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舊時路上的新風景

    大清早走在屏東市的千禧公園裡,一幢被樟樹林包圍的白色建築前,已有一些民眾靜靜排隊等著入館,樟樹林間錯落著早起運動的民眾,大家彷彿很有默契地日日相約在此,靜靜地聽著鳥叫聲、樹葉被風吹得搖曳的沙沙聲,靜靜等待上午9時樟樹林間的總圖開門的那一刻。 從沒有想過,老建築翻新能夠連市民的生活也重新翻轉,屏東縣總圖書館是最鮮明的例子,幾年前縣府以老圖書館重新翻修,設計師巧妙地更動了老建築的入口,讓樟樹林成為圖書館的一部份,沒有想到真的讓舊圖書館變身成一座如森林中的圖書館重新走進了屏東人的生活,甚至成了外地人認識屏東的入口之一。 對於這樣舊建築的華麗轉身,這幾年在屏東縣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同樣是位於屏東市區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過去是屏東菸葉廠,當年菸葉廠管轄的屏東菸區,還是臺灣規模最大的菸區,代表著臺灣菸葉最輝煌的年代,一直到2002年關廠後,所有人可能都對這佔地約四公頃的廠區不會再有想像。 不過屏東縣政府自2010年起陸續將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如今過去的舊倉庫已成為屏東的博物館群基地,客家館、原民館已落腳基地,未來還有屏東縣立美術館、典藏中心會陸續啟用,看著菸廠的改變,有舊時菸廠的記憶召喚,也有博物館群的新力加入,在新與舊之間,彷彿也看到了縣府已摸索出一條在舊紋理上塑造城市風貌的路徑。 屢獲國際設計大將的縣民公園同樣是依著舊有的遺跡注入新的創意,縣民公園原是屏東紙漿廠的舊址,廠區早在蘇貞昌擔任屏東縣長的時代就已關閉,荒廢數十年之久,縣府先從認養開始整頓成公園,後來逐步開闢成具工業遺址風的藝術公園。 利用荒廢之地開闢公園也許不難,難的是新舊之間的取捨,縣府最記得施工後期發現當年貯放蔗渣的大型地坑,要捨要留成了施工的最大考驗,沒有想到在縣府決定保留後加入設計元素,反成為今日縣民公園最讓人驚豔的設計,當夜裡的燈點亮時,任誰都能在這裡說一說以前屏東的故事。 屏東縣地形狹長,南北相距超過百公里,縣府在規劃藝文設施上必須考慮到地方文化及南北平衡,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長吳明榮表示,未來還有恆春文化中心、東港王船文化館會陸續完工啟用,「深耕文化是未來一定要做的工作」。 他特別舉恆春文化中心為例,恆春半島除了聞名的山海美景,在地的恆春民謠更是最代表的半島聲音,未來文化中心內會設有收集世界民謠的圖書館,還會有聲音博物館,收集恆春半島各種聲音,包括聲音地標牆、聲風景廊道、聲音之樹、故事收音機、半島旋律音箱以及聲波指路站等,一步步收納屬於半島的聲音文化樣貌。 山林裡的時光部落 除了屏東的城市新樣貌外,屏東山林裡的排灣及魯凱石板屋群,更像深山裡終年發光的星星,撥開層層疊疊的山林雲霧,石板屋群彷彿一直都在原來的地方,見證過往人間的煙火。 位於舊好茶的魯凱族石板屋群,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目前是國定古蹟,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WMF)」曾將其列入2016世界文物守護名單,文化部並於隔年推出十年計畫修復,當地的石板屋群有163幢,保存完整的約有11幢,儘管修復之路漫長,但魯凱族人總不忘來此尋根,舊好茶的山林裡始終迴盪著魯凱族作家奧崴尼.卡勒盛一再的呼喚:「回家,還要問別人嗎?」 另一處屬於排灣族的石板屋群位於春日鄉的老七佳,一樣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佇立山林多年,老石板屋始終散發著文化召喚的魔力,近幾年,部份部落族人經常回到山上整建自己的家園,現有50幢完整的石板屋。 有時候走過島嶼南方,會被這個地方深深吸引,不只是因為這裡的美食美景,而是因著一種如靜水深流般的文化力,恆春半島的民謠阿嬤、客家聚落的夥房人情、山裡林石板屋的魔幻力、還有不斷從舊紋理翻轉的城市新表情,很多人都說屏東變了,或者更精確說,那該是屏東原來的樣子,是時代撥開了雲霧,是我們揭開了島南的面紗。 延伸閱讀:老七佳掙扎於現代的傳統

  • 屏縣新住民看社造Podcast開播

    屏東縣政府累積近年來新住民社造培力成果,今年首度製播「學習系-Podcast:新住民看社造」節目,安排新住民與新住民二代分享自身投入社區公共事務與母國文化推廣的故事,共6集,於10月25日正式開播。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學習系-Podcast:新住民看社造」首度製播6集節目,每集15分鐘,邀請蘇玉英、胡清嫻、林峰等三位新住民,以及魯玟言、彭薰誼、郭洺佑等新住民二代,分別就不同的角度,暢談自己參與屏東社造工作的經驗。 胡清嫻、蘇玉英都是屏東縣從事新住民服務與社造的先驅,一路參與NGO組織、課程學習,陪伴許多姐妹、移工朋友克服生活適應與語言問題,進而走入學校、社區推廣多元文化,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也多了一份使命感。林峰老師則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角度談到他眼裡的台灣社區與社造。 三位新住民二代分別談到如何在社區中重新建構文化網絡。魯玟言、彭薰誼以信國社區為基地,用「飲食」與「宗教」的議題,探索滇緬移民在台灣的發展樣貌。郭洺佑則是以自己就讀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為例,談到「南向政策」下的可能發展與學習趨勢。 文化處指出,屏東縣有近2萬名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8年多來透過新住民社造培力計畫,不論從飲食及母語文化,或是在台所遇所感的觀察等,讓他/她們在這片土地找到全新的歸屬感。 「學習系-Podcast:新住民看社造」節目於10月25日至11月29日,一連六周,每周三上午10時開播,提供新住民參與社區工作的不同觀點與操作方式,為社區帶來多元樣貌,也開創不同的未來走向。歡迎民眾踴躍點選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358jin00ye01ze1zkc7olx。或上文化處官網連結收聽。

  • 屏東勝利星村遺構公園獲法國NDA設計雙金榮耀

    2023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大獎得獎作品近日揭曉,屏東勝利星村遺構公園解構歷史建築樣貌,置入藝術新意,創造城市亮點,在景觀設計及光環境獲得雙金殊榮,讓屏東再度耀眼國際。 屏東縣政府打造全國首座遺構公園,繼2022年得勝區啟用,今年 6月開放空翔區,保留無法修復的老建物,透過不同的藝術手法與創意元素,將原有空間遺留下的舊瓦片、馬賽克地磚、窗花、紗窗、浴缸等老物件再利用,透過光、影的呈現,舊與新融合呼應,為歷史場域賦予嶄新的詮釋與美感。 文化處表示,屏東勝利星村與遺構公園的整合,形成屏東市區最具人氣的商圈與文化觀光景點,既保留了歷史的痕跡,也注入城市質感美學,同時滿足了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除了2023美國繆思設計大獎,更榮獲法國 NDA設計獎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燈光設計2項金獎的肯定。 文化處說,法國 NDA設計獎於2019年首度舉辦,對全球優秀設計者開放的嶄新競技舞台。依據作品品質、技術性、設計認證和設計分數等嚴格評分標準,向全世界徵集具有領先設計理念、與卓越品質的作品,徵件項目分為10 個不同類別的設計領域,為傑出的設計者與優秀作品提高國際能見度。 延伸閱讀:又見星星到齊了/漫步在勝利星村

  • 又見星星到齊了/漫步在勝利星村

    夏日午后,走在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的巷弄間,涼風穿過婆娑樹影稍稍減緩了太陽的熱辣,這是村子裡特有的溫度,在大樹下、在黑瓦磚牆的縫隙間,總會有一股等待很久的風,在人們走過的時候,適時地吹動樹稍,沙沙地發出專屬於村子的聲音。 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歷史建築園區,座落在屏東市的市中心,歷經政府十多年的大力整建後,目前已修復73幢日治時期保留迄今的眷舍,吸引多達88個品牌進駐,假日遊客如織,穿梭其間拍照打卡的網美,可能很難想像,十年前,這裡還是個等待整建的大工地;廿年前,這裡還是個落寞寂寥的眷村;一甲子以前,在戰爭的煙塵剛消逝不久,孫立人將軍還曾帶著他的部屬進駐村子;再比一甲子更久以前,這裡是日本人為因應屏東機場而興建的高級軍官宿舍。 曲折的歷史脈絡引領著不同族群的人先後來此,曾有灣生在此流連、也有台生在此生根,蜿蜒歲月的積累,讓每一幢老屋都有了故事,可能是關於將軍的、可能是關於思鄉的,還有戒嚴期間保密防諜的肅殺氣氛,不同時代的氣息都曾縈繞在紅門黑瓦之間。 人走、茶涼、熄燈、拆屋,原以為這是眾多眷村共同的宿命,沒想到2007年屏東縣政府爭取把整個村子登錄為歷史建築園區,翻轉了村子的命運,這一大片的老屋群才有了重新說故事的機會。 「經費、專業的修復人力都是初期最難克服的問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長吳明榮到任六年,他不諱言剛來的時候看到一幢幢待修復的眷舍,自己確實曾在心裡打過無數個問號「這要從哪裡開始才好?」,還有修好之後,「誰要進駐?」這些都是公部門最頭痛的問題。 所幸彼時文化部力推再造歷史場域,解決了修復經費的難題,園區整建總算有了明顯的進展,歷經十餘年及歷任縣長的努力,勝利星村終於完成73幢眷舍的整建工程,透過多次的公開徵選,引進不同的產業進駐,目前的主題大致可分為餐飲、文創、旅宿、獨立書店、原百貨等,一種多元而豐富的能量正逐步凝聚,展現勝利星村的全新特色。 如今來此,可以蒐尋不同風格的餐廳美食,還可以租借旗袍、和服、體驗原住民服飾攝影,甚至還有古早柑仔店,有時候看到穿著旗袍的女子,幽幽漫漫地走過紅磚牆,遇見迎面而來穿和服的人,會讓人錯覺莫非那長長的巷弄就是時光隧道的入口,任誰來此都可以重新走過那相約的轉角,那溫潤歲月。 最令外界驚豔的是,這裡還有全台最密集的獨立書店聚落,幾百公尺內,就有小陽.日栽書屋、繫.本屋、七木.人文空間書房、愛讀繪本屋、永勝5號等多家獨立書店,書店聚落今年還上了大學分科測驗的考題,都說獨立書店不好經營,但這裡的書店主人似乎各有各的堅持,力推著音樂、文學、族群、飲食、生態等各種主題活動,很觀光的、很文化的,都在這裡彼此衝撞著,村子裡正凝聚著不只一種聲音及生活方式。 吳明榮坦承,任何文創園區都必須務實地帶動地方產業及文化觀光,才能真正延續,過去10年台灣文創產業看似蓬勃發展,卻經常是熱熱鬧鬧地開幕,之後就乏人問津,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與地方的連結度,他從不認為勝利星村是只有「文創」,他也不主張以此為名,他認為該強調的是「創意生活」。 他說,剛開始招商的時候,或許會以招滿為目標,但現在村子已有一定知名度,未來應更著重深化在地的文化,即使是餐廳裡的一道菜,都希望是與屏東這塊土地有關,讓遊客願意一來再來,有了遊客,園區自然就有延續的能量。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涵蓋過去的勝利新村、崇仁新村成功區及通海區,其中「星」字強調過去是將星雲集,未來是明日之星。除了已修復的眷舍外,縣府還另闢了兩處遺構公園,利用未修的老屋殘跡加入藝術元素,把舊瓦片、木構件、地磚、窗花等老物件,透過巧思重現,不僅讓存在多年的空間有了新生命,也讓人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過往。 老屋群有著獨特魅力,不論是漫步在日式眷舍的巷弄間,或是坐在木格窗前,都會讓人稍稍緩和過於緊湊的生活步調,每當村子裡的路燈點亮時,就像是點亮了每幢老屋生動的表情,展示著舊時記憶,也展示著新的城市風景;你來過嗎?相信你必定會來此。 (註: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原是蒙古高原傳唱的情歌,後來成為作家張曉風散文集的書名,在此形容勝利星村重新展示的生活樣貌,村子裡也曾有過張曉風老師的成長記憶,別具意義) 延伸閱讀:屏東勝利星村遺構公園獲法國NDA設計雙金榮耀

  • 一個人走不如一群人一起走--屏東智慧農業學校

    在台灣從農總給人看天吃飯的宿命感,接下媽媽可可園的達魯法樂(鄭孝榮)可不聽天由命。他媽媽一開始連可可樹都種不活,他連發酵都不會,眼看可可園就要廢棄,咬牙拼搏8年,總算把自家生豆、可可堅果導入網路商城,最近還獲選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打算以智農據點作為原鄉小農窗口。這個目標不知是否還要8年才能達成,但他們很堅定,已行在路上。 達魯法樂回想自家可可園發展過程,有種「不知怎麼走過來」的恍惚感。剛開始幾乎是跟流行,砍掉檳榔改種可可,但媽媽買了80多棵可可樹死了三分之二。好不容易學會種,又碰上搶種風潮,合作社砍價、拒收。這是台灣農村長年搬演的「定目劇」,但他們才剛學會種,採果後沒人收,陷入絕境。 他跟太太思樂本(蔡貞珍)眼看媽媽就要收掉可可園,決定跳坑相挺。兩人當起假日農夫幫忙管理,但採果後連發酵都不會,「常常整個發酵桶好幾百斤,做完全丟掉」。後來報名烘焙班,與可可農經驗交流,終於摸出訣竅。 如今達魯法樂不僅成立可可工坊,自家發酵、撿果、曬果的生豆及可可堅果,帶有微酸及天然苦味,推上網路商城銷售,被消費者評為「入口有果酸,後面有尾韻,有個清香味會在嘴巴炸開,保留很久」。 其實他們夫妻自力摸索,不只解決媽媽可可園的問題。思樂本原在市區從事特教工作,「每次回家,看到原鄉身心障礙者從學校畢業,沒事做到處遊走,心就痛」,最後決定返鄉設置小作所,提供身心障礙者多元化、非機構式支持服務。 我們現在跨域支援,結合可可小旅行,參與屏北旅遊合作,思樂本笑說,目前工作已趨穩定,但可可發酵後撿果、曬果需密集人工,小作所正好可支援,熟能生巧後甚至還能幫鄰近村落可可農加工。原鄉身心障礙者藉此發揮潛能,自立自足,可可加工後還可供給小作所製成可可餅乾、貝果、蛋糕等。 除了可可工坊、小作所跨界合作,他們還發展可可園生態旅遊。從初級農產到加工生產、生態旅遊,形成一圈完善循環。屏東智農學校今年八月招募團隊進駐,達魯法樂可可工坊經甄選進駐青創育成空間,達魯法樂笑說,「部落很多小農跟我媽一樣,只會出苦力勞動,其他都不懂。」他想把原鄉的印加果、山芋、樹豆及小米帶到青創據點,讓這裡成為原鄉小農的窗口。 可可加工及相關產品研製也可能在此進一步深化,思樂本說,「如果有機會,當然希望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身心障礙者。」達魯法樂笑說,這是他們的目標,需不需要再一個八年才能達成,目前說不準,但他們會在這條路持續走下去。 青創交流據點 養成青農即戰力 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由裁併校園轉型而成,以創新永續為定位,與達魯法樂、思樂本想在家鄉做的事完全吻合。去年一月啟用後,智農一年內舉辦41場青年人才培力活動、78場地方創生交流,因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支持,另賦予「南區青聚點」使命,更成為嘉義以南青創交流聚點。 邁向第二年深耕路程,智農每月持續規畫十餘場講座工作坊,內容從紮實的無人機農藥噴灑實務訓練、智慧化冷鍊物流,到商品包裝設計、品牌行銷,目的都在活化農村,練就青農即戰力。此外,智農另規劃市集,提供農友直面消費者的練功場。 暑假後到市集擺攤的洪文詠,原在食品大廠擔任主管,因不忍父親病弱體衰,返鄉接下一甲多農事工作。他攤位上有當令的酪梨、芭樂,以及林下飼養的土雞蛋,還自豪說,「田間資源太多了!」黃金果、龍眼、榴槤蜜都沒帶來。當年返鄉曾讓老父氣到撂話:「無彩栽培你讀到碩士……。」但洪文詠把前方路徑看的很清晰,他想朝有機農業發展,另會發展黑水虻養殖,與農村共生。 自稱「斜槓斜很大」的林綉穎當天也在市集,攤位上一管管玻璃瓶中,分裝艾草、抹草、檸檬香茅等十幾種青草,好香也好看。她原經營金品五金行,因崇尚環保自然,投入青草產業。不僅在水底寮老家種植青草,甚到還到恆春租地種植。林綉穎追求友善種植,自許是「土地照顧者」,展現與土地共存的價值。 把青草從傳統市場帶出來,灌注環保意識正是創新。智農學校為鼓勵青年創新,去年舉辦首屆農客松競賽,因而催生出鳳梨彩帽田,吸引遊客也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今年大賽為激發青創能量,總獎金達120萬元,相信一定能鼓動更多青年團隊為屏東提出創新解方。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屏東青年旅創基地

    「嘗試一些事,遭遇失敗後從中學習,比你什麼事都不做更好」。 創投界的超級獨角獸創辦人,馬克.佐克伯曾說了這麼一句話。 保留了原本溫泉派出所早期歐式建築的圓拱門及拱窗的屏東青年旅創基地,選擇了純淨的白色,從零再出發,這棟建築今夏在2023建築園冶獎拿下「舊建築景觀營造類 」獎項,有了別具特色的建築基地,內部則像是酵母菌正在作用般的產生各種氣泡,正努力要衝撞出一條新路。 青年創業,難!選在一年四季僅冬季獨熱的溫泉老街創業,很難!專挑單車及山林戶外運動等 分眾為核心遊客目標群,更難!難上加難的先天條件,又挑一條難走的路,落腳溫泉老街的屏東縣青年旅創基地,到底能走多久? 去年底的開幕熱潮過後,回歸寂靜,在地長輩踱步經過,朝裡探了探頭,不見熱絡人潮,搖了搖頭後又踩著拖鞋離開。 這處以「開創四重溪地區的旅遊新紀元」為使命的創生基地究竟會走向哪去?成了眾人的疑問。 以失敗為師的創生路 「地方創生的概念源自日本,目的希望地方發揮特色、並發展出最適合的在地經濟,讓人們不一定非得要在都市工作,能夠選擇其他鄉鎮或回到自己的故鄉,以改善高齡少子化、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 主責推動這處基地的勞青處指出,這處基地是以運動為主軸,用教育為媒介,串連199線道200線道沿線周邊山林資源及現有產業之旅遊能量,打造具備休憩、教育機能、四重溪山林驛站的創新基地。 從創生的角度出發,溫泉小鄉完全符合地方創生的要件,於是,閒置20多年的溫泉派出所在政府資源導入,以屏東青年旅創基地新面貌出現,今夏捎來拿下建築獎項是一個喜訊,至少是地方的一樁喜事。 但,行銷教戰手冊總是說著「成功無法複製,但可以失敗為師」等硬道理,偶一的喜訊仍不足以跨越阻礙,在眼前等著團隊的多是考驗。 基地成立不到一年,各式碰撞不斷,首當其衝就是人流不足,非冬季期間的人流有限,目標鎖定的單車騎士僅在基地前替車充充氣、喝口水喘口氣就上路,至於到訪遊客不見進駐的餐廳、餐車,僅剩半島好物的選品空間,只能蜻蜓點水地逛一圈就離去,歡迎返鄉或移居者免費租用的二樓共享空間,成員屢有進出的變動。 於是,縣府與執行團隊持續修正,現正調整腳步,重新對焦,二樓共創基地已開始重新招募新夥伴。一樓則邀請創作者進駐,為基地注入新生命。 跨界合作創造新的可能 「蟲鳴鳥叫與機械零件」前者代表土地,後者代表工業社會,擬音裝置藝術家蕭聖健以棄置不用的單車零件轉化為藝術媒介,為輪胎、齒盤和鍊條等零件賦予了全新生命,凸顯人類與自然間的不可分離又相互矛盾。這件作品也為旅創基地通往前方的路留下一道足跡。 「一開始完全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東西」蕭聖健指出,逐漸探索和實驗,平衡零件的聲響、涵義和形式,發現機械運作的結構本身就蘊含美感,最終成功建構出他心中的藝術之作,在音效方面,因過多的聲音結構可能會變成干擾,決定讓作品本身的聲響成為焦點,透過齒輪與鍊條緩慢轉動的行星齒輪,控制著鳥鳴聲的此起彼落,在過發聲機構的運作下,物件來回摩擦發出大自然的蛙鳴和蟲鳴。 屏東縣長周春米特別前往參與《聲音輪》裝置藝術的揭幕典禮,在體驗一場視覺與聽覺的奇妙饗宴後說,屏東青年旅創基地因為有了青年夥伴進駐,讓四重溪更有活力,透過展覽整合藝術和自行車運動的特色,顯現出不同領域間的跨界合作和創新可能性。 此外,在8月登場的「Far Far Away Festival 半島花花生活節」,內容包括風格多元的音樂Party;種類多樣的戶外運動;與大自然互動的心靈療癒體驗等30種截然不同的節目活動,其中,具有挑戰性的登山車騎乘體驗亦是活動之一。 執行團隊也就是火箭人實驗室負責人張彥頡說,旅創基地要透過不同的視角,帶領在地或是外地觀者一起體驗恆春半島這片土地,讓藝術與在地文化產生化學反應,再次牽起人群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您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

    一提及「偏鄉教育」,貼上的符號總是學習落後、資源短缺、文化弱勢……但,「偏」這個字眼是從哪個視角而來?約莫是從都市的觀點!屏東真的是眾人眼中的「偏鄉」嗎?哪裡「偏」?需要的又是什麼? 把時空拉長來看,2023年屏東的孩子過得是什麼生活:臨海孩子諳水,能划舟,還可潛水下海領畢業證書;靠山的學子曉山,以山為師,登台灣百岳的北大武山當作畢業禮;閩、客、原族學校自編本位教科書,而食農、書法、單車、機械人等不同主題的理念學校遍布全縣……。 相對於都會區豐沛的才藝、外語等教育,具多元、在地、本位特色的教育就是眾人眼中的貧脊、落後、匱乏地區嗎? 這或許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從2023年的四重溪溫泉季,車城溫泉分校的孩子們好像給了些答案……。 活動變課程 在地又國際 2023年9月,是教育非營利組織Teach For Taiwan(TFT)成立10週年,同時也是駐紮屏東縣車城國小溫泉分校滿週年,溫泉分校像是「度晬」的嫩嬰,正逢地方盛事四重溪溫泉季登場,於是喜上加喜,TFT偕同學校、縣府、社區、產業,用在地囝仔的視角,遊走在地方慶典。 這一回,各方力量結合,將活動變成課程,半島的孩子們在系統性引領下,展開跨領域的協同教學,孩子們走訪故鄉長者,找回歷史脈絡缺失部分,進而運用所學的數位工具轉譯所學,透過網路分享給更多人,即使落山風呼呼的吹,天時、地利與人和,活絡後的小山城,讓老街暖了起來。 時間往前追溯2年,2021年10月,屏東縣政府與營運團隊「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FT) 正式簽約,共同規劃以3年為期,合力朝向培力在地教師、落實在地參與、創新人才二地居實踐、導入教育創新資源等方向,整備全台有志教育工作者加入培訓,再媒合至全台具高學習需求地區擔任老師,以教育為支點,成為帶動改變發生的行動者。 事實上, TFT早自2015年進入屏東,與屏南地區9所學校合作,累計培訓314人進入校園任教,其中有86人在屏東服務,占總數近3成,這一次,公私合作模式再升級,TFT進駐在溫泉分校。 2022年9月,溫泉分校多了一個分身,東棟教室活化後成為「屏東教育創新基地」,原本老舊校舍轉身成為一棟棟藍白交錯的特色建築,甫獲園冶獎的認證,以「人」的意象作為主視覺設計,採三個人字匯聚,象徵基地人才在此交流,當作品牌標誌意象,這樣拿下校園建築景觀類獎的校舍,除了是TFT在屏東的家,這處場域更是外部接待及社區交流空間、多元教室、休憩交流空間、Co-working Space的空間,民眾可以隨意入座,或坐或臥,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角落窩著。 由關鍵少數帶動關鍵規模 這次四重溪溫泉季登場,TFT決定正式向屏東縣政府提案,由教育現場出發,串接關心地方教育的各方資源,帶領孩子們在教學現場做中學,跨出新的一步,一如TFT創辦人劉安婷所說,TFT計畫培訓多元人才,帶著領導力來到孩子身邊,希望由內而外地創造系統性的改變,加乘生態系盟友的集體影響力,從「關鍵少數」進而帶動「關鍵規模」。 這樣的行動正是回應了「溫泉分校空間整備回溫計畫」的設立初衷,縣長周春米說,這個場域正是以青年、教育、旅遊三大指標做為此空間發展基礎,成為青年教育人才與資源的匯聚點,為國境之南培力在地青年,提升地方教育品質,進而重整老街。 進駐在基地的店長蔡昀諺曾在東部學校服務,屏東卻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受,從教育現場來看,屏東整體教育環境沒有太多制約,鼓勵創新,地方能量強,跟社區的關係緊密,跟家長互動起來像家人。 從「培育學生的學校」轉型為「匯聚地方教育夥伴的學校」,這處位於學校裡的學校正試著賦予教育場域的不同樣貌與可能性。策略合作專案經理曹詠婷與團隊成員始終堅信,「唯有當孩子認識自己的家鄉、認識自己是誰,才能踩著穩健的腳步,向外探尋未知而豐富的世界。」 在蔡昀諺眼中,國小教育重在理解與探索,過去偏鄉學生普遍缺乏信心和勇氣,屏東卻找到核心點,讓孩子知道做自己很棒,「在地很酷」他的回答俐落簡單。 屏東將課程結合在地特色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思想,認同家鄉能給孩子增加信心,於是,找回自信的孩子們已經有底氣回問「你會彈月琴嗎?」、「你看過海龜嗎?」、「你爬過這座山嗎?」 在前進的道路上,屏東教育創新基地正以基地為載體,努力搭建一座座橋梁,不論是青銀共創、資源整合、人才媒合、產業發展,在共思、共學、共享、共創之中走向共好。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數位創造青年的新時代--屏東數位青創中心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看起來通俗的一句話,其實是萬年金句。好比說,在ChatGPT都能寫出企劃案的年代,青年面對的職場考驗就與以往不同。新時代如何再創新成考驗,駐點屏東數位青創中心的「移動故事屋」,創業八年積累的經驗值,可供參考;他們以擴增實境等科技元素,創造聽故事的新體驗,讓童話不再囿於敘說,確實已在數位時代開創不同風格。 暑假結束前,跟著「移動」創意開發總監朱雅鈴到潮州泗林衛生室,看他們為童話故事增添新體驗。這天說的故事是「潮可熊的可可魔法」,朱雅鈴創作文本,活動當天串場兼帶位;說故事的李沛彤,原是朝九晚五上班族,因為覺得上班生活太無聊,斜槓脫口秀後一路斜進兒童劇場,成為專業說故事姐姐;宋智皓負責整齣故事圖像設計,活動中還變裝奇異博士,帶領親子彩繪,也搶眼。 潮可熊的主角是可愛熊兄弟大吉與小可,他們守護父祖留下來的可可園。哥哥個性老實,謹記家訓,足不出戶力守可可園;弟弟個性機靈,想把家傳最好的可可帶給全世界。兩兄弟為此大吵一架,小可一度出走最終回返家園,其中曲折為童話鋪陳跌宕,更成為數位科技一展身手的拐點。 李沛彤說故事時把iPad當魔法放大鏡,透過掃瞄連結,逐一帶出小可離家途中碰上的奇幻情節;聽完故事後,孩童下載「WOW聽故事囉!」應用程式,手機秒變魔法放大鏡,透過擴增實境技術,拿著手機即可走進大吉、小可生活的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等地點,甚至還能與他們合影。 結合科技敘說故事 擴增實境技術在Pokmon Go手遊風靡全球後,一再被套用,以科技體感敘說故事已不少見,但「移動」為故事灌注在地元素拉高含金量。這場暑假結束前的展演,吸引滿場親子冒雨趕來,過程中沒人提前離場,證明再尋常的童話故事,一旦創新敘事手法,提供鮮活體驗仍有魔力。 「移動」之前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地演出,以可拆解組裝的帳棚打造故事屋,透過數位媒體裝置,順沿故事走向營造聲光、煙霧、震動效果,回響不錯,如今透過動態捕捉技術,強化科技體驗感,故事屋已升級到2.0版。這天在泗林衛生室的演出,僅套用部分科技元素,已讓孩童體驗到不一樣的故事。 朱雅鈴說,「移動」主成員有四人,目前分散各地,有人正在荷蘭練功,精進數位技術,有人在日本學插畫。他們常應不同工作計畫展開跨界有機組合,此次參與說故事的李沛彤、宋智皓即非「移動」班底。這種跨界模組經過系統整合,會組成「變形金剛」,朱雅鈴坦言,「故事文本攤開看沒太深奧,關鍵在敘說過程添加不同的科技體驗,不斷優化體感效果」;他們進駐數位青創中心,正是為了尋找更多隊友,開展更多可能。 智識共享 培育數位科技創業實力 屏東數位青創中心也是因此而成立,期望透過智識共享,為在地青年培育數位科技創業實力。有多個團隊跟「移動」一樣,進駐共同工作室,共同工作室需自提申請書獲審查同意後,得以進駐進駐時間為6個月,期滿需再次提申請,每個月500,若團隊成員較多,可進駐獨立辦公室, 依使用空間大小核算管理費,每月租金也是3千元。 屏東縣政府以優惠租金挹注進駐團隊,另規劃專業錄音室及綠幕棚,已開放租借,期望能在數位創業路助青年一臂之力。 今年暑假,數位青創中心還推出兩梯次的數位學習歷程創造營,號稱「三天就能完成超有水準還自帶AR特效的數位學習歷程檔案」,吸引不少高中生參加。這些數位課程多數免費,主要目的在推動數位科技平權。 為達成智識共享目標,數位青創中心每月不定時舉辦數位課程。北漂屏東青年,以「大陰盜百貨公司」闖出名號的插畫家盜哥,一路從服務業斜槓成圖文作家,又成知名Podcast播主,去年已返鄉分享自媒體斜槓心得。不論「節目主持與訪問技巧」基本功,或專精的「ChatGPT+ FILMORA快速影片剪輯」、「GA網站流量分析」都是授課內容,多數免費以厚實青創數位量能。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 秀出態度!與屏東火熱尬舞的B-Boy王辰瑋

    跳舞是一種自由 在聚光燈下,放大一切感官激情,唯我獨尊的意識,讓天生表演欲暴漲,什麼害羞、自卑掃蕩一空,就算沒站在主流C位,只要音樂一放,Solo較勁酷帥的氣焰張力,忠於自我稱霸街頭:這就是態度!我就是舞台火光!誰都可以是DANCER! 原來,一直站在聚光燈外的屏東,內心也有不為人知的微小表演渴望,幻想穿著潮流Oversize 的低腰垮褲、T恤、球鞋,挑染金黃髮辮,走路慣性隨音浪Grooving律動。他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許某一天,也會嘻哈嘶吼…… The sound I hear, the clothes I wear, the way I am. 跟著節拍,讓身體流動 「王毛」王辰瑋就是這樣的街舞小子。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周圍的空氣分子會情不自禁嘻哈(Hip hop)跳動,跟隨心裡的鼓點節拍。如果擬人化惡搞想像,Hip意思是屁股,Hop是單腳跳,簡單直白說是跳動的屁股,好像也不失嘻哈幽默惡趣味。 Hip hop節奏律動,在Oversize的白T恤袖口皺褶流動,以頭、肩膀、膝蓋為重心,迅速扭轉、翻滾,順暢連貫波浪(Wave),後來才衍生成一種巨大的街舞概念。 好帥、我想跟他一樣帥 王毛和街舞初次見面時,Breaking「地板舞」旋風正席捲台灣不久,Youtube還稱不上普遍,畫質差強人意,那年的他才15歲。他就在粗糙的解析度顆粒中,深深迷上男團棒棒堂(Lollipop)獒犬、阿緯炫技Solo的帥氣,很克難地想辦法理解大地板、小地板、頭轉、風車等Breaking街舞風格元素。 在B-Boy的憧憬裡,就是要盡情表現個人技能,更霸氣的說法是,要有自己的招!所以王毛全靠一股傻勁練習基礎動作,像是找一面牆靠著,將頭倒立定在地板上,支撐身體重量1、2分鐘,或瘋狂練習頭轉,目標是雙手離地、連續頭轉直到停下來剛好完整2圈,結果搞得胯骨烏青、全身跌打損傷。 畢竟在街舞概念薄弱的時代,他還不懂得面對鏡子練習,也沒有校正習慣,沒發現自己用額頭倒立時,脖頸曲線會呈現一種極度不自然的恐怖角度,只是傻傻地練,不曉得自己做對了什麼。所以街舞到底是什麼東西?對那時候的王毛來說,很直覺式定義,街舞就是Breaking。 他堅持執著在肘定、倒立穩定度,追求定點動作完整Pose不動,等待下一個節拍,順利銜接下一個動作,直到很後來才慢慢知道,Breaking之外,還有機械舞(Popping)、嘻哈(Hip hop),更別說電流舞(Wave)、鎖舞(Locking),是後期引進的新流派風格。原來街舞的世界像萬花筒般絢麗。 音樂節拍鑽進靈魂 B-boy腦洞大開 街舞不再只有Breaking,也不再只是B-boy既有認知的地板動作,Hip hop、Popping、Locking所謂的律動,基本上可以說,是和B-boy完全反向操作的思考。 他想了好久,才搞懂是怎麼一回事。他讓Hip hop、Popping肢體舞重視的音樂節奏,汩汩傾瀉流入B-boy剛硬的頭轉、大風車,從音樂感覺延伸身體產生流動韻律,算準音樂爆點,瞬間爆發炫技旋轉。 聽得見音樂不同節拍後,B-boy變得柔軟,「王毛」於是慢慢修正,重新抓住身體重心。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在屏東找到一群「懂嘻哈」的人 一旦街舞的靈魂存在過,就再也沒離開過王毛,但他從沒想過讓街舞變成工作唯一重心。 或許是跳舞的人習慣「保持平衡」,很害怕舞蹈成為工作後,沒時間上課、練舞、吸收新元素,教課收入壓力更容易讓興趣熱愛消失,何況全職街舞老師幾乎很難存活下去,頂多在高中社團兼課還勉強可以「保持平衡」。 王毛繼續照自己的節奏「嘻哈」,沒兼課的日子就在屏東公園、屏東大學練舞,下雨天就跑去屏東火車站,用鼓點節奏和火車進站月台「轟隆―轟隆―」聲Battle(鬥舞),很有練舞默契的朋友默數節拍,精準進拍翻滾舞動,真的就是一群真心很愛跳舞的人。 「對啊!街舞圈明明很多Battle、Party、排舞大賽,如果屏東也有Battle,多好!」他想像,有一群一樣愛跳舞的人Battle,站在舞台親身感覺音樂電流從腳底竄上來,互不認識的舞者盡情火熱炫技較勁,場外的人看起來,十足要把對手給Beat垮的狠勁,但舞台場上的人感覺到的是過癮,來自靈魂的熱愛絕對騙不了人,會在某個節拍點碰撞出最純粹的快樂,然後不自覺地High。 於是這群朋友很即興地組成工作室「屏東戰隊」,想帶動屏東在地的街舞風氣,在2012年聯合屏科大、屏東大學、美和科大、大仁科大「尬舞」。「王毛」也在屏榮高中、東港高中、屏東女中熱舞社教課,好歹熱舞社有實力能和熱音、吉他、康輔齊名並稱「高中四大社」,是多少人的青春印記! 10年前,屏東街舞資源缺乏,街舞課程多須要到高雄或是更遠的地方,因此他開始花錢邀請全台各地師資來到屏東教學,並成立屏東戰隊,以團隊的形式演出及參與各大賽事,慢慢帶動了街舞風氣,在這波能量之下,王毛創立了屏東縣街頭與流行舞蹈藝術推廣協會擔任理事長,吸引更多人參與。 時至今日,共舉辦街舞名師工作坊超過50場、Party系列10餘場、寒暑假舞蹈訓練營、與文化處合作南島嘻樂園推廣Battle及排舞大賽、與社會處合作青銀共舞、衝出封鎖線等舞台演出活動,今年正逢10周年,更與社會處合作年度公演。 就這樣在屏東跳街舞、尬街舞。但果然,生於美國紐約皇后區街頭的嘻哈街舞,不拘泥舞風,總能夠自然而然走入人群,用一種誇張到極為草根的肢體語言,用靈魂強烈宣洩生活種種喜怒哀樂。 大概任何地方都需要一點「嘻哈精神」過生活吧!街舞大膽走進屏東鄉鎮街頭,英文嘻哈饒舌腔調轉換成「台灣國語」,蠻符合屏東的樣子。 青少年各據一角,理直氣壯地跳街舞Hip hop、Breaking,屏東更多的是,社區街坊慵懶坐在涼椅上納涼的爺爺奶奶,當然也有他們想發洩的情緒。在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牽線下,王毛2019年開始合作「銀閃閃」,讓原本練合唱、打擊樂的長輩嘗試嘻哈街舞。 即便在Hip hop暖身動作就害怕「安內袂使啦」、「跋倒欲安怎」,嘴巴喃喃抱怨的話很多,有趣的點是,身體倒很誠實會跟著音樂跳,標準的「口嫌體正直」。老人家記不住音樂鼓點節拍,能記住歌詞就了不起了,原本Freestyle英文即興饒舌歌,慢慢變成鳳飛飛、黃小琥、鄧麗君經典老歌,再稍微Remix(混音)街舞節奏鼓點。 很失控,但失控得很可愛。在王毛看來,這很Chill、很舒服,看來屏東鄉親完全懂嘻哈街舞的精髓態度,其實就是一直以來的生活哲學,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王毛看見屏東的確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街舞氛圍了,東港的孩子願意專程跑來屏東市區練Hip hop,「嘻哈銀閃––街舞風格舞蹈課」也在屏東市、九如、里港社區發展協會開課,來自萬丹鄉的老人家靠搭公車往返練舞。 大武山下,嘻哈潮流氣勢已經在屏東土地上奔放,在那一度被廢棄的屏菸,2022年初開始有「大武門音樂祭 Dawu Clan Festival」,重新融合饒舌、街舞、塗鴉年輕文化,或許屏東還有更多可以想像的空間。 座標再往下移,就連擁有獨特南國生活感的恆春半島上,許多移居人認真過生活、認真跳舞,當地有一間舞蹈工作室「半島不穿鞋」,「莊二巷」也是廣大街舞圈內的其中一位朋友,渴望光著腳ㄚ踩出節奏,和屏東家扶中心恆春服務處聯合主辦「2023南國舞蹈節」,百年恆春西門古城就化身成街舞Battle鬥舞場。 在屏東狹長的幅員空間維度裡,遙遙相望的屏北和屏南,因為「街舞」而摩擦Battle火花。 看著屏東火車站幾乎變成屏東高中生的練舞天堂,就像屬於全台北嬉哈高中生半公開的秘密基地「國館」、「北車」,年輕人練舞到半夜11、12點,再一起夜衝宵夜場,勾出王毛似曾相識的既視感,想到以前單純崇拜街舞、熱衷於練街舞的自己,「就想讓學跳舞變成一種自由的選擇」,非常街舞人單純直接的熱情。 一個愛跳舞的B-boy 遇上一群愛跳舞的人 就能一直熱愛 「王毛」的確看見屏東好不容易點燃的一盞盞小火花,街舞氛圍愈來愈熱鬧活潑,或許總有一天真能穩定存在屏東街頭。「加油啊!繼續舞動全身呀!」不只是帥,更不是空有強烈卻單調重覆的節拍或酷炫音效,街舞嘻哈音樂是極有即興節奏靈魂起伏,勾引身體Grooving律動視覺感。他連在說話,身體律動都還在背景音樂的節拍裡,「跳舞沒有對錯,就是感覺而已,必須感覺肢體完全貼合音樂節奏,否則就只是躲在自己的世界。」 練嘻哈的孩子,連休息空檔都還在偷偷練習翻滾律動。「街舞一定要喜歡,打從心裡真正喜歡這件事,才會一直跳。」他說。 或許,屏東可以跳街舞跳得更開心?屏東有在地的「大武門」,和各地街頭的Party、Battle,愛跳舞的王毛深深相信,只要一個愛跳舞的人,能夠找到一群愛跳舞的人,就能一直、一直地喜歡下去。 街舞,不是專屬表演欲望爆棚,或充滿自信的侵略感的潮流青年,任何人都可以跳街舞。在王毛這樣只是單純愛跳舞的人眼裡,就是想嘻哈做自己、創造「我是誰」的意義,哪怕是害羞內向的人,心裡可能有一部分靈魂想被看見。安安靜靜的屏東,也可以變成另一個自己。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延伸閱讀:閃亮亮的酷嬤

  • 將竹田的美好打包帶走

    隨著眼、耳、鼻、口、手, 探索充滿溫度的竹田,臨別前,別忘挑份伴手帶著走。 就在起風的日子,帶著祝福的手信, 送給即將離開的自己或是遠方的你。 來到竹田要「乖乖」喔! 檸檬的酸勁和蜂蜜的甜味,酸甜滋味超唰嘴,竹田農會推出「蜂蜜檸檬乖乖」後很快就缺貨斷糧,農會緊急追加重新上架,這一回要乖乖聽話,手腳可得快一些,才不會又空跑一趟。 竹田約種有120公頃的檸檬,早在40多年前就已引進,在產銷班及村長的推廣下,大湖村更是全村9成以上都具備產銷履歷的「產銷履歷村」,竹田鄉農會指出,竹田早年是南部稻米的重要據點,而乖乖也是以米為主要原料,不論是在食材上及傳統上,皆有相當深刻的連結,因此找上「乖乖」合作,最近已經重新補貨上架,除在各大通路外,遊客可到全家竹田農會店購買。 廚房不能沒有「豆油伯」 醬油到處都能買,但來到醬油產地竹田,尤其是站在剛拿下2023 Great Taste Award三星獎的豆油伯門前,怎能入寶山又空手歸呢?! 醬油伯負責人李明芳說,為什麼屏東醬油滋味雋永?原料是關鍵,以豆油伯為例,自家採用台灣契作、與環境共好方式種植的非基因改造黃豆、黑豆、小麥,在南台灣的熱情豔陽下,經過120至180天的封釀,香醇回甘、層次飽滿,深具「台灣風土滋味」。 此外,還有一項祕密武器就是屏東二峰圳的伏流水,因為經過層層過濾,水質一流,讓醬油去了豆澀、添了甜味。 這次得獎的「茶姬醬油」原料是使用高雄本土製作的茶豆,以原豆進行處理,保有原始純豆香氣,內含物質完整保留。此外,亦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不加水稀釋、不含碘也無麩質。說了再多,直接去工廠前的門市試試,就知道什麼叫做好味道!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0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