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屏風小編

向死而生的廢墟美學--屏東遺構公園



在大自然之中,

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廢墟之上。

最後,一切都歸於廢墟。

但願你能加以建築。

──羅曼羅蘭

 

今日所有一切,未來終是廢墟。疫情、天災與人禍頻仍的現代,世界是如此脆弱又岌岌可危,末日或許不是這般遙遠,究竟該如何凝視代表著昨日種種的廢墟建築,「向死而生」正是一種思考的視角。


廢墟殘破的形體

激發人們無限解讀的可能性


廢墟是現代化的剩餘、排除與廢棄物,舉首可見的現代建築,在經濟、效率等利益評估下油然而生,在都市規劃的排他效應下,大量淘汰無效能的建築廢墟,頹敗的廢墟到底代表什麼?無用的建築魅惑力量何在?


然而,近年公民營組織開始透過不同的活化機制,將廢墟收編,透過文創、設計、藝術、文化、影音的轉譯,將廢墟殘破的形體,注入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原本瀕死的建築,再度活化成可重複利用的建築,讓廢墟再次回到有用的經濟循環機制。



屏東近年陸續修整、維護、建置的自然環境與建築,包括屏東遺構公園、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佳冬蕭家古厝、屏菸1936文化基地等,在建築空間的復原之外,進一步強化人文景觀,讓城市有了不同的表情,藉由藝術發酵與光影的揉捻,讓新與舊產生對話,碰撞出新的火花,為城市面貌帶來更多想像。


其中,位在屏東市中心的勝利星村與遺構公園最具代表性,從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至今歷時16年,最後一塊拼圖是遺構公園空翔區的修復,終在2023年夏季完成,勝利星村保留了120戶歷史建築,部份無法修復的歷史建物,打造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遺構公園。


失憶的歷史

轉化為廢墟的美學


回溯整個過程,屏東縣政府在2007年將崇仁新村成功區、勝利新村共69棟列為歷史建築,然因地方經費困窘,直到2017年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等計畫補助才加快修復腳步,成為全台最大的「日式軍官聚落」。


起死回生的關鍵期是從2017年至2020年,分4期的修復工程困難重重,「不但是房子的復舊如舊,還有與人的溝通都是考驗」,屏東縣文化處長吳明榮表示,平均1棟房舍修復經費約800萬到1,000萬元,全台專業師傅與工班幾乎都來到屏東,歷經漫長施工期,終於在今年展現出最美的面貌。


2018年屏東縣政府將勝利新村、崇仁新村成功區命名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棋盤式的街廓形成特色創意聚落及街區,現已有88個品牌進駐,包括餐飲、織品、在地選物店、表演藝術、書坊、風格花藝、歐洲二手軍品等,在近百年歷史的老屋,訴說著新的故事。


最後的拼圖

緊鎖土地的記憶


今年完成的空翔區是由多位藝術家就地取材,解構老建築樣貌結合現代藝術裝置,不僅保留歷史紋理,透過光影變幻與設計美學,化身為令人驚豔的藝術地景,加上光環境的創作,呈現斑駁的時光美感,讓遺構的日夜都有不同面容。



一如創作人方文山在空翔區的作品設計概念《關於土地的建築記憶》,遺構公園不管採用何種手法,這項計畫的核心都是在保留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


「居民建築是城市的表情與情緒,歷史遺址則是城市的過程與記憶,遺址讓城市與這塊土地,有著一段鮮明的過去,正因為這段過去,也才能彰顯與延續,這城市未來存在的意義。」這是方文山的建築記憶。


方文山說,「我覺得這些建築是有表情、有城市記憶的,它參與屏東這塊土地的時光歲月,所以我們當初執行這個方案的時候,盡量用原來的建築語言」。他大量使用老式鐵窗花、水泥花磚、彩色玻璃窗等復古建材及早期施工法,保留了它過去的生活切面,讓每一個留下來的痕跡都成了它的表情,也成為這塊土地的見證,就像一條時光隧道,讓參訪者可以回顧和體驗過去的生活風貌。



此外,光陰製造所及李昕的作品《奔月》使用環形鐵件來詮釋月亮的光量,超長水道象徵著星球之間的連結,貓咪就像是派往月球的使者,讓充滿著能量的悠光盡情灑落在這片遺構大地。屏東三位年輕藝術家鄭雋《視界、交織》、王昱奇《窗看窗》、拉夫拉斯‧馬帝靈《燕囍》,透過各自擅長的創作手法,呈現新舊交融的空間美學,以及建築背後的故事。


出處:2023屏東本事秋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