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琉球來去 來去琉球
文:黃慶祥 民國五、六○年代,如果你要從臺灣本島去小琉球,第一、你可以從高雄的新濱碼頭搭兩個小時的交通船;其次,也可以從林園的中芸漁港搭船,該公司每天早上從高雄的鼓山區發出一班交通車以便銜接船班;第三,從東港搭船。從東港及中芸搭船(東港皆為木殼船,中芸已有鐵殼船)到琉球大約...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13日


美好的錯誤--呂金守紀錄片拍攝二三事
文:邱才彥 2014年承接客家電視臺委託拍攝紀錄片,紀錄對象呂金守,一個陌生的名字。搜尋電腦才恍然竟是小時候引進我另一片天的人。 一九五○年代,《李文古笑科劇》貼近南臺灣客家鄉村風味,透過電臺傳播而風靡客家庄。 記得我家隔壁編竹門簾的阿樹伯,平日工作時板著面孔,不發一語,滿...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13日


膠囊時光小記《屏東作家身影》系列
文:吳文睿 每逢假日,站在屏東市勝利星村永勝巷的獨立書店「永勝5號」店門前,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和修葺齊整的日式建築,我總會有點恍惚,彷彿眼前出現了多重疊影。 第一重疊影,是2016年莫蘭蒂颱風掃過南臺灣之後,我站在同樣的位置望著樹倒屋殘、面目全非的永勝巷發楞,另一重疊影隨即...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13日


浸水營古道西段,以及水底寮
文:劉克襄 我喜歡從水底寮出發,一如早年的旅人。如清朝時的兵勇,如日治時期的民族學者。 黃昏時,下榻水底寮五龍寺,趁天黑前趕去三叢榕土地廟邊,探看嶺路頭石碑。在榕樹下賣高麗菜的中年男子告知,早年浸水營古道是從旁邊的溪圳往東,小時自己常在溪邊玩耍。如今古道變成水泥排水溝,場景...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13日


我的「屏東記憶」
文:封德屏 不是熟識的朋友知道我在屏東出生時,不免有些驚訝。多數人知道我來自臺中,並已落腳臺北就業成家多年,似乎難以聯想我與遙遠的屏東有關聯。 為了證實我與屏東的淵源,我努力分享我的「屏東經驗」,當然也是我難忘的童年往事。感謝愛拍照的媽媽,為我們留下一些照片,當我打開記憶寶...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13日


屏東的客家故事
文:曾貴海 六堆的客家人大約在1688年開始進入屏東平原,當時屏東平原的枋寮到恆春地區,混居了比較多的原住民族,包括排灣族、平埔族、魯凱族及少數的阿美族和卑南族,加上為數不多福佬和客家人。枋寮以北到高屏溪南岸,原來是平埔族領地,清治時劃分為鳳山八社,包括上淡水社、下淡水(麻...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5日


國境之南,島嶼恆春屏東,我的詩人學校
文:李敏勇 在高雄旗山出生的我,從小學到初中都在屏東成長,高中才回到已遷至鳳山郊外的家,但後來從高雄到臺中而臺北。南北遊移的人生像一條風箏的線,一端是我的形影,另一端是屏東的形貌。 這常讓我想起自己在北南綿長的一條線。小時候從旗山經九曲堂搭火車,跨高屏溪到屏東,或搭客運經旗...

屏風小編
2023年12月4日


給檳榔子開染房──iStudio COLOR
檳榔產業曾在台灣滋養好幾代人,早年傳唱一時的雙川調:「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哼的就是那風光。 但高高樹梢後來被扣上枷鎖,山林水土保持、口腔癌……一道道枷項讓風光黯然。王一帆與黃琬婕夫婦兩年前移居內埔,發現它的新生命;他們以檳榔子染布,從粉藕色、奶茶色到咖啡色...

屏風小編
2023年11月8日


當卡門變艷紅──籬笆外的卡門
比才一定沒料到,他1873年創作的歌劇《卡門》,生前不受歡迎,一個半世紀來,卻成為熱門改編戲碼;先不算全劇改編的電影有多少,光劇中詠嘆調改編的華語歌曲「卡門」,從1960年葛蘭開唱至今,就數不清有多少人唱過。 今年夏天,《卡門》在屏東「南國表藝節」被改編成歌舞劇《籬笆外的卡...

屏風小編
2023年11月6日


向死而生的廢墟美學--屏東遺構公園
在大自然之中, 任何幸福都是建立在廢墟之上。 最後,一切都歸於廢墟。 但願你能加以建築。 ──羅曼羅蘭 今日所有一切,未來終是廢墟。疫情、天災與人禍頻仍的現代,世界是如此脆弱又岌岌可危,末日或許不是這般遙遠,究竟該如何凝視代表著昨日種種的廢墟建築,「向死而生」正是一種思考的...

屏風小編
2023年11月6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