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漁網─陳河成
沒有漏網之魚的補網術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即大孔,
想要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司補破網」。
「補破網」這首台語老歌,
唱盡補網師縫縫補補的人生。
補網,是一項古老行業,船東每個漁季總得請補網師父補上個一兩次,以確保魚不漏網。古早的五○年代,賣漁網可是十分風光的一門行業,尤其是在東港,這個漁港小鎮,日進斗金雖然誇張但也能點出當時的興盛,從外銷到自用,賣漁網的店每天都忙的紅紅火火。
一到休漁期,來到漁港周邊繞一圈,常可見漁民們坐在漁港旁或馬路邊,低頭加工漁網,以手工替漁網穿上浮球,或掛上鉛粒,或是拿著梭子補網,補網師手中梭子翻飛不停,如今,這樣的情景正快速消失。
早年,漁網多由人工編製而成,耗時費力,補漁網常分男工和女工,男工通常負責修補網目較大的漁網,或是為漁網繫上金屬鍊子等較粗重的部份,女工則負責以特製的補網針縫漁網。通常補大網靠手指與腳趾,將漁網撐開,先修剪破洞,再用網針一梭一梭補齊,一撐一補間,靠的是細心與耐性。
補漁網補的其實是希望
身在漁家,漁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漁村婦女常會靠補漁網貼補家用,賺些小外快,靠口耳傳承技術,手把手的一個教一個,身為補網師須了解補網目的基本技術,熟悉材質,瞭解流數拉力……才能將一個漁網整舊如新,為船家帶來豐沛的漁獲量。
2、30年前的漁網多由人工編製而成,十分耗時費力,如今編新網多由機器代勞,主要是聚乙烯產品,具耐腐蝕、耐磨、不怕鹽鹼等特性,獨獨補破網例外,因漁網損壞程度不一,只能靠人巧手修補,依尺寸不同,用頭與腳把漁網撐開後修補,機械無法取代。
85歲的阿伯陳河成說,那些補漁網的婦女現在都當阿嬤了,橋下補漁網的人愈來愈少,紛紛由外籍漁工接手,他年紀大了,討不了海,索性就幫忙兒子們補補漁網。眼未眨,手沒停,邊說邊聊的阿伯解釋,「你看,這裂得那麼厲害,一看就知道是白帶魚的利齒所為」,老漁夫補漁網,眼一瞧就知道禍首是誰。
12歲開始從事捕撈作業,老漁夫河成伯自家有二艘拖網漁船,早已退休,交棒給兒子,但因為找不到補網師傅,製網、補網以逾73年的他,索性自己來,即使年紀長,補漁網的手卻極為靈巧,先是拉扯整張漁網,確認拼接狀況,然後在漁網做記號,就開始拼接縫合,修補局部破洞。
河成伯說,補網梭就是把網線纏繞在網梭上,補網時慢慢把纏繞在網梭上的線放出使用,直到線用完。網梭用線則須先繞成一個線球,才方便補網師傅上線。線球則是從一捆線找出線頭,慢慢把一捆線變成一個一個的線球,在這過程中常會發生卡線,必須想辦法理出線路。
一撐一補間
靠的是細心與耐性
補漁網是門技術 更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迅速穿針引線後,河成伯手持塑膠梭針,腳勾住下方漁網,手上的梭子上上下下,三二下一個破洞就補好,甚至靠著手感編織或修補,還能一面說些討海的故事,包括補什麼魚得用什麼網?結網又需要什麼線?各個都是技術,且環環相扣,學問深的很,外行人聽得霧煞煞,常常有聽沒有懂。
河成伯說,其實討海人多半會補漁網,從接網、生眼、封網都要會,才能在海上遇到特殊狀況時及時修補,不過,例行的修護則會交給岸上的補網師傅。
通常網線的粗細決定了漁網的重量和入水速度,而重量和入水速度則直接影響捕魚率,粗線漁網結實耐用,下水慢,捕的魚比細線漁網少,但用細線網又經常容易斷線破損,得經常性修補,而一流的補網師,就算面對不規則的破漁網,照樣修補得妥妥當當,件件回春。
說著說著,河成伯起身,打開機車的置物箱,裡頭放了各式各樣的補網梭子,他一一點名說,早期的網針是用竹、木、鐵、銅等材質,如今連塑料都有,分為不同尺寸,編織不同漁網。
沒有不能補的網 只有划不划算的價格
對漁民而言,漁網可是生財工具,一張網的單價從千元到十數萬不等,一旦損壞通常會先修補,常常是縫縫補補又三年,甚至有些老船長一張網用了十幾年還在補,不過,也有為了提升效率,數年就換網,無論如何,在補網師眼中,沒有不能補的破網,只是補網的價格划不划算而已。
由於長期從事漁網加工很傷眼,視力不好就得退休,年輕人也不想做這種工作,所以現在會補網之人愈來愈少,在地人估計,專門補漁網的師傅可能不到10人,河成伯則認為,只要漁業存在的一天,漁網的問題就不會中斷,補網業有其不可取代性,「補破網」這首歌,依然會在漁村中迴盪。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