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睿
每逢假日,站在屏東市勝利星村永勝巷的獨立書店「永勝5號」店門前,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和修葺齊整的日式建築,我總會有點恍惚,彷彿眼前出現了多重疊影。
第一重疊影,是2016年莫蘭蒂颱風掃過南臺灣之後,我站在同樣的位置望著樹倒屋殘、面目全非的永勝巷發楞,另一重疊影隨即覆蓋上來──不過幾個月前,這條小巷還歲月靜好,時光如貓靜靜蹲踞,作家張曉風從巷尾緩緩踱步而來,就要走回她的「老家」──「永勝巷5號」……
每思及此,我總會想:這彷彿時光暫停的小巷,竟不到幾個月全變了模樣,再不到幾年又演化成另一種觀光風景,而我和拍攝團隊怎麼就這麼湊巧的在那個時間點留下了這段時光?做紀錄片的我彷彿製作了一顆時光膠囊,影片時長雖短,卻保存了一段深刻的記憶,日後一經開啟,記憶便汨汨流出,為觀者訴說作家與「她的屏東」的昔日種種。
自2016年起始,我和屏東大學以及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合作拍攝的《屏東作家/文學身影》系列紀錄短片,到今年已是第7年了,由我經手的有7部,換句話說,已經產製7顆這樣的時光膠囊了。
這些時光膠囊裡的「身影」,有張曉風、李敏勇、黃基博、郭漢辰、利玉芳、封德屏以及吳晟。「屏東」之於這些作家,有的是一生長居之所,有的是出生和求學之地,但無論哪一種因緣,「屏東」在其生命中都占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於是我們的鏡頭跟著張曉風,看見她色彩斑斕的屏東記憶,以及愛好自然的啟蒙;跟著李敏勇從「感覺自己好像沒有故鄉」到體認「屏東的海把我和世界連在一起」;聽了幾堂教學生涯超過60年的黃基博獨樹一幟、啟發了無數小學生的作文課;伴著郭漢辰拖著病體穿山過海,體會孕育他作品的屏東土地;聽見「三聲道詩人」利玉芳一回到久違的村子立即自在的從臺語切換回客語,知曉母語的根深柢固;陪著封德屏走進戒備森嚴的屏東空軍基地,找尋「全臺灣最神祕的眷村」舊址;隨著吳晟一個個拜訪他屏東求學時期的老友,感受這塊土地上曾經不羈的文學青春……
透過這些作家的視角,我這個雖在屏東出生、長大,生活範圍卻甚少跨出屏東市,高中畢業又隨即離家求學、工作的「屏東人」來說,等於從各種不同面向重新認識了這塊土地。
是的,讓人「從各種不同面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是我製作這一顆顆時光膠囊的初衷。我希望它除了是一系列關於作家的介紹短片,也是一扇扇窺見這塊土地的窗口。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我和製作團隊盡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下,將每一部片都做得美麗而有趣,達到吸引觀者的目的。美麗,是鏡頭上的講究;而有趣,正如前頭所說的「湊巧」,這個系列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湊巧,我總將其稱之為「紀錄片之神」的賜予。
試舉一二,拍攝詩人李敏勇時,於拍攝當日尋找場景,第一個穿出防風林抵達的海灘,就橫擺著一根美麗的漂流木,旁側是一座廢棄的碉堡,我讓詩人在這樣的「布景」前讀詩,恰正呼應了事先選擇的詩人作品;而隨詩人利玉芳回屏東內埔老家,途經黃昏市場,詩人同賣菜的婦人搭話,婦人竟正好是同村莊的人;又如拍攝編輯人/作家封德屏時,我苦思如何自然地帶出她與屏東的聯繫,竟就在她拜訪作家曾寬時,由曾寬口中講出了「她是屏東人咧!你看她爸爸給她取作這個『屏』!」天將神兵一般的解決了我的苦惱……
此外,天氣也總是幫忙,拍攝這系列時堪稱呼風喚雨,要有光便有了光,要夕陽給你美麗的夕陽,要陰雨則有陰雨,甚至,要狗來呼應詩人作品,就給你衝出一條大聲吠叫的狗……
而除了介紹作家、除了重新認識這塊土地、除了那些「紀錄片之神」賜予的湊巧意趣,更重要的,或許是留下已逝作家們的身影。這系列紀錄/拍攝到的作家,有好幾位已經離開我們了:諸如郭漢辰、曾寬、白萩、王牧之……,都在影片中呈現了他們即使蒼老或體衰,卻仍勃勃跳動的文學心靈。
稍有遺憾的,是即使自認用盡心力製作了這系列短片,但地處偏遠、資源有限的屏東,畢竟不是眾人目光的聚焦之地吧,至今仍有許多人不知這系列的存在。但願以此拙文略盡棉薄之力,讓這一段段「膠囊時光」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吧!
◆吳文睿,獨立影像工作者,作品有《告別進行式》、《礱之旅》、《當我不存在就好》等多部。曾獲金穗獎優等獎、香港華語紀錄片節短片組冠軍、紐約電視節銅獎;並曾入圍金鐘獎、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高雄電影節、南方影展、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新加坡亞洲影藝創意大獎等國內外影展。和動畫創作者莊禾共同創作之動畫短片《菜乾》,入圍了2021年首爾國際動畫影展、MONSTRA-里斯本動畫影展等多個國際影展。
(本文同步刊登於文訊雜誌2023年9月號)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