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屏風小編

南方綠翡翠 南仁山森林


南仁湖(杜虹提供)

文:杜虹


山徑上下田菊開花了,蝴蝶夾道漫舞,彷彿迎賓的隊伍。正在進行蝴蝶調查的當地居民,自信的告知:這條步道上他們記錄了百餘種不同科別的彩蝶。因為蝴蝶太多又可親近,每一隻蝶都令人想舉起鏡頭拍攝,致使腳步緩慢膠著。


步道旁的巴沙加魯溪,仍然輕唱著我熟悉的節奏,而溪谷生長的熱帶樹種,形態較以往更加高壯了。這座我完成碩士論文的南仁山森林,座落於屏東縣恆春半島,是臺灣島上保存最完整的低海拔森林。因為受東北季風影響,又逢植物區系上熱帶與亞熱帶交會之境,雖地處北廻歸線以南,三百多公尺的海拔高度,林相已然可見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樹種的變換,且溪谷與山頂的植群種類完全迥異,就如楚河漢界般,彼此難以跨越。學者分析,這裡的現象,緣自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冬日季風給山頂帶來的低溫。


南仁山是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需經申請方可進入,入口處是管制站。進入保護區後便沿隱身樹林後方的溪水前行,步道兩旁因各類蜜源花朵繁盛,且輪番綻放,四季蝶影不斷。


今日陽光明麗,秋風清爽,但氣象紀錄卻顯示,這裡一年之中,有二百多個有陽光的日子,也有二百多個有雨的日子,意即同一天可以是晴雨交參。研究人員常常是頂著太陽入山,卻在林中迎接雨絲的洗禮。也因為雨水及空氣中蒸騰的水氣,溪谷一帶野生蘭花不少,花開總教人驚豔。


步道0.5公里附近,是當年研究夥伴下切溪谷進行調查的地方,一起在溪谷進行研究的,包括臺大、東海大學、成大及屏科大等學校的同學,項目包含土壤、植物生理、林相組成、植物物候、森林凋落物、兩棲爬蟲、鳥類及哺乳類等。白天與黑夜,研究人員各自在林中穿梭,但大家都知道,遇溪水邊有繫紅繩索處得特別留意,那是研究蛇類的夥伴標記的青竹絲固定覓食點。


溪谷地區的樹木,以白榕、茄冬等熱帶植物為代表。當時我的指導教授在林中搭設一座12公尺高鐵塔,讓學生可以攀爬至接近白榕樹冠處,量測樹頂葉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我因為懼高,心中默默感謝東北季風壓抑了植物生長的高度。


無數次出入南仁山森林,除了獨自聆聽風在林外吹歌、靜體光陰在樹頂流轉,更多的時候,我會在某個林徑轉彎處遇見來自各個學校、不同系所的老師和同學,彷彿,他們也是這座森林的一分子。雖然大家在林中大多汗流浹背或一身泥汙的相逢,但相信在彼此心中,對這座森林都有著特殊的情感,即使被雨季的悶熱逼至瀕臨瘋狂,又被惱人的螞蝗吸去不少血,與森林的獨特感情也不減滅。那些曾一同在森林中穿梭的同學們,如今大多是大學裡的老師了。


這座熱帶森林高溫多雨、秋冬盛行強勁東北季風、夏秋之間有颱風,再加上地型多變,造就許多迎風背風及乾濕不同的複雜微棲地,使得一個轉彎,眼前生態便可能有不同的變化,也讓各類生物可以共同在此生存,呈現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下田菊與南仁山常見的姬小紋青斑蝶(杜虹提供)

與蝴蝶相伴2.5公里之後,山徑兩旁的植相漸變化,陽光篩落的強度已不適合陽性蜜源花草,蝴蝶的身影漸寥落。社區的蝴蝶調查人員在此回頭。這些蝴蝶調查員也是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的社區解說員,他們與公部門合作,每周進行一次蝴蝶調查,歷經近十年的訓練,已經頗有專家的姿態。告別後,我回望他們步履輕快的背影,感覺他們也是這座森林的風景。


林下盛開一叢美麗的蘭花,蹲近拍攝時,土壤散發出濃濃的凋落物氣息。高溫多雨的南仁山凋落量頗大,但緣於分解作用旺盛,土壤中有機質存量不多,養分含量低,普遍顯得貧瘠(熱帶雨林的特性)。而在凋落物分解的過程中,細菌、真菌、無脊椎動物等毫不起眼的微小生物扮演著重要角色,生態系依靠牠們來擔任分解者,將貯存於生物體內的有機養分轉換為無機形態,以供植物再吸收利用。在森林落葉層中,充滿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忙碌生命,牠們讓森林中的物質與能量順利運轉。雖然看不見,從腐質氣味中我知道牠們的存在。


簡單午餐後繼續向前,前方忽現一亮藍,一隻藍腹鷴信步橫越步道,這片羽吉光,令人雀躍不已。步道上還有許多林鳥,在樹叢間自在跳躍與鳴唱,而枝葉為牠們提供了完美的屏障,我無法仔細分辨鳥種,但可以感知生命無比鮮明的律動。當然,這森林少不了獼猴,以前在老師的鐵塔上,我最怕的生物就是獼猴,因為總覺森林上層是牠們的領地,在塔上無法自由移動的我相較顯得弱勢,所幸牠們從未來騷擾。而在步道上,牠們至今仍懂得與人保持距離,彼此相安無事。


3.4公里,來到南仁山濕地的古湖。南仁山的水域濕地約30公頃,呈現森林與水域相繞的景象,古湖是其中一個水域,也是當年我常來的研究樣區,許多學者在此從事研究,尤其是與水相關的生物,如螢火蟲及青蛙,這二類生物夜間活動,所以研究人員夜裡也來做調查。


一陣風過,一隻老鷹滑翔過樹林上空,古湖畔幾片烏心石黃葉飄落,落葉驚起正在湖邊啃食青草的臺灣稻蝗。這種蝗蟲是蛙類和鳥類的食物。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可謂「物物相關」,當陽光灑落被綠葉捕捉的那一刻,能量便開始在生態系中傳遞,倘若能明白這樣的生態過程,就不難知曉一片綠葉與鷹的翅膀之間,其實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聯。


在古湖附近的步道上,最吸引我的植物是銹葉野牡丹,這植物是臺灣特有的物種,生長於恆春半島、大武、綠島和蘭嶼,葉片下方呈銹褐色,層層交疊,透著光十分美麗,我每來必細賞拍攝一番。


步道4公里處便是主水域了,一般稱為南仁湖。這裡湖沼、草原、丘稜與森林巧妙搭配,白雲和大冠鷲更為景色添綴動態風光。因為風的修剪,丘陵的樹林呈現圓柔的線條。湖區山嶺海拔不超過400公尺,樹林低矮、植株密度高,種類多屬亞熱帶或溫帶的常綠闊葉樹,如嶺南青剛櫟及鐵冬青等,林相與海拔250公尺的溪谷區迥異。南仁山植物社會在很短的海拔高距離之內,出現植群由熱帶轉為亞熱帶或溫帶的現象,學界稱為「植被壓縮」,是這座森林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數年前,我與一位德國研究生從入口處一路走上湖區丘陵,他四處遊走之後,告訴我這是他在臺灣見過最美麗的地方!因為他攀登過玉山和雪山,我於是問他為何會覺得南仁山最美?他回答:因為一路走來的林相變化,也因為這裡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他並強調,雖然南仁湖的湖水不是透明的藍,但泥黃色沼澤更意味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這位外國學生,看出了南仁山森林的獨特。


回程遇見社區的植物調查人員,這座培育出多樣生物及諸多學者的森林,現在多了在地夥伴的守護。來回全程4公里的南仁山步道,我卻總要花6小時以上的時間,因為生命與生態風光太留人腳步。


◆杜虹,本名謝桂禎,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博士。作品曾獲第六屆中央日報文學獎、第七屆及第八屆梁實秋文學獎,並以《比南方更南》一書獲第五屆新聞局小太陽獎最佳文字創作獎。著有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相遇在風的海角》、《蝴蝶森林》。


(本文同步刊登於文訊雜誌2023年9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