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屏風小編

斜坡上的子民 工藝音樂相伴



自古以來,南部山區的原住民,不論排灣族或魯凱族,皆自稱「kacalisian」,意思是「真正住在斜坡上的子民」,世世代代的族人,在斜坡的山林土地間,以「心」、「手」交織形成獨特的、精緻的生活美學,並在土地上永續傳衍人文藝術、命脈與文明。斜坡上的藝術節,就是因此而來的。


屏東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城市,特別在海洋、山脈守護下,蘊育出豐富的原住民文化。2015年在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發想倡議下,時任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的伍麗華與泰武國小查馬克‧法拉屋樂主任共同規劃,催生了「斜坡系列」的藝術、音樂活動。


那一年,「斜坡上的藝術祭」第一次在禮納里部落產業發展中心舉行,由伊誕‧巴瓦瓦隆等10位來自大社、好茶、瑪家等部落藝術工作者,以部落空間為舞台發表創作個人作品,並結合辦理藝術市集、工作坊及導覽活動,加上由聶琳作曲、與查馬克‧法拉屋樂/泰武古謠傳唱隊合作演出主題曲「斜坡上」,成功地將「生活在斜坡上的人、事、物」議題發酵。


隔年,換以音樂為主題,巡迴原鄉到屏東市區辦理5場次的「斜坡上的音樂祭」,打造圍舞歌手、營造乘著歌謠去旅行氛圍,並呈現屏東原住民多元音樂,包括流行音樂、傳統古調、新民謠、合唱及原民搖滾,令人耳目一新。


2017年又回歸到工藝創作,以擴大徵選方式,邀集10多位藝術家進駐潮州林後四林森林園區創作,由林務局提供的珍貴木料,以「祖靈柱」為藝術創作主題,展現排灣、魯凱族傳統木雕工藝,作品並佇立在沿山公路,象徵守護著族人們出入的平安,為原鄉帶來新風景。


「『斜坡』和以往的原住民活動不一樣,我們不拘泥於傳統,更多的是讓新生代的原住民發揮創意與想法,還有他們對工藝或音樂的執著與堅持」,原住民處指出,斜坡原先規劃一年以工藝為主、隔年主打音樂,工藝與音樂交錯,經過幾年努力,「斜坡」系列逐步發展出「斜坡上的藝術祭」、「斜坡上的音樂祭」、「斜坡上的文學獎」,部落族人大展才華,並以參加「斜坡」為榮。2018年縣府正式整併為「斜坡上的藝術節」,成為屏東縣的文化品牌活動。


2018年,斜坡上的藝術節以音樂為主軸辦理了5場次音樂會,從滿州鄉里德部落「斜坡心民謠」(民謠風)、泰武部落「斜坡上的搖擺」、屏東市千禧公園的「誰在斜坡上穿裙子」(樂團大賽)、「斜坡上」(金曲歌手之夜),最終場走進屏東演藝廳「斜坡上的搖擺」,集結各部落進行藝術教育及青年聯結,包括部落頌分享晚會、運動會、行動藝術,特別是部落青年串聯,展現團結及行動力,驚豔許多人,「原來,屏東原住民是這樣的自主有活力!」。



接下來,斜坡上的藝術節不再只是工藝、音樂文化的展現,內容更對應到國土規劃、山林共管等議題,更加深活動意義。由於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是平埔族之馬卡道族傳統領域,清朝以來,土牛溝是斜坡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界線,2019年斜坡上的藝術節以「跨越土牛溝」為主題,活動場域透過三個舞台表演及舉辦樂團大賽,整理林班歌謠出版「斜坡上的Am林班」林班歌手札等,來表述過去400多年,這片福爾摩沙土地如何見證了台灣殖民及現代化的過程。

這幾年斜坡上的藝術節系列活動,除了延續音樂展演與藝術活動,邀請知名的原住民藝人及舉辦全國樂團大賽,同時創新舉辦斜坡街舞大賽及繪畫比賽,將原民文化融入現代舞蹈及彩繪,持續為斜坡注入年輕藝文活力。而這些努力不僅在部落、在台灣發光發亮,還飛越群山,綻放國際。


為鼓勵族人展現音樂創作力與族語文化傳承,斜坡從2018年起舉辦全國性樂團大賽,2021年發表斜坡樂團專輯《聲之初 Nasi》,結果獲得2023 Global Music Awards全球音樂獎三項「作曲、專輯、專輯設計」大獎銀獎肯定。


2022年斜坡上的藝術節排灣族藝術家許聖芳Reseres‧Tjaruzaljum及達比烏蘭‧古勒勒共同合力創作以「心之部落」,描述種籽似落下的流星形體,蘊育萌芽在此地,綻放開來結出更多子粒豐沛這地生命氣息,以此期盼未來這塊新天地成為人文薈萃孕育的基地,孕育新生命使其生生不息,榮獲2023美國「謬思設計大獎」雕塑類設計銀獎。


心之部落

迄今,斜坡上的藝術節邁入第9個年頭,仍不斷求新求變,但扶植原民藝術創作人才,鼓勵將文化創作融入生活,傳承族群生命文化的堅持不變。今年斜坡上的藝術節將邀請大藝術家創作扎根傳統文化,以石板家屋門楣主題,辦理大小vuvu藝術行動,透過斜坡深根部落與部落共作藝術,回到斜坡最初的發想,傳承過去的文化使命。


斜坡上吹來的風,很香。


更多資訊查詢請洽斜坡上的藝術節臉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