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1186 個結果

  • 踩踏縫紉機超過60年的電繡女神

    有些人有些事走進歷史, 後來只能在電影裡重現。 好比國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 張家漢與王柏德密會的MTV。 30多年前大街小巷林立,後來銷聲跡, 連VHS錄影帶、LD雷射影碟也一帶走。 當年高中生必須在制服繡名字, 張家漢與王柏德因此能把彼此刻在心底。 如今為了隱私,制服只繡學號, 能人工電織的師傅也少了, 有些還在窄巷裡。 店址在杭州街的鶯鶯電繡, 是屏東市少數僅存的手工電繡。 老闆娘邱安妹80歲了, 16歲初中畢業開始學縫、刺, 坐在縫紉機前超過60年。 「那個年代女孩子沒唸書,要不是進加工區,就是學裁縫、刺繡。」邱安妹說,家裡7個孩子她排老3,初中畢業想學一長,沒多想就選了這途。她在縫紉機前踩了4年,20歲才獨立門戶。因為教縫紉的老師名字有個鶯字,為了感謝她傳授功夫,用疊字鶯鶯開了電繡社。 現在到電繡社,得穿過一條不到2公尺寬的長巷。巷底就是邱安妹的工作室及住家,透過玻璃門往裡看,縫紉機旁有小小燈,照明範圍集中在車針上,一旁堆滿各色繡線及雜物。看似仄的工作環境,很難想像學這途有多風光。 從學號到臂章的電繡年代 「是啊,做這途的都到天上了,剩沒幾個。」邱安妹爽朗自嘲但隨後正色補充,最早鶯鶯是開在一旁的鐵皮空地上,因地問題才退到窄巷裡。她不記得當年店面有多大,但生意好時師傅有3個。每年開學前,趕著幫舊生加年級槓,幫新生繡名字、學號,會讓人踩針車踩到腳麻。 一般人想到手工電繡,直覺想到繡制服。但其實加槓繡名字僅是基本,邱安妹說,每到選舉就有狂熱支持者想在衣帽繡國旗,會讓她忙一陣。好萊塢強片《捍衛戰士》去年演集全球熱賣,讓男主角湯姆.克魯斯的飛行夾克再度成為時尚,也有不少人捧著夾克臂章。更早之前,她甚至連國軍高空跳傘神龍小組的臂章都繡過。 「只不過這些需要精密工的刺繡,現在多被電腦刺繡機取代了。」邱安妹說,電腦刺繡需先透過軟體打版,一次繡大量,確實省時省工。但也有人偏愛手工電繡的質感,她店裡就有客人一繡四代,後來是阿嬤拿孫子制服來繡。 輕重快慢的四掌韻律 所謂手工電繡的質感,近距離觀察,是腳掌輕踩,操控車針扎下速度。踩的重,針飛如梭。但其實差異細微,外行人看只是一種無法參透的律動。除了腳掌踩收,右腳弓還得外推控制車針轉向。手則以手軸為支點,兩手腕半懸空抓繡布。像握著隱形方向盤,左右移挪。不到幾分鐘,數字或名字或圖案,全在繡布現形。 如此手工技能絕非半刻就能看出端倪,邱安妹索性露一手。她塊布頭,不假思索推進車針下。先是點再是撇,只見車針時快時慢,布頭在她手腕間分寸移動。不到5分,「鶯鶯」兩字浮出來「鶯」字不好寫,筆劃多達21劃,字沒好,沒掌握平衡、均間原則,火大小或火小烏大,都敗壞漢字結構美。 她沒用鉛筆打底,腦裡就能打版。用車針寫出來的標楷體,點、橫、豎、鉤、彎、撇、捺,就像用小楷毛筆沾墨汁寫在布頭,工整端正。 邱安妹笑說,她最會繡的還不是中文字,是英文書寫體。初聽這句,說真的,讓人想冷哼一聲。畢竟,乖乖臨慕字帖學英文書寫體是初學英文的事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上寫出英文字母Q的大、小寫書寫體呢?況且,滑手敲鍵盤,顯示器秀出的結果都一樣,誰在乎書寫體的流暢度? 繡針如筆讓車針一直跑下去 為了證明所言不虚,她隨手一撿又是塊布頭,決定「Amazing」布頭推進車針下,邱安妹還是發問了,「z呢?z怎麼寫?」隨後腳踩手移繡起來。雖然z字書寫體有點小瑕疵,但流暢就像鋼筆寫成,沒漏墨,古典優雅。這年紀還有此功力,算瑕不掩瑜。 因為繡功了得,她代客修補衣褲包袋也是採繡補。一條無意勾破的素雅長裙,捨不得丟,可以繡花,反而更顯獨一無二。 那天有位將赴美出差的軍官,專程拿電腦包來補。邱安妹圓滿達成任務,看著已是孫輩的軍官執意不收錢,只要他從美國回來帶片八十五趴上的濃醇巧克力,讓客人在窄巷裡連聲:「奶奶,要苦的齁?不會忘喔!」開心離去。 這些功夫、人情甚至溫度,或許有天也得在電影裡才能看到了。邱安妹長年坐在縫紉機前,一坐下就起回肩頸。每天緊盯車針下方寸空間,3年前開始老花,還有些微白內障。她自嘲,高血壓、糖尿病都有,「但還是要養生!不然要養醫生嗎?」至於刺繡活,有人覺得還可以,肯來,就讓車針一直跑下去。 鶯鶯電繡社|屏東縣屏東市杭州街9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6月號

  • 追尋台灣太空夢 屏縣府聯手南科管理局培育太空人才

    為促進太空產業於屏東地區深耕發展,屏東縣政府、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國立中山大學及國立屏東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太空科技產業人才培訓先修班」課程,11月11日在屏東數位青創中心舉辦結業式,縣長周春米、南科管理局局長蘇振綱、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產官學研專家及學子共同參加,周春米表示,太空產業作為屏東科學園區發展主軸之一,有信心為台灣打造新的「護國群星」太空產業,形成屏東太空經濟聚落。 「追尋太空夢,人才先行!」,縣長周春米表示,高科技產業逐漸在屏東蓬勃發展,屏東科學園區更是台灣首座以先進太空領域為產業主軸的科學園區,配合中央政策規劃,結合國家太空中心及產學研能量,打造成為衛星及火箭零組件製造基地,優秀的人才是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根本,縣府團隊與南科管理局積極投入大屏東地區的專業人才培育、人才媒合及產學合作,同時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知識及技術密集的產業結構,迎接未來世界發展趨勢。 周春米指出,為期三周的「太空科技產業人才培訓先修班」課程今選擇在屏東數位青創中心舉辦結業式,精采壓軸就是邀請「火箭阿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跟青年學子分享台灣的太空夢,未來也會持續針對青年開設數位跨域與自媒體人才等多元課程,結合產、官、學、研等各機關及學校,培育數位科技產業人才。 勞青處處長李雨蓁表示,屏東數位青創中心以培育數位科技人才為宗旨,因應屏東科學園區產業人才需求,首度攜手南科管理局規劃多項新興科技產業課程,包含智慧技術應用於在地農業的成功經驗的智慧農醫工作坊;屏東綠色產業培訓課程則是以綠色材料與ESG為主軸,指導學員取得永續管理師證書,而本期屏東學員皆順利取得證書,以及未來屏東科學園區太空產業發展的太空科技先修班。未來屏東數位青創中心將配合縣內各產業園區的人才需求,陸續規劃跨領域技術人才課程及整合資源,吸引更多移居南漂及在地的優秀青年人才根留屏東,為屏東產業升級創造更多的優勢與機會。

  • 「午恁真賀,好魚大串聯」超CHILL扒網比賽、串燒午仔魚免費吃

    俗諺有「一午二鯧三鮸」來表示美味魚類的排行榜,「一午」指的就是午仔魚,屏東林邊、佳冬是午仔魚養殖重鎮,養殖面積約為370公頃,年產量佔全國8成,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為讓國人更了解午仔魚的產銷、漁業養殖文化與在地生活的串連,屏東縣政府與林邊區漁會合作,11月18日、19日在林邊火車站廣場舉辦「午恁真賀,好魚大串聯」活動,有水產特色料理展示、水產市集外,更有讓民眾體驗漁村文化的「扒手網」比賽及限量100份的免費串燒午仔魚品嚐!! 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表示,此次活動串聯美食、漁村文化及食魚教育,除邀請林邊區漁會產銷班創作出10道新午仔魚特色美味料理展示,讓民眾嚐鮮外,還呈現新的午仔魚吃法 - 日本一夜干式的燒烤美味體驗,同時邀集在地漁戶、社區、產銷班、漁青聯誼會、漁會家政班等辦理市集,展售豐富的漁產。 此外,還有「扒手網」比賽,讓民眾體驗傳統的漁業技藝,用全身的協調力量撒出一片漁網,展現出過去漁撈的辛勤工作技能,前三名還可獲得獎金,歡迎事先免費報名體驗。(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mWpZadRRCwUg7sj5A) 海漁所表示,「午恁真賀,好魚大串聯」市集將於 11 月 18日、19日每天下午 3 點至晚間 7 點,在林邊火車站前廣場舉行,活動現場旁還有林邊共融遊戲場親子飛天火車,適合親子同遊趕快揪團前來參加,一起共襄盛舉,體驗午仔魚的鮮味魅力!

  • 屏東「我們生活節」10日登場 集結金曲陣容接力開唱!

    屏東「我們生活節」將於11月10正式登場!一連三天戶外星光影展揭開序幕,接著是17日明華園黃字團戲劇公演,18日音樂節、19日講唱會則集結多組重量級卡司,歌后ABAO阿爆、金曲女聲洪佩瑜、雙金歌王Suming舒米恩、天籟之聲曾宇辰、屏東排灣族歌手葛西瓦及重量級樂團-滅火器Fire EX.、美秀集團、芒果醬Mango Jump、P!SCO、夕陽武士等接力開唱,要用傳唱金曲嗨翻縣民公園! 10日起一連三天,將在星光下播映「芭比」、「關鍵少數」、「一家之主」三部經典影片,並安排導讀者,適合大小朋友一起看電影、思考電影,兼具娛樂與教育性。17日則邀請明華園黃字團演繹《太后出嫁》,在表演形式上首次結合傳統藝術跟現代舞台設計,除了探討女性傳統角色議題,創新的視覺與聲光效果,要讓縣民朋友重新認識傳統藝術的美麗與創意,且歌仔戲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批職業婦女所主導的表演形式,這樣的演出讓「我們(Women)生活節」顯得更有意義。 「只想對你對妳寵愛」-寵愛woman主題市集好逛好玩又有趣 18日至19日迎來超多元主題市集,規劃「女性故事箱」、「紓壓保養區」、「女性培力區」,還設有參與互動式的展覽活動,進⼀步深化職場性別平權意識,邀請參加者享受紓壓保養,洗滌一整天的壓力,還能感受撕下職場標籤的愉悅。 主視覺設計紮根自百工百業・四位跨界職人的自信人生 「我們生活節」主視覺取材四位跨界職人的生命故事。包括鬼才花藝家吳尚洋如何將妥瑞氏症轉化成藝術創作,一路過關斬將得到世界花藝首獎;台灣搖滾芭比-Rachel如何透過搖滾找回真實的自己;天籟女聲曾宇辰如何突破雙邊唇顎裂的生理障礙,走出去擁抱世界,展開翅膀無限遨翔;台灣「查某人」趙秀梅北上學藝做油漆,如何在男生為主的裝潢工程行業中獨樹一幟,又是什麼契機讓她晚上化身最豔麗的卡拉OK老闆,和賓客同樂高歌,細品生活苦辣酸甜。 縣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邀請民眾,一同感受「我們」內在最真實的勇氣和共同的生命韌性。欲知活動詳情請見2023屏東「我們生活節」官網:https://www.womenpingtung.com/。

  • 給檳榔子開染房──iStudio COLOR

    檳榔產業曾在台灣滋養好幾代人,早年傳唱一時的雙川調:「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哼的就是那風光。 但高高樹梢後來被扣上枷鎖,山林水土保持、口腔癌……一道道枷項讓風光黯然。王一帆與黃琬婕夫婦兩年前移居內埔,發現它的新生命;他們以檳榔子染布,從粉藕色、奶茶色到咖啡色,百餘種檳榔子染獨有的紅棕色系布料,縫製成包,設計、用色至簡,風格卻不簡單,成就檳榔園裡新風光。 王一帆與黃琬婕兩年前因客委會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移居內埔客庄。兩人大學時期因交換生國際活動相識,之後愛情長跑多年成家,幾乎就要在台北城生根。因為琬婕的阿公阿婆(客語祖父祖母)住內埔,腦海裡有太多客庄生活印記,才啟動移居計畫。 「這行動要說是婦唱夫隨也可以!」王一帆笑說,他從小在台北長大,從決定移居到投入檳榔子染,都跟另一半有關。原來黃琬婕踏出校門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身兼數職。當年時下流行用語「斜槓」還沒出現,飄散濃郁文青風的市集也還未成形;她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就踩起縫紉機縫包,她對選布、縫包有個人特殊品味,在師大夜市賣出名號。 窮究檳榔子 開出檳榔園新風光 為了縫出夜市裡的獨一無二,甚至還專程出國選布,經營副業比正職更投入。他們現在產製的檳榔子染手提包,還沿用當時的「iStudio COLOR」品牌。這過程看來確是婦唱夫隨,但要把檳榔子染鑽到究竟,就非王一帆不可了。 王一帆說,檳榔子染在植物染盛行時期就有人做過,但多在紮染手法、染布質料上變化,若有接觸過檳榔子染,多半也屬體驗、手作性質。他查找資料發現,檳榔子染在七八百年前的日本鐮倉時代即已出現。以檳榔子萃取的染液,可染出特有的「檳榔子黑」,其特色是黑中偏紅,被日本人稱為「紅下黑」。另有種「藍下黑」,先以藍染打底,再覆以檳榔子染色。不論是紅下黑或藍下黑,都被視為家紋染色的最高等級。 為了成就日式檳榔子染的單一純粹,王一帆決定從檳榔子染定色著手。這看似簡單,但拆解開來卻是繁瑣功夫。首先得敲開成熟檳榔取出檳榔子,四百公克才得三分之一,之後下鍋萃取染液,得掌握水質、溫度,並調整硫酸銅等各式媒染劑配比,所有變量、變項都操控到穩固一致,色澤才告定著。 王一帆攤開試驗兩年多的成果,百餘張色票密密麻麻記載媒染劑配比。黃琬婕看著試驗成果笑說:「這工作只有台大圖資學系的做得來!」言下看似戲笑但其實頗有敬意,因為王一帆把課堂中習得的資訊比對、檢索功夫全用在定色上了,他手中的色票像電腦檢索還沒問世前的索引卡,規格標準且工整。依此操作,才可以染出塊塊色調精準的檳榔子染布。 打板縫包親為 回歸簡單生活 那天到黃琬婕內埔上樹村老家看他們染布,鐵皮屋裡阿婆正剪收檳榔,讓她看了想起舊時光笑說:「哈!我小時也做過喔,剪一大簍好像一百塊。」阿婆說:「現在更不值了,一粒才八分……」附和聲中王一帆已起鍋滾水準備染布,鍋中水汽蒸騰時,開始翻攪染布,空氣中剎時飄散奶香及青草香,彷彿大廚掌鍋的特有鑊氣,正是檳榔子染特有的氣味。 染布起鍋晾乾後,換黃琬婕接手。從夜市擺攤到現在,她仍是自己打板縫包。她設計的包款外型簡單,從肩背包到旅行袋,都沒夾層無內袋,攤開來看是不同色塊的組合,但隨著背帶調整及長短,同個包卻可變化出水桶包、托特包等不同包款。 「我自己是二寶媽,當然猜得到使用者想什麼。」黃琬婕笑說,有人問過她包裡為何沒夾層無內袋,其實那背後是她的生活態度。有人堅信得背上所有家當才有安全感,有人堅持得有包中包。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此刻需要的東西其實不多,回歸到簡單,心裡有安全感,簡單真不簡單! 去年他們以檳榔子染及創作參加GOOD DESIGN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通過初審,今年參加屏東縣政府號召的屏東隊參加2023東京國際禮品展,也吸引多國買家目光。王一帆說,江戶時代檳榔子染因受貴族垂青,一度引發檳榔子搶購風潮。他們投入檳榔子染不單為了定色縫包,若有機會稍改農村風貌,甚至摘除一些檳榔的污名,一定會讓此趟移居更具意義。 出處:2023屏東本事秋季號

  • 屏東農村再生社區推出好屏小旅行 台北國際旅展線上線下同步開賣

    屏東縣政府輔導縣內農再社區,將社區旅遊元素進行拆解與模組化,提升社區遊程服務與精緻度,本年度並規劃出4條客製小旅行遊程,針對散客族群推出4人成行方案,遊程內容豐富包含社區導覽、手作體驗以及社區特色風味餐,首度在ITF台北國際旅展屏東館販售,並以優惠價格線上線下同步開賣,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屏東。 縣府城鄉發展處指出,今年度開賣4條遊程為:枋寮鄉新龍社區的社區導覽、午仔魚一夜乾DIY、龍膽石斑餵食體驗、加上5道精緻海洋風味餐桌料理,感受滿滿海味的超海派方案,每人特價980元;並有將精緻龍膽石斑料理改為龍膽石斑飯湯的699元fun輕鬆方案;內埔鄉隘寮社區則有鐵馬懷舊之旅,穿越勝利門,認識涼山特勤隊,荊冠花環DIY與荊牌個人套餐,走訪隘寮社區的黃荊年代,每人僅要630元;萬巒鄉赤山社區則推出菜園摘瓜體驗,手作鳳梨果醬及推出全鳳梨風味餐,將食農教育融入小旅行當中的630元田園野村行程。 城鄉處表示,屏東農再社區體驗遊程已推行多年,由社區自主辦理餐桌計畫,再透過輔導團一次次的輔導建議與改善,提升社區遊程品質,目標客群從團客增加到自由行遊客,不僅讓遊程內容更多元,也讓社區遊程邁入精緻化與產品化,走向旅遊市場,未來將會有更多社區遊程於旅遊平台線上販售。 此次在台北國際旅展屏東館販售,現場提供赤山社區鳳梨盆栽DIY,與原民部落的串珠體驗,民眾評價良好,希望藉由旅展行銷與宣傳,讓北部遊客至屏東旅行時,將社區遊程納入屏東旅行中。 屏東農再社區好屏小旅行,相關行程諮詢請洽新南向旅行社089-238495,或於偏愛旅行網站食在好屏小旅行專區報名。

  • 墾丁日照中心超萌開幕! 打造恆春鎮在地安老的好所在

    為讓恆春鎮長輩擁有地安老的好所在,墾丁日間照顧中心11月7日在屏東縣長周春米、恆春基督教醫院宋慧院長與各界民意代表的見證下揭牌啟用,此座日照中心將服務30位在地失能、失智的長輩,並設有專業人員提供良好的照顧,期待老寶貝們能在充滿溫馨及幸福的空間,享受專業且舒適的照顧。 墾丁日間照顧服務中心寬敞、明亮,還有活潑鮮明的「好想兔」可愛布景,配上中央的大樹藝術裝置及設有中島的開放式廚房和老幼共融區域,生氣蓬勃的空間融入專業服務,能帶給長輩愉快好心情。 「照顧長輩是縣府團隊責無旁貸的責任」,周春米指出,目前恆春有五處日照中心,其中墾丁日照中心為第2個日間照顧服務處所,1樓為日間照顧服務,2樓為社區關懷據點,除了落實在地老化服務,更有各項促進老人健康預防及樂活活動,提供墾丁地區、恆春鎮鄉親長照服務。 周縣長感謝中央支持相關預算,她說,近八年來的長照經費自原本30億提高至650億,讓縣府團隊有足夠的量能及充分資源能照顧墾丁的鄉親,也感謝恆基長期以來照顧南台灣的長輩們,日間照顧中心不僅提供近便性的服務,更是長者在社區的另一個家,活動的安排貼近長輩的生活脈絡,不僅能增進長輩人際互動及延緩功能退化,也使長輩重拾自信和快樂且有尊嚴的生活。 恆春基督教醫院宋慧院長表示,墾丁日間照顧中心從一「點」的照顧,與鵝鑾鼻日間照顧中心2「點」連成一「線」的照顧,期待服務處所的拓展能夠接住恆春鎮需要服務的長輩和家庭。 縣府長照處表示,屏東縣老年人口比例已高於全國平均,近年來積極提供社區居民近便的健康促進、預防及延緩失能老人活動等各項社區照顧服務,感謝恆春鎮公所偕同縣府團隊爭取衛生福利部前瞻計畫經費補助,原地重建1處老人文康中心、2處里活動中心,並做為長照服務處所設置日間照顧中心,期待長輩們在日間照顧中心也能享受如在家自在的感覺。

  • 兒少機構少女城華麗轉身 屏東全國首創原鄉共融生活中心

    因應高齡化社會,屏東縣政府爭取社會福利公營造物補助計畫,將原位在三地門鄉的兒少機構少女城打造成原鄉共融中心。周春米縣長表示,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委託深耕在地超過七十年的屏基醫療財團法人規劃設計營運,匯集生活機能訓練、社區支援整合、日間照顧、失智據點、A級社區整合服務中心、生活創藝工坊等六大服務於一體,不僅是全縣的第一座,也是全國原鄉首座的第一座。 11月6日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揭牌啟用,周春米縣長、各級民意代表、部落耆老及各資源協力單位隆重出席,與中心內長輩、孩童一起學習、同樂,為在地互助共融的創新公共空間獻上最好的祝福。 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原址為財團法人台灣省天主教道明傳教修女會附設屏東縣私立少女城,因應少子化及高齡社會,少女城卸下階段性任務後,於110年6月將建物捐贈縣府,縣府爭取社會福利公營造物補助計畫自110年8月起與屏基醫療財團法人著手規劃,將少女城擴展為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經過2年的努力,打造在地互助共融的創新公共空間,提供全齡友善空間。 周縣長表示,未來共融中心將邀請專業團隊進駐,不定期辦理部落兒童早期療育社區巡迴服務及社區篩檢活動,服務對象擴大到所有社區居民,透過指導與設施讓大家培養生活記憶、激發更多才華,讓照顧不再是家庭與專業照顧單位的事,從「他助」發展「互助」、進而「自助」,達成社區共生的目標。 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余廣亮也表示,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奠基於屏基多年在原鄉服務的經驗基礎,期待中心所組建起屬於在地的團體,照顧在部落生活的長者、幼童或身心障礙者。結合政府長照及社會福利服務,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可以相互支援,撐起社區生活互助的網,接住部落裡的每個人。

  • 向死而生的廢墟美學--屏東遺構公園

    在大自然之中, 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廢墟之上。 最後,一切都歸於廢墟。 但願你能加以建築。 ──羅曼羅蘭 今日所有一切,未來終是廢墟。疫情、天災與人禍頻仍的現代,世界是如此脆弱又岌岌可危,末日或許不是這般遙遠,究竟該如何凝視代表著昨日種種的廢墟建築,「向死而生」正是一種思考的視角。 廢墟殘破的形體 激發人們無限解讀的可能性 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舉首可見的現代建築,在經濟、效率等利益評估下油然而生,在都市規劃的排他效應下,大量淘汰無效能的建築廢墟,頹敗的廢墟到底代表什麼?無用的建築魅惑力量何在? 然而,近年公民營組織開始透過不同的活化機制,將廢墟收編,透過文創、設計、藝術、文化、影音的轉譯,將廢墟殘破的形體,注入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原本瀕死的建築,再度活化成可重複利用的建築,讓廢墟再次回到有用的經濟循環機制。 屏東近年陸續修整、維護、建置的自然環境與建築,包括屏東遺構公園、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佳冬蕭家古厝、屏菸1936文化基地等,在建築空間的復原之外,進一步強化人文景觀,讓城市有了不同的表情,藉由藝術發酵與光影的揉捻,讓新與舊產生對話,碰撞出新的火花,為城市面貌帶來更多想像。 其中,位在屏東市中心的勝利星村與遺構公園最具代表性,從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至今歷時16年,最後一塊拼圖是遺構公園空翔區的修復,終在2023年夏季完成,勝利星村保留了120戶歷史建築,部份無法修復的歷史建物,打造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遺構公園。 失憶的歷史 轉化為廢墟的美學 回溯整個過程,屏東縣政府在2007年將崇仁新村成功區、勝利新村共69棟列為歷史建築,然因地方經費困窘,直到2017年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等計畫補助才加快修復腳步,成為全台最大的「日式軍官聚落」。 起死回生的關鍵期是從2017年至2020年,分4期的修復工程困難重重,「不但是房子的復舊如舊,還有與人的溝通都是考驗」,屏東縣文化處長吳明榮表示,平均1棟房舍修復經費約800萬到1,000萬元,全台專業師傅與工班幾乎都來到屏東,歷經漫長施工期,終於在今年展現出最美的面貌。 2018年屏東縣政府將勝利新村、崇仁新村成功區命名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棋盤式的街廓形成特色創意聚落及街區,現已有88個品牌進駐,包括餐飲、織品、在地選物店、表演藝術、書坊、風格花藝、歐洲二手軍品等,在近百年歷史的老屋,訴說著新的故事。 最後的拼圖 緊鎖土地的記憶 今年完成的空翔區是由多位藝術家就地取材,解構老建築樣貌結合現代藝術裝置,不僅保留歷史紋理,透過光影變幻與設計美學,化身為令人驚豔的藝術地景,加上光環境的創作,呈現斑駁的時光美感,讓遺構的日夜都有不同面容。 一如創作人方文山在空翔區的作品設計概念《關於土地的建築記憶》,遺構公園不管採用何種手法,這項計畫的核心都是在保留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 「居民建築是城市的表情與情緒,歷史遺址則是城市的過程與記憶,遺址讓城市與這塊土地,有著一段鮮明的過去,正因為這段過去,也才能彰顯與延續,這城市未來存在的意義。」這是方文山的建築記憶。 方文山說,「我覺得這些建築是有表情、有城市記憶的,它參與屏東這塊土地的時光歲月,所以我們當初執行這個方案的時候,盡量用原來的建築語言」。他大量使用老式鐵窗花、水泥花磚、彩色玻璃窗等復古建材及早期施工法,保留了它過去的生活切面,讓每一個留下來的痕跡都成了它的表情,也成為這塊土地的見證,就像一條時光隧道,讓參訪者可以回顧和體驗過去的生活風貌。 此外,光陰製造所及李昕的作品《奔月》使用環形鐵件來詮釋月亮的光量,超長水道象徵著星球之間的連結,貓咪就像是派往月球的使者,讓充滿著能量的悠光盡情灑落在這片遺構大地。屏東三位年輕藝術家鄭雋《視界、交織》、王昱奇《窗看窗》、拉夫拉斯‧馬帝靈《燕囍》,透過各自擅長的創作手法,呈現新舊交融的空間美學,以及建築背後的故事。 出處:2023屏東本事秋季號 延伸閱讀:當卡門變艷紅──籬笆外的卡門

  • 當卡門變艷紅──籬笆外的卡門

    比才一定沒料到,他1873年創作的歌劇《卡門》,生前不受歡迎,一個半世紀來,卻成為熱門改編戲碼;先不算全劇改編的電影有多少,光劇中詠嘆調改編的華語歌曲「卡門」,從1960年葛蘭開唱至今,就數不清有多少人唱過。 今年夏天,《卡門》在屏東「南國表藝節」被改編成歌舞劇《籬笆外的卡門》,吉甫賽女郎卡門變身50年代菸廠女工艷紅,表演場地從巴黎喜歌劇院移到新啟用的「空翔區」遺構公園,有歌有舞還有雜耍扯鈴,更讓比才出乎意料! 在自己的土地上演譯歌劇 有多麼酣暢淋漓! 《卡門》劇情不算曲折,喬治.比才編寫四幕歌劇時,就以同名小說為本。它說的是卡門周旋於兩個男人間的故事;士官荷西為其傾倒,在她涉犯械鬥時將其縱放出牢,但礙於婚約、官職不敢跟她雙宿高飛;嚮往自由的卡門最後移情鬥牛士埃斯卡米略,但也因此死於荷西劍下。 眷村版卡門 竹籬笆外的吉普賽女郎 比才生前《卡門》沒大紅大紫,36歲病逝後,吉甫賽女郎卻在全球舞台死了千百回。卡門自揭心聲的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鳥兒》──成功擄獲荷西,後來被改編成華語歌:「男~~人不過是一種消遣的東西……」已故男歌手羅文、天后阿妹(張惠妹)都唱過。 今年夏天,《卡門》被改編成歌舞劇《籬笆外的卡門》,卡門、荷西及鬥牛士埃斯卡米略,變身台灣50年代的菸廠女工、警衛及屠宰場小開,成為艷紅、建國及武雄。原長2個半小時的歌劇,改成1個小時選粹版。原劇膾炙人口的唱段仍以法語呈現,忠於原味,對白全改成華語,與在地接軌。 與原版表演型式更不同的是,《籬》劇移置勝利星村遺構公園「空翔區」演出。現場有日治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築、流水與草坡,艷紅不能像以往,站在劇院聚光燈下歌頌情愛,得遊走全場讓人見證她熾熱的愛。除了飆唱三連音的歌者艷紅,場內還有不停飛揚奔馳的舞者艷紅:歌劇與現代舞的結合,讓《籬》走出歌劇院,也走出比才的設想。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邀請「La Voix d’AMiS 藝術樂坊」與傑出演藝團隊「種子舞團」跨界合作,催生「阿猴(屏東舊稱)卡門」,成為今年南國表藝節唯一檔由縣府委託自製的節目。由於展演前遺構公園仍在趕工,逾百名演出及幕後工程人員僅能現場總彩一次,走位、燈光、音響……挑戰重重,但在藝術樂坊團長劉盛福眼中,卻似在家鄉圓了異鄉的夢。 原來他留學法國期間就曾獲喜歌劇院工作合約,那是《卡門》首演的聖殿,也是東方人難以擠身的團隊。劉盛福後來為照顧家人放棄法國事業,但沒忘情歌劇。此次擔任《籬》劇指揮,他每個手勢都牽動場上演出,但僅在謝幕才讓人發現他的存在。看他連指揮兩場後,渾身被汗浸透,像從水裡鑽出來,總算能理解「在自己的土地上演譯歌劇」有多麼酣暢淋漓。 舞者執導歌劇 跨域的環境劇場 「種子舞團」團長黃文人此次擔綱編舞及導演,她笑稱:「不懂什麼A大調、四二拍等古典樂曲式,無法用專業語言跟樂團、歌者對話。」但看完戲發現,她把舞者、歌者舖排的恰到好處,在比傳統劇院舞台大了三四倍的環境劇場裡,猶如畫龍點睛地安排了扯鈴手。雖是首次執導,卻展現舞團擅長的跨域合作底蘊。 《籬》劇演出時,觀眾聽著艷紅反覆飆唱:「L’amour……(法文,即愛情)」卻死在建國懷中,備感虐心。工作人員看艷紅與建國在草坡上爭執拉扯,心也被揪著。原來飾演艷紅的女高音法法灣.蒂地布(陳安妮)已懷孕六個月了,她首次嘗試次女高音角色,帶著胎動走位、小跑移動逾1公里,都是演唱生涯突破。 首場演出時,法法灣的魯凱族爸爸、排灣族媽媽都來捧場。難得回鄉演出,爸媽坐台下,讓法法灣謝幕後激動落淚,直瞅著肚裡寶貝說:「你辛苦了,媽媽辦到了!」《籬》劇藝術總監吳宗祐說,縣府自製歌舞劇也在孕育一種可能,透過發掘、培植在地團隊,有一天,午夜版定幕劇也許會成為夜遊屏東的亮點。 出處:2023屏東本事秋季號 延伸閱讀:向死而生的廢墟美學--屏東遺構公園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