崙頂─長板凳故鄉
張家兄弟
裁割木料、拋磨,手起刀落,木塊分寸不差變成剛好大小,
再導角、鑿榫頭、拋光、上漆,又拋磨。
硬心櫸木椅硬實,四根椅腳支柱外八傾斜,
榫頭角度必須抓得準、準、準。
木工人如其名,木訥憨慢卻實在,「苦幹實幹,想太多沒路用,做就對了!」
一張沉重的實木椅好幾斤重,可以穩穩地從年輕坐到老,
就像家裏那張櫸木長椅凳。
「苦幹實幹」在屏東崙頂「長板凳故鄉」的張家相傳三代,和大院庭埕的櫸木矮凳一樣,從阿公輩用到現在,坐了30、40年卻還是穩穩的。木屑飛揚的工作檯面上,還留有老式手刨工具,「三不五時加減用!」剛切割的木料稍微磨圓、導角,角度就不那樣銳利了。
和木頭磨合了將近半世紀,張家人的雙手粗糙到不行,「無法度,做這行難免攏欸受傷啦!沒受傷不會出師!」老師傅張福命赤腳在木工廠走來走去,腳掌踩著木屑,不怕扎釘子?他豪邁一笑,踩到鐵釘,鐵釘還得彎掉!不愧是老木工的魄力。
張家兄弟 那些沿街叫賣椅凳的日子
張福命摸著木頭長大,他生在長板凳的故鄉,以前古早時候,全庄頭幾乎都是木工家具廠,張家也不例外。
他和哥哥張福橋倆倆騎腳踏車,載爸爸做好的木家具上集市擺攤叫賣。腳踏車的龍頭扶手掛滿砧板,後座載了十幾張的長板凳,椅腳交錯層層疊疊,圓凳子卡在中間固定,重量平衡才不會「翹孤輪」。
就這樣,兄弟倆跑遍市場、家具行叫賣木工家具,回到家繼續磨板凳。反反覆覆地扛木料、拋磨、校正榫頭,讓一張張桌椅、板凳安穩地站好,也讓第三代繼續踏踏實實地慢慢磨。
慢慢磨 椅凳才坐得穩
慢慢地磨啊、磨啊,還是那一番老道理,椅凳要上、下、前、後、左、右平衡,才坐得穩當。張福命和老伴一推、一接,替粗糙的柳安木料拋磨,而張家一代、二代和三代也在一推、一接之間傳承手路,想讓原木椅凳坐得穩。
黃松木的細淺木紋在一次又一次拋磨裏漸漸細緻,硬實櫸木磨得好,可以承載更多重量。板凳就在傳統廟宇、庭埕、古早味麵攤,甚至家裏飯廳、客廳,讓人們安心舒服地坐著,古樸且實在。
慢工出細活的堅持,日復一日裁割木料、拋磨,手起刀落,木塊分寸不差變成剛好大小,再導角、鑿榫頭、拋光、上漆,又拋磨。「和阮某扣欸、扣欸,加減做啦!」張福命說。
整個崙頂庄頭已經沒幾家木工坊了,大概就剩張家倆兄弟在做木椅凳,還是一句老話,抓準榫頭,椅子就穩了!如果椅腳搖晃鬆弛,憑經驗打入木釘、塞一小塊木樁,只要沒有白蟻侵蝕,稍微修理一下,原木椅凳還是可以坐很久!
出處:屏東本事2023冬季號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