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是客人的信仰,就覺得好像也不是錢的問題了,信仰不就是人在徬徨時所依靠的嗎?」
「封木作」位於新園鄉五房村,工作室主人張豐盛來自東港的木工世家,已傳承四代,阿祖專作嫁妝家具,父親與叔叔們承攬廟宇古蹟的起造修繕,他成立「封木作」則以供奉神明用的訂製器具為主。深長空間裡,時間走著,手藝人日日在此埋首雕琢。對於傳世經典的盛名,張豐盛卻說,現在流行歐美風,戴頭巾、穿圍裙、空間敞亮,「看起來就很文青。我們這種,人家就覺得很土啦。」
這個土味,也曾使父執輩無意讓他接觸這種「做工的」行業,但耳濡目染的興趣一旦萌芽,從根基深厚的家學迸發似乎是遲早的事。即便出社會後曾在半導體公司工作,卻怎樣也提不起勁,辭職返家,跟著父親跑工地當學徒,從白紙一張開始,那年24歲。
「人家說木工三年四個月出師,其實我掃了三年地,都不知道在學什麼……不過說是掃地,好像也不是這麼簡單。比如師傅叫你去拿什麼木頭,如果你問在哪裡,他就會說『啊地不是你在掃的?』叫你拿越檜就不能拿成台檜,以前我也是傻傻地拼命聞木頭,師傅看到不會多說,就是看你這情形會多久。」
教學是相長,但也都難,好在除了做中學,勤學好問的學徒也遇到願意傳授的師傅們,入門就此一路,認識基礎工具、分辨木料、與他人協作,都在上工現場累積。
而他自己的修行則從使用邊角料做小作品開始,習慣做大廟宇的父執輩們起初不太能理解這樣的小規模能否上得檯面。但做榫、搭接的原理技法由小見大,「我跟爸爸說,你一定要教我,會小的才會做大的。這一點我比別人幸運,就是身邊有爸爸、叔叔可以問。」
學徒有不懂,問師傅,人生需要指引,有人則問神。神桌上供奉神明酒杯的承載器物名為「餞仔」,是工作室目前最大量的訂製品。他還記得,最小的客人是學生,騎著腳踏車來,身上沒什麼錢,卻誠心想要一座精美的餞仔供奉於家中神桌;也遇過印尼籍客人說要做一個拜阿拉用的器物,用寫的看不懂,一張照片就著結構也做給對方。人畢竟不是神,辛苦做小物件卻賺不了多少工錢,也難免有倦怠之時:「但想到那是客人的信仰,就覺得好像也不是錢的問題了,信仰不就是人在徬徨時所依靠的嗎?」
世代傳承的豐厚底蘊,在張豐盛而言是養分,也是一份重量,彷彿不斷自我砥礪才足以承載。談起自己的設計創作曾獲選工藝獎等成就,他都是輕輕帶過:「木工師傅的養成期非常長,開店到今天十幾年,我還是覺得自己是在『打底』而已。」
「只有一句話,不知道能不能寫進去?我們做木工的,圓形是規、是做人的態度,方形是矩、是做人的原則,規矩還是要有啦。工地現場有些人不願互相幫手、一言不合起衝突。功夫是一回事,能協作最重要;自己做這麼多年,在這個規矩上還算沒壞了家族名聲,就是這點還可以吧。」
-------------------------------------------------------
●找師傅
0921-209-233 張豐盛
FB:封木作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