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原木家具製作:張智傑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屏風小編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


位於屏東縣萬丹鄉之西側的崙頂社區,是高屏溪與東港溪交會所形成之沖積平原,土壤肥沃,並且蘊含充沛的地下水源,得天獨厚的溪埔地環境,促使社區居民多以務農為生,但由於可耕地不多,所以從日治時代開始,不少人為了生計而純手工地開發設計了一系列日用木製產品,例如:以前的房屋後面都會養豬,需要可以盛餿水的器皿,於是木工就製作豬槽販賣給養豬的人。此外,從日常生活需求裡衍生出來的還有砧板、洗衣板、板凳、圓凳…...等等。產品原料大多以台灣的龍眼樹、芒果樹、烏心石為主。


「有段時期,在崙頂做木製品的人非常多。民國30年代,崙頂人都是用扁擔挑著產品,走到附近村莊或市集兜售;到了民國40年代,則是採用鐵馬擴展銷售範圍:北至府城、南至墾丁、西至大林浦、東至內門;民國60年代,開始有工廠接受訂單,並且使用機械量產,再交由機車跟貨車運送到全台販售。」


而到張智傑身處的這個年代,銷售管道已經從實體店面再轉到電商平台,不僅如此,因應政府禁伐,木材也幾乎從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價格越來越高,但木工收入卻越來越不穩定,使得投入此業的年輕人大幅減少。


「我是因為爺爺那一輩就開始做板凳,小孩放學回家一定要幫忙啊,做著做著就開始有興趣了。」


高中畢業就接手家族事業的張智傑,就這樣做著做著來到了三十幾歲,當中經歷過師傅們傳授各種木作技術,再加上自己日積月累的摸索,不斷思考怎麼樣的製作流程最為快速、順暢,才逐漸能眼到、手到、心到,一氣呵成地完成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製作的板凳十分耐用、紮實,不像塑膠椅既薄又容易脆化,光是凳面木材就厚達3.5公分,並且採用四角榫接,比起外面一般大量販售用白膠使之接合圓榫,更能夠支撐起結構,不容易晃動跟毀損。




讓張智傑得以繼續將興趣作為志業的,還有數位時代的訊息傳播方式,「google一下就可以搜尋到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透過臉書、Line找到師傅。我的客戶來自全台各地,需求也不再只是小物件,會有各式各樣的客製訂單,現在如果是機器運作的能力範圍之內,我也會製作較大型的桌椅家具。」


但即使有了現代機械協作,木工仍是一門無法完全由機器取代人工的專業,得把機械當作夥伴共處,只是這個夥伴有著大嗓門,每種機械發出的聲音分貝都不小,「像我啊、我爸、大伯,我們講話都跟打雷一樣大聲,因為都覺得要這樣對方才聽得見。」木工的職業傷害傳說還有一樣,「在鋸台旁滿地找手指」,張智傑就曾一個不小心,被削掉一部分的手掌肉,整整住院一個禮拜。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真的,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在不怕漫天木屑沾滿身的同時,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安全第一,真的不是標語而已啊。」



-------------------------------------------------------

●找師傅:

(08)706-1470 張智傑

崙頂傳統原木家具行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