、達達港、敬字亭、張萬三祖祠、二崙老街等諸多客家文化景點,全鄉有兩條自行車道,適合遊客踏青觀光。 有了長日照、好水質當底,造就竹田的釀造鄉,聚集了數十家醬油工廠,至今三合院、矮瓦房裡,依舊透著醬油工坊、熱帶花卉、觀賞魚產業等日常風景,清晨五點半就開張的早市……這些亮點背後都閃著不滅的故事。 不過,最精彩的是世代客庄人那顆堅韌不挫的心,亮著、熱著卻不多說的心。 一波波的擾動,安靜的客家日常有了改變,各個領域的名人,作家溫士凱、美食家焦志方到新世代的KOL滾滾,先後來到這個小鎮「過生活」,清晨天未亮,比當地還當地的逛起了早市。 下了竹田車站後,就是一座慢城,別急,如同著名的廣告語,「放慢腳步,別讓靈魂跟不上」,給自己也給竹田一個機會,慢慢感受這個迷人小城鎮。 竹田驛園 全新現身 快搭火車來竹田玩! 竹田驛園改造計畫已可見新風貌,甘醇的老聚落注入新創意,遊客可從日式木造火車站為起點,深入驛站周邊的釀造產業、聚落景觀與客庄文化,加上剛完工的竹田共融遊戲場等公共設施完備,成為新舊交融的客庄新星。 西元1939年建造的竹田車站至今已超過一甲子,與高雄的三塊厝車站是台灣僅存的日治時期木造車站,其中,竹田車站在日治時期為出口農產品的鐵路重鎮,極盛時期車站甚至有公共澡堂,這個原木造車站原地保存,在各方努力下,以「竹田驛園」為名闢為觀光景點公園,園內尚有「池上一郎博士文庫」、「油料庫」、「澡堂」、「水井」等歷史建築群。 縣政府鎖定日益蓬勃的綠色交通,以釀造為主題,去年推出竹田驛園改造計畫,第一期進行車站周邊公共空間改造剛完成,以竹田驛園前的開放空間為軸線,營造周邊環境,強化整體空間場域的連結性,並活化台鐵舊倉庫,成為文化、產業、生活兼容的新版鐵道生活園區。 此外,竹田火車站前方約莫200公尺的竹田共融遊戲場,這處公園基地面積為8千4百平方公尺,設置屏東首座滑步車體驗場,還有一座高達8米的大型客家迷宮遊具,成為玩家口中「客庄最有挑戰性的共融遊戲場」,遊具內更設有濃濃客家味的剪紙萬花筒,兼具挑戰性及客家童趣,成為這條動線的另一大亮點。 屏東縣長周春米指出,竹田驛園改造計畫第一階段已完工,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剛落成啟用的竹田共融遊戲場,已是屏東的共融迷們追蹤最新標的,串聯周邊的豆油伯工坊、大和頓物所與即將完工的竹田3X3美術館等產業與景點,在公、私協力下,形成一個可以吃喝玩樂並帶著走的鐵道觀光生活圈。 屏東縣政府客務處已展開竹田驛園改造計畫二期工程,將以台鐵一、二號倉庫及舊站長室等建物室內裝修、硬體設備為主,預計明年完工,讓「竹田驛園」成為串連「單車鐵道」、「單車國道」以及「龍頸溪沿岸」三軸線的新核心,帶動中堆整體發展。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全臺最美銀河夜景-屏東港仔大沙漠喜獲2023EPA歐洲攝影大賽3鉑金奬、7金獎殊榮
這麼清晰美麗的銀河夜景真的在臺灣嗎? 甫獲2023EPA歐洲攝影大賽的作品作品「in the shining night」,以港仔大沙漠夜景為主題,榮獲3鉑金奬及7金獎項,鉑金獎分別為自然攝影組的銀河類及景觀類、特殊類組的長曝光攝影類;金獎分別為美術攝影組、商業攝影組、德國、法國及義大利攝影組別等各類項目,鉑金獎作品更能在EPA歐洲攝影美術館陳列,將屏東荒漠中的星空銀河帶到世界舞台。 此次榮獲2023EPA歐洲攝影大賽的港仔大沙漠,座落於屏東第一個劃定的「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內,範圍涵蓋車城、牡丹及滿州三個鄉鎮,目標為保護珍貴地質及海域等天然景觀,期建立嶄新的觀光品牌,吸引遊客認識更多不同面向的屏東。 為向更多遊客揭露屏東神秘景點的面紗,特邀臺灣首位獲選為PX3國際攝影大獎年度廣告的攝影師-馬賽Kyo,為「落山風風景特定區」拍攝形象照。馬賽Kyo攝影師兼具廣告人、平面設計師、極地旅行者等多重身分,善於以獨特的眼光捕捉極境之美,展現專屬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地域生態獨特風景。 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指出,為推廣全國第一個劃定之縣級風景區,已邀請專業團隊統籌設施、在地輔導及設計行銷規劃,預計今(112)年10月開始,將陸續曝光觀光品牌專屬VI、推動系列宣傳活動及設施揭幕,而明(113)年恰逢牡丹社事件150週年,縣府也將透過地方資源整合,歡迎遊客來體驗不一樣的屏東。
- 斜坡上的子民 工藝音樂相伴
自古以來,南部山區的原住民,不論排灣族或魯凱族,皆自稱「kacalisian」,意思是「真正住在斜坡上的子民」,世世代代的族人,在斜坡的山林土地間,以「心」、「手」交織形成獨特的、精緻的生活美學,並在土地上永續傳衍人文藝術、命脈與文明。斜坡上的藝術節,就是因此而來的。 屏東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城市,特別在海洋、山脈守護下,蘊育出豐富的原住民文化。2015年在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發想倡議下,時任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的伍麗華與泰武國小查馬克‧法拉屋樂主任共同規劃,催生了「斜坡系列」的藝術、音樂活動。 那一年,「斜坡上的藝術祭」第一次在禮納里部落產業發展中心舉行,由伊誕‧巴瓦瓦隆等10位來自大社、好茶、瑪家等部落藝術工作者,以部落空間為舞台發表創作個人作品,並結合辦理藝術市集、工作坊及導覽活動,加上由聶琳作曲、與查馬克‧法拉屋樂/泰武古謠傳唱隊合作演出主題曲「斜坡上」,成功地將「生活在斜坡上的人、事、物」議題發酵。 隔年,換以音樂為主題,巡迴原鄉到屏東市區辦理5場次的「斜坡上的音樂祭」,打造圍舞歌手、營造乘著歌謠去旅行氛圍,並呈現屏東原住民多元音樂,包括流行音樂、傳統古調、新民謠、合唱及原民搖滾,令人耳目一新。 2017年又回歸到工藝創作,以擴大徵選方式,邀集10多位藝術家進駐潮州林後四林森林園區創作,由林務局提供的珍貴木料,以「祖靈柱」為藝術創作主題,展現排灣、魯凱族傳統木雕工藝,作品並佇立在沿山公路,象徵守護著族人們出入的平安,為原鄉帶來新風景。 「『斜坡』和以往的原住民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拘泥於傳統,更多的是讓新生代的原住民發揮創意與想法,還有他們對工藝或音樂的執著與堅持」,原住民處指出,斜坡原先規劃一年以工藝為主、隔年主打音樂,工藝與音樂交錯,經過幾年努力,「斜坡」系列逐步發展出「斜坡上的藝術祭」、「斜坡上的音樂祭」、「斜坡上的文學獎」,部落族人大展才華,並以參加「斜坡」為榮。2018年縣府正式整併為「斜坡上的藝術節」,成為屏東縣的文化品牌活動。 2018年,斜坡上的藝術節以音樂為主軸辦理了5場次音樂會,從滿州鄉里德部落「斜坡心民謠」(民謠風)、泰武部落「斜坡上的搖擺」、屏東市千禧公園的「誰在斜坡上穿裙子」(樂團大賽)、「斜坡上」(金曲歌手之夜),最終場走進屏東演藝廳「斜坡上的搖擺」,集結各部落進行藝術教育及青年聯結,包括部落頌分享晚會、運動會、行動藝術,特別是部落青年串聯,展現團結及行動力,驚豔許多人,「原來,屏東原住民是這樣的自主有活力!」。 接下來,斜坡上的藝術節不再只是工藝、音樂文化的展現,內容更對應到國土規劃、山林共管等議題,更加深活動意義。由於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是平埔族之馬卡道族傳統領域,清朝以來,土牛溝是斜坡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界線,2019年斜坡上的藝術節以「跨越土牛溝」為主題,活動場域透過三個舞台表演及舉辦樂團大賽,整理林班歌謠出版「斜坡上的Am林班」林班歌手札等,來表述過去400多年,這片福爾摩沙土地如何見證了台灣殖民及現代化的過程。 這幾年斜坡上的藝術節系列活動,除了延續音樂展演與藝術活動,邀請知名的原住民藝人及舉辦全國樂團大賽,同時創新舉辦斜坡街舞大賽及繪畫比賽,將原民文化融入現代舞蹈及彩繪,持續為斜坡注入年輕藝文活力。而這些努力不僅在部落、在台灣發光發亮,還飛越群山,綻放國際。 為鼓勵族人展現音樂創作力與族語文化傳承,斜坡從2018年起舉辦全國性樂團大賽,2021年發表斜坡樂團專輯《聲之初 Nasi》,結果獲得2023 Global Music Awards全球音樂獎三項「作曲、專輯、專輯設計」大獎銀獎肯定。 2022年斜坡上的藝術節排灣族藝術家許聖芳Reseres‧Tjaruzaljum及達比烏蘭‧古勒勒共同合力創作以「心之部落」,描述種籽似落下的流星形體,蘊育萌芽在此地,綻放開來結出更多子粒豐沛這地生命氣息,以此期盼未來這塊新天地成為人文薈萃孕育的基地,孕育新生命使其生生不息,榮獲2023美國「謬思設計大獎」雕塑類設計銀獎。 迄今,斜坡上的藝術節邁入第9個年頭,仍不斷求新求變,但扶植原民藝術創作人才,鼓勵將文化創作融入生活,傳承族群生命文化的堅持不變。今年斜坡上的藝術節將邀請大藝術家創作扎根傳統文化,以石板家屋門楣主題,辦理大小vuvu藝術行動,透過斜坡深根部落與部落共作藝術,回到斜坡最初的發想,傳承過去的文化使命。 斜坡上吹來的風,很香。 更多資訊查詢請洽斜坡上的藝術節臉書
- 循節氣食當季! 屏東「小米造咖」推出秋季養生料理
秋季是從炎夏進入寒冬的轉換季節,也是一年四季中最佳調理身體的時節,「小米造咖」為讓縣內銀髮寶貝能補充足夠的營養,17日來到屏東市衛生所,由縣長周春米擔任主廚與長輩們一同製作,特別選用溫潤及當令食物入菜,以低油、低鹽、高纖概念,推出「金沙石斑綠筍好粥到」料理,不僅讓長輩們秋冬吃的均衡外,更能增強抵抗力與免疫力! 周春米表示,此次以營養美味低油、低鹽、高纖的「金沙石斑綠筍好粥到」暖胃,運用小米、紅藜、山藥及南瓜,加入在地食材綠竹筍和鴻喜菇,增加纖維含量,主角則是來自枋寮的龍虎斑,同時加入芹菜、洋蔥等天然食材,運用食材的鮮味降低調味料用量,透過多樣性且當季在地食材,讓長輩們攝取多元的營養素及植化素,一起開心享用健康暖心粥。 周縣長除了與長輩們分享料理食譜外,也提到許多長者患有慢性病,若飲食口味偏鹹或重口味,往往導致在飲食中攝取過量的鈉,因此除了提醒長者們每日攝取的鹽量不能超過六公克外,也分享未來每個月「小米造咖」將持續巡迴縣內各鄉鎮,希望長輩們能補充足夠的營養增強免疫力外,也要吃的健康。 衛生局提醒,秋冬交替之季節,雖是養生食補的好時機,然而過量恐造成體重攀升、慢性病找上門,為避免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發生,提醒鄉親「5絕招」要記得:一、飲食應要低油、低糖、低鹽與高纖;二、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三、不菸、不酒;四、心情放輕鬆,要有休閒活動;五、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呼籲40歲以上的民眾,要吃的健康並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瞭解自己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避免慢性病的發生。
- 屏東敬老卡加碼及開放補助搭乘火車服務有感 民眾使用量和申請量大增
屏東縣敬老卡自今(112)年7月1日起第一波開放社福卡點數可搭乘火車,又逢重陽節加碼賀禮,自10月起調高每月補助點數為500元,使用率及申請量均有明顯成長,加碼服務有感。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統計,敬老卡自7月1日起開放補助點數可搭乘火車,使用人次較上半年成長116%,屏東縣社福卡搭乘火車單趟次不限額,只要起站或迄站於本縣境內站點,該趟次車資於本月補助點數500元額度內,全額補助,長輩搭乘火車人次每月多達2萬6千人次。 開放搭乘火車也讓敬老卡申請量較上半年成長76%,又逢重陽節加碼賀禮,自10月起乘車點數自330元加碼為500元,統計10月上半月申請量暴增180%。 社會處提醒,如果已有敬老卡者,即日起請持卡至縣內33處鄉(鎮、市)公所及屏東市8處聯合里辦公室過卡,調高500元乘車加碼金;如果尚未有敬老卡,只要年滿65歲縣民,請攜帶身分證、2張2吋照片及印章,就近到任一處公所就能申辦,或網路搜尋「屏東縣便民服務整合申辦平台」提出線上申請,即刻揪好友來趟重陽節小旅行。
- 慢工出細活 好椅凳可以坐到老
崙頂─長板凳故鄉 張家兄弟 裁割木料、拋磨,手起刀落,木塊分寸不差變成剛好大小, 再導角、鑿榫頭、拋光、上漆,又拋磨。 硬心櫸木椅硬實,四根椅腳支柱外八傾斜, 榫頭角度必須抓得準、準、準。 木工人如其名,木訥憨慢卻實在,「苦幹實幹,想太多沒路用,做就對了!」 一張沉重的實木椅好幾斤重,可以穩穩地從年輕坐到老, 就像家裏那張櫸木長椅凳。 「苦幹實幹」在屏東崙頂「長板凳故鄉」的張家相傳三代,和大院庭埕的櫸木矮凳一樣,從阿公輩用到現在,坐了30、40年卻還是穩穩的。木屑飛揚的工作檯面上,還留有老式手刨工具,「三不五時加減用!」剛切割的木料稍微磨圓、導角,角度就不那樣銳利了。 和木頭磨合了將近半世紀,張家人的雙手粗糙到不行,「無法度,做這行難免攏欸受傷啦!沒受傷不會出師!」老師傅張福命赤腳在木工廠走來走去,腳掌踩著木屑,不怕扎釘子?他豪邁一笑,踩到鐵釘,鐵釘還得彎掉!不愧是老木工的魄力。 張家兄弟 那些沿街叫賣椅凳的日子 張福命摸著木頭長大,他生在長板凳的故鄉,以前古早時候,全庄頭幾乎都是木工家具廠,張家也不例外。 他和哥哥張福橋倆倆騎腳踏車,載爸爸做好的木家具上集市擺攤叫賣。腳踏車的龍頭扶手掛滿砧板,後座載了十幾張的長板凳,椅腳交錯層層疊疊,圓凳子卡在中間固定,重量平衡才不會「翹孤輪」。 就這樣,兄弟倆跑遍市場、家具行叫賣木工家具,回到家繼續磨板凳。反反覆覆地扛木料、拋磨、校正榫頭,讓一張張桌椅、板凳安穩地站好,也讓第三代繼續踏踏實實地慢慢磨。 慢慢磨 椅凳才坐得穩 慢慢地磨啊、磨啊,還是那一番老道理,椅凳要上、下、前、後、左、右平衡,才坐得穩當。張福命和老伴一推、一接,替粗糙的柳安木料拋磨,而張家一代、二代和三代也在一推、一接之間傳承手路,想讓原木椅凳坐得穩。 黃松木的細淺木紋在一次又一次拋磨裏漸漸細緻,硬實櫸木磨得好,可以承載更多重量。板凳就在傳統廟宇、庭埕、古早味麵攤,甚至家裏飯廳、客廳,讓人們安心舒服地坐著,古樸且實在。 慢工出細活的堅持,日復一日裁割木料、拋磨,手起刀落,木塊分寸不差變成剛好大小,再導角、鑿榫頭、拋光、上漆,又拋磨。「和阮某扣欸、扣欸,加減做啦!」張福命說。 整個崙頂庄頭已經沒幾家木工坊了,大概就剩張家倆兄弟在做木椅凳,還是一句老話,抓準榫頭,椅子就穩了!如果椅腳搖晃鬆弛,憑經驗打入木釘、塞一小塊木樁,只要沒有白蟻侵蝕,稍微修理一下,原木椅凳還是可以坐很久!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