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還不能出師啦!但沒關係啊,我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這門手藝學起來,學起來就是我自己的技術了。」
林羣迪正式踏入打鐵一行,至今不過七年,這樣的年資攤在諸多手工職人面前還是菜雞一隻,連他自己都說,和資歷將近半世紀的父親與廠內師傅相比,根本算不上什麼;還是到了去年,他才自己從頭到尾,打出第一把刀。
「打鐵技術分冷熱,我先從冷的(磨刀)開始學。」打鐵打了一輩子的父親,就是手把手帶他的師傅,縱使平時父子相處和樂,進了工廠,父親的標準比誰都嚴格。單是冷技術的磨刀,林羣迪一磨就是三年,才終於過了父親的審核。
廠內生產最多的是鐮刀、鋤頭等農具打製,也承接水泥鑽頭的修磨。以都市的眼光來看,似乎都沒有很大的市場?「其實也不會。畢竟中南部還是農業居多,原住民也會使用這方面的工具,所以都還是有需求。」
林羣迪大學念的是會計,學打鐵,最主要的目的是承接家業。「爸爸從年輕就做這一行,我覺得斷掉很可惜;而且打鐵技術現在愈來愈少人會,如果學起來,至少也是一技之長。」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兜兜轉轉,火爐的高溫,打製刀具時的敲擊聲響,可能讓別人望之卻步,卻是林羣迪的養成之一。雖然求學念的是文組科系,出路也不算太差,但退伍後幾經考量,還是決定回家學藝,父親倒也樂見其成。
從小看到大,和正式站上打鐵台,感覺有哪些不一樣?「當然還是要實際做了才會知道眉角在哪裡、會碰到哪些問題等等。眼睛只看得到環境很熱、打鐵要花力氣,等到自己真的站在火爐前面,而且一站就好幾個小時,才真的體會到有多辛苦。」
父親的一身本領,林羣迪目前都還在摸索的前端。要把一塊厚重的鐵,打成一片輕薄的鐮刀,或是一只巧型的鋤頭,靠的不是「打」的蠻力,更重要的是控溫。「不是高溫就好。溫度太高,鐵會整塊熔掉不能用。要燒到剛好可以塑型的溫度,打起來刀子才會漂亮;溫度不對,整塊鐵打起來就會糊糊的,怎麼打都不俐落,也不美觀。」而且刀具都有一定的規格,若是沒打好,無論是刀口太厚,或是刀背太薄,就只是一把不像樣的刀。整道打鐵的工序,就數塑型最難掌握,也是林羣迪最想學會、精研的關卡。
手工打製的刀具,真的比機械製造的好用嗎?「機械製造的刀具,有些只是把整片鐵原料壓出刀模後,再將刀口磨利;手工打製的刀具會經過火的淬鍊,『打』的工序會把金屬裡面的雜質打出來,而且還把金屬密度打得更紮實,刀具韌性變高,刀也就愈利。」我們笑說那工業生產的刀具就是個有體無魂吧,林羣迪點點頭,「年紀大的農夫一定都比較喜歡用純手工打的鋤頭,他們用了一輩子,更知道機械跟手工的差別。」
所以七年還不能出師嗎?「七年還不能出師啦!」他大笑,很認份地熟悉小學徒該扛起的一切。磨了三年才過關,塑型還不知道得多久。「但沒關係啊,我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把這門手藝學起來,學起來就是我自己的技術了。」
-------------------------------------------------------
●找師傅
0989-450-303 林羣迪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