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在地,真正不一樣的配鏡場所。」
父業子承看似簡單,但沒那麼順理成章。就像邱柏諺,還沒出生家裡就開眼鏡行。他高中畢業唸視光系,一副準備接班模樣。但後來發展曲折變化,戴上眼鏡也看不透。他自承「離家唸書後愛玩,幾乎是被家人抓回來」,回家後與爸媽共事,世代觀念不同,什麼都能吵。他們熬了很長時間,吵出一家不像眼鏡行的店面;有上一代堅持的老派專業,也有他追求的新式風格──從外觀到內裝,都引人目光。
傳承兩代的「羅德眼鏡」在屏東市復興北路上,邱家曾在附近商圈開過四家眼鏡行,起家店在四百多公尺外的三角窗,距今已38年。

「我之前在當空中警察,專門飛小蜻蜓直升機,」開啟配鏡事業的邱世明說,「因為有一次飛越國父紀念館,落地後發現螺旋槳上纏滿風箏線,嚇死了。」評估後退職。因為大哥在台中眼鏡行當配鏡師,拜託他回屏東開店,一路跟著學起家。
用驗光磨片技術養活一家人
「羅德當年是國際鏡片大廠,」老闆說,「因為店裡專供該廠原裝鏡片,才獲准掛上羅德兩字當『扛棒』(日語,意指招牌)。」後來他跟大哥各自開店,同個商圈相距數百公尺各自營業,因商圈移轉最後搬到永福路,一開卅一年。
「當年配鏡很吃技術,」邱世明從工作室找出久未使用的鑽石刀說,「那時還沒《驗光人員法》,配鏡得靠有經驗的師傅驗光,最重要的是研磨鏡片。」他們得用鑽石刀、斜口鉗切割原廠處方鏡片,再研磨拋光才能交件。
他的太太林淑華說,「那年代開眼鏡行全年無休」,兩人結婚後一起經營,「先生直到63歲都沒出國旅遊,就是為了顧店」。雖然辛苦,但驗光磨片養活一家人,她才在柏諺高中畢業選填志願時建議:要是不確定未來方向,可以考慮讀視光相關科系。
「我小時候算乖的,」邱柏諺說,他國小起就沒寒暑假,「因為爸媽顧店,也只能在家幫忙。」但離家求學後彷如風箏斷線,他當過調酒師,還一頭栽進飛鏢運動甚至荒廢學業,雖然最後拿下日本飛鏢大廠COSMO DARTS台灣區大賽第二名,「但他們覺得我一直玩不行,殺到學校把我抓回來」,最後才有了復興北路這家店。
他坦言,「別人叛逆期時我沒有,但越大越叛逆」。剛回家時,爸媽還經營永福店,兩人做大半輩子,但他看來全不到位。
邱柏諺認為,新時代的眼鏡行要簡單舒適,以商品陳列來說,不能再像雜貨店五金行全擺滿,「可以備齊所有廠牌隱形眼鏡,但不用全擺架上」;此外店家選框在新時代越來越重要,要有國際知名精品鏡框滿足在地頂階客層,但也要有平價產品供給大眾市場。
開架式的美學眼鏡行
他準備接班後,先把復興北路店整新;除了店面內縮,安上市面罕見的無接縫弧型櫥窗;店內也撇除既往的玻璃展示櫃,規畫一整面開放式鏡框牆。他自學攝影剪接,拍片強化行銷,甚至還到南灣空拍,只為拍出精品墨鏡質感。除了與國際品牌簽約引進精品眼鏡,另也找代工廠合作,訂製自家品牌眼鏡。
去年永福店收掉,邱世明夫婦改到復興北路兩代共營又是一次磨合。林淑華說,新店裝潢行銷等確實都到位,但配鏡技術是本位,也要堅守。最近店裡要規劃VIP貴賓區,兩代又有不同想法,邱柏諺笑說,都是他妥協居多!他最近有新體悟,爸媽卅多年開店經驗已是揮之不去的影子,像配鏡專業是底氣,就讓它如影隨形,但該與時俱進的也會持續向前。
「家人一起工作一定會有情緒,」他笑說,「有時是故意找麻煩,不然每天長時間相處多沉悶。」雖然街頭巷尾眼鏡行一家接著一家開,幾乎已有他小時候的兩倍多,但他只想打造一個在地,真正不一樣的配鏡場所,專業度百分百,但氣氛輕鬆自在,跟得上當前時代氛圍,這是他眼中兩代經營該有的優勢。

羅德眼鏡行
屏東縣屏東市復興北路12號
08-7339158
營業時間|11:00–21:00(週一公休)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