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以空白搜尋找到 942 個結果

  • 原木家具製作:張智傑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 位於屏東縣萬丹鄉之西側的崙頂社區,是高屏溪與東港溪交會所形成之沖積平原,土壤肥沃,並且蘊含充沛的地下水源,得天獨厚的溪埔地環境,促使社區居民多以務農為生,但由於可耕地不多,所以從日治時代開始,不少人為了生計而純手工地開發設計了一系列日用木製產品,例如:以前的房屋後面都會養豬,需要可以盛餿水的器皿,於是木工就製作豬槽販賣給養豬的人。此外,從日常生活需求裡衍生出來的還有砧板、洗衣板、板凳、圓凳…...等等。產品原料大多以台灣的龍眼樹、芒果樹、烏心石為主。 「有段時期,在崙頂做木製品的人非常多。民國30年代,崙頂人都是用扁擔挑著產品,走到附近村莊或市集兜售;到了民國40年代,則是採用鐵馬擴展銷售範圍:北至府城、南至墾丁、西至大林浦、東至內門;民國60年代,開始有工廠接受訂單,並且使用機械量產,再交由機車跟貨車運送到全台販售。」 而到張智傑身處的這個年代,銷售管道已經從實體店面再轉到電商平台,不僅如此,因應政府禁伐,木材也幾乎從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價格越來越高,但木工收入卻越來越不穩定,使得投入此業的年輕人大幅減少。 「我是因為爺爺那一輩就開始做板凳,小孩放學回家一定要幫忙啊,做著做著就開始有興趣了。」 高中畢業就接手家族事業的張智傑,就這樣做著做著來到了三十幾歲,當中經歷過師傅們傳授各種木作技術,再加上自己日積月累的摸索,不斷思考怎麼樣的製作流程最為快速、順暢,才逐漸能眼到、手到、心到,一氣呵成地完成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他製作的板凳十分耐用、紮實,不像塑膠椅既薄又容易脆化,光是凳面木材就厚達3.5公分,並且採用四角榫接,比起外面一般大量販售用白膠使之接合圓榫,更能夠支撐起結構,不容易晃動跟毀損。 讓張智傑得以繼續將興趣作為志業的,還有數位時代的訊息傳播方式,「google一下就可以搜尋到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透過臉書、Line找到師傅。我的客戶來自全台各地,需求也不再只是小物件,會有各式各樣的客製訂單,現在如果是機器運作的能力範圍之內,我也會製作較大型的桌椅家具。」 但即使有了現代機械協作,木工仍是一門無法完全由機器取代人工的專業,得把機械當作夥伴共處,只是這個夥伴有著大嗓門,每種機械發出的聲音分貝都不小,「像我啊、我爸、大伯,我們講話都跟打雷一樣大聲,因為都覺得要這樣對方才聽得見。」木工的職業傷害傳說還有一樣,「在鋸台旁滿地找手指」,張智傑就曾一個不小心,被削掉一部分的手掌肉,整整住院一個禮拜。 「受傷的時候才想起師傅常說小心不蝕本。真的,要入這一行,有心、肯做當然是第一步,但在不怕漫天木屑沾滿身的同時,懂得怕危險才是站穩第一步的準備。安全第一,真的不是標語而已啊。」 ------------------------------------------------------- ●找師傅: (08)706-1470 張智傑 崙頂傳統原木家具行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木器製作與再生:郭俊男

    「木頭跟人一樣是有溫度的。每次賣出作品其實都有點不捨,甚至會想知道他過得好不好。」 走進高樹鄉由南華國小廢校改建而成的智慧農業學校,立刻被一間檜木香氣的空間吸引,一位大男孩正手持木製刮板,替婦人刮著頸後的痧,他是這個空間的進駐業者─郭俊男,這個由他打造的品牌工作室─「古意生活」,有非常特殊的創立緣由。 由於父親從事木製生活用品製作,郭俊男從小就在木工廠長大,童年印象裡常有全家動員協助趕單的畫面,耳濡目染下也產生了興趣,但不知為何父親總有意無意地說:「你還是好好讀書就好了」。天生古意(台語:kóo-ì,多意指為老實憨厚) 的他不多想,木工也未曾從興趣轉為職業選項,爾後進入警專,當上消防員,人生穩定地前進著。 然而,2018年桃園深夜裡的一場大火,奪走五名消防員生命,其中一位殉職隊員,正是與郭俊男同期受訓的同學,自此變調,他隱約感覺內心有了無法言喻的轉變,「如果殉職的人是我,我的家人此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他開始明白,這個高收入但也高風險的職業,非他所求,要謀生存,也要家人平平安安地一起活著才對,加上太太從事軍職,兩人都有共識必須有一方陪伴孩子成長,幾經思量,郭俊男選擇辭去消防員工作,並決定返鄉繼承家業。 未料,父母並不認同,覺得就這樣回家沒有意義。直到開始在工廠上班,不苟言笑的父親仍常數落著他應該繼續考公職,這讓他十分挫折。但也萬幸,太太堅定支持,他更尋求屏東大學心理諮商師的建議,為的就是不放棄與父母良性溝通。但要讓彼此的理解有更多交集談何容易?步步進逼的嚴父如嚴師,還是讓期待溫和對話的孩子,開始有了難以自我撫平的情緒。 某次,釘製木箱時出了釘,這在木製過程中是小事,郭俊男也立刻修補,但父親見狀隨即脫口:「都做多久了還會出釘?」,做兒子的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他反問自己,為什麼覺得受傷?旁觀的母親事後安慰著說,其實父親在背後是肯定他的,疑惑的內心才有點釋懷,若是嚴師如此挑剔,或許也是希望能出高徒,更何況重疊著父子關係,錯綜複雜的擔心,加深了真心話被轉譯的難度。但至少,從此他知道自己並不是全然被父親否定。 卸去受傷的外層,他也開始打從心裡看見這位嚴師的真功夫,暗自激勵自己不能辜負「師/父」傳授的好手藝,而心中對於「生活」兩字的長期思索,則為他在傳統木器製作上,開展出另一條設計思路。「遇到好師傅跟好好生活,一樣重要,這兩者都需要很多練習,才能真正累積經驗。」當中最重要的習作,是耐心、細心觀察,「就像一雙木筷子,如何設計才能被安心使用又不發霉,這都需要從日常經驗獲得靈感。」 如今,自創品牌的「古意生活」,多了讓廢棄木料重生的新使命,郭俊男笑說,自己很像媽媽,都喜歡照顧四周,連木材都想好好呵護,「木頭跟人一樣是有溫度的。每次賣出作品其實都有點不捨,甚至會想知道他(作品)過得好不好。」話語中似乎有所映照,作為徒弟練習觀察師傅,回到孩子身分,如此難捨地持續體察父意,或許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更關照父親的內心,這才是回家真正的意義,而他的心早就知道。 ------------------------------------------------------- ●找師傅 0934-041-452 郭俊男 FB:古意生活 Kuo-i Life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 屏東石斑魚進軍日本藏壽司 台日同步上市

    即日起至8月30日,在日本可以品嚐到屏東石斑魚壽司! 在屏東養殖業者努力下,石斑魚進軍日本藏壽司,「鹽麴青斑壽司」在日本藏壽司全門市上市,日本消費者不必飛來台灣,就可以品嚐來自台灣的高檔美味石斑魚;台灣藏壽司也同步推出「柚香鹽麴醃漬石斑魚壽司」,採用台灣本土養殖的肥美龍虎石斑,融入爽口鹽麴醬,搭配清新柚子香氣,清爽不膩。 屏東地處台灣最南端,擁有水土、水量和氣候的特優條件,讓屏東的養殖漁業發展蓬勃興盛,成為諸多高經濟價值魚類的主要生產區。縣內養殖面積約610公頃,約占全台4成左右,年產量約6,776餘噸,養殖主力多為龍膽石斑及龍虎斑,更是國內最大石斑養殖區域。屏東的石斑魚在得天獨厚的環境成長,漁民以科技化的養殖管理細心培育,並以高水準加工技術處理,產出生食級石斑魚片。 「優質石斑魚游進日本真的非常不簡單」,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屏東漁民很努力,經過來回打樣、調整加工製成程序、來台訪廠等,生食級石斑魚終於能在日本連鎖壽司店上市販售,特別別跟日本朋友說:「屏東県產のハタはとても美味しいです(譯:屏東縣產的石斑魚很美味)」。 鮮甜的石斑魚肉經過鹽麴熟成後,美味更升一級,口感更加Q彈且鮮味加倍,現在在日本到台灣藏壽司都限量上市,要吃要快,歡迎大家多多捧場,力挺台灣產業! 出處: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

  • 屏東YouBike進駐台鐵3車站

    屏東公共自行車YouBike除在一心三核鄉鎮市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外,8月4日起試辦台鐵麟洛、西勢及竹田站等3站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方便民眾搭乘台鐵下車後可就近租借使用。 屏東縣政府交通旅遊處表示,目前縣內YouBike站點數已達88站,本次增開台鐵麟洛、西勢及竹田車站3站點,除做為短程接駁使用外,搭配本府規劃「彩虹自行車道系統」,透過YouBike騎乘靛線-單車鐵道,可從屏東車站到潮州車站,沿途行經屏東市區、麟洛鄉、竹田鄉、潮州鎮等鄉鎮,兩鐵旅行不用自備自行車,搭乘台鐵下車後可使用YouBike來趟單車小旅行。 交旅處補充說明,台鐵麟洛車站、西勢車站及竹田車站3站點為試辦性質,現況麟洛鄉及竹田鄉鄉內並未設置YouBike租賃站,鄉內先以車站原站借還方式營運,如有跨鄉鎮騎乘需求,建議騎乘前先透過YouBike2.0 APP查詢租賃站點, 如有借還車問題可至YouBike官網查詢,或撥打24小時客服專線:08-8849-888,將有專人服務。 出處:交通旅遊處

  • 石板屋傳統又先進的綠建築

    屏東縣三地門鄉巴格達外家族頭目家屋,以僱工購料方式, 2019年起分3年進行室內和室外修繕,包括梁柱結構體補強、屋頂石板漏水整修、花台植栽和門片木雕修補繪製,以及室外石板椅修復、象徵部落精神的石柱改建等,賦予傳統石板屋新生命,2022年以「會呼吸的排灣族石板屋」為名,拿下巴黎設計獎的建築設計項目銀獎。 這棟家屋已有80年的歷史,傳至第13代,在社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家族成員林傳馨與屏縣府培植的社區規劃師林惠珍爭取屏東縣政府社規師駐地輔導計畫,先前就以頭目家屋的文化傳承意義及綠建築設計,參加2020年建築園冶獎,亦獲得「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大獎。 這項傳統建築技術連年在國內外建築賽事獲獎,自有其獨特性。 原住民向來習慣就地取材,南臺灣的排灣或魯凱族人,取用高屏山麓的板岩、頁岩搭建石板屋,特殊的傳統疊砌工法早已讓石板屋建造技術列入《文資法》的「保存技術」項目。 充滿部落族人智慧的石板屋,選用的石板材夏天隔熱、冬天保溫,石片與石片間的堆疊,靠著平衡、重量、密度等原理,未使用膠著物卻能又牢又穩,且石板之間有縫隙,人住其中,生火煮食或取暖,煙能順著縫隙往外飄,同時藉著煙燻來達到木頭的防腐、防蟲等效益,可說是既傳統又先進的綠建築。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老七佳掙扎於現代的傳統

    身經百戰的四輪傳動廂型車身,貼著河床的砂石顛簸起伏,身體不由自主的跳起「波浪舞」,緊接著,就像是搭上山徑裡的「咖啡杯」,景物旋轉,時快時慢。如今,早已是可以上山下海的年代,通往老七佳(tjuvecekadan ) 依舊是充滿挑戰的路徑,對外族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種荒野式的探索,但,對想家的族人而言,石板屋群正在山的那一頭等著族人回家。 大武山南翼的石可見山,是一處老鷹盤旋的壯闊森林,本就是老七佳的祖靈聖地,聚落溯源至少有400年歷史,先後歷經傳統自主、荷蘭、清朝、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時代,滄海桑田恰恰說明了老七佳的更迭。 不同政權的移轉,改變了石板家屋的原有容貌,族人更是一次次遷徙到新住居地,遠離獵場和耕地。 月光映照山城石板 嶙峋如百步蛇紋鱗 這是一處沒有電線桿、沒有電信訊號、沒有自來水管的部落,文明如磁石將族人吸走後,慢慢的,上山回家不再是日常,只剩零星族人偶而長居或農獵時的短暫居所,主要的走動者多是為了瞭解石板屋群前來。 老七佳石板屋群尚約有50棟,是全台保留最完整的石板屋聚落,站在政府文化資產的立場,基於「原住民石板房傳統型式、日治形式、國民政府時期形式(遷村前)建築工法、技術皆有效保存。注重生態平衡,尊重自然法則建築技法目前仍繼續採用。」所以中央政府早早將其列入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屏東縣政府後又將老七佳落登錄為重要聚落,因此,來訪者多有特定目的,或是文化研究,或是觀光休閒,卻少了最重要的生活與生根。 事實上,石板屋對排灣族人不只是生時的住所與死後回歸之處,更是部落社群形成的基本單元,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建築石板屋是部落的大事,包括基地選擇、石材取得、格局設計、文化祭儀,在在包含了排灣部落的生活、文化與社會型態縮影。 不過,百餘年來,老七佳始終是掙扎於現代的傳統,一次次受到外來文明的衝擊而改變,日治時期,家屋門的高度從原本約90公分抽高到120公分,屋梁亦引入日式房屋慣見的三角桁架結,最初的半穴居空間不再,亦不得在屋內養豬。國民政府時期,族人數度往山下遷徙,山上的家屋亦開始採用現代的鐵皮、水泥等建材來修復,勉強保留了石板屋的外貌,內在質地卻一點一滴流失。 所幸,老七佳石板屋群尚有一戶家屋保有原始型態,包括90公分高的屋門、家屋內地板向下嵌入約20公分的半穴居形式、以及原始的屋梁結構,留下了最真實的歷史切面。 20多年前,部落家屋一度進行大規模修復,但木材、石板等開採已是國有化,部落修建房屋材料短缺,成本大增,族人只好使用便宜又方便的水泥、鐵皮,讓石板屋群產生了大規模質變。 2010年,在部落大頭目趙秀英等人號召下,族人成立了「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試圖結合群體的力量,用更積極的方式,導入部落的思維,除了保留石板建築,更要重建聚落的生存樣態,包括技術傳承、文化祭儀、生活體驗、停留用餐、開放時段……凡此種種皆是部落討論與推動的重點。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 隔年,族人與官方合力推動「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緊急搶固修復計畫工程」,修復21棟家屋,讓振復石板屋成為一種長期的行動。 今年政府補助經費搶修完成的一棟遭火焚壞石板屋,這一回就是以部落的耆老為主力 ,由72歲的耆老Qafaulan擔綱,部落安排10 位年輕人見習,年事已長的Qafaulan最擔心的是石板屋的建築技術失傳,憂心忡忡的說著:「以後壞的壞,不會修了怎麼辦。」最後部落花了近半年時間,透由不同世代的合作,重現了燒毀的屋頂石板,亦修建了2座涼亭,隨著新板材的疊入,歷史的斷層亦開始有新力注入!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江美英說,過去搭石板屋是整個部落的事,共工共耕的互助與扶持,支撐了整個部落,更是社會的核心價值,這一回透過石板屋的搭建,可將瀕臨失傳的祖先智慧傳承下去。 近年不論政府給予補助的整修或族人自力的整修,都開始運用現代的建材,她坦言,在現實的壓力下,石板、時間、人力、經費與技術都有侷限,團隊亦局部使用水泥等現代建材,面對維持傳統或導入現代元素,這樣的矛盾與拉扯始終都在,並無對錯。 在繼往與開來之間搭起橋梁 深知老七佳石板屋群正處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力有未逮」等字眼不斷跳出,江美英急切地說,只能試圖尋找傳統與現代的最大公約數。 江美英提及曾有一位長者回應她,「現在房子沒有人住,沒有生活的煙燻乾燥,木料很容易腐朽,改用鐵皮蓋房子比較不容易壞」,這樣的答案點出了問題的根本。 會呼吸的房子靠的是時間、技術、智慧,才能換來冬暖夏涼,房屋蓋好了,更得要維護,過去排灣族人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生火,透過裊裊香煙傳遞回家的訊號,同時可以煙燻房子,亦可驅除蟲害,如今,少了人煙的石板屋,像是抽離靈魂的軀體,遺留在深山裡,傾頹成為一種無可奈何的命定,只好仰賴鐵皮或水泥的強化。 石板屋聚落與七佳部落族人共同經歷了不同的政權與年代,此次老七佳石板屋修復完工,雖然只是其中一棟,卻凸顯了時間的流速,加上遊客攀升,其維護與管理已是迫在眉睫的共同課題。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訂做一雙男子漢的木屐

    「喀─喀─喀」的木屐聲不僅迴盪在大河劇裡,這些年亦在恆春老街石板街上響起,老街上的特製木屐鞋款,已成為遠近馳名的特色鞋款。 老街上的錫安木屐王,鞋台有古早味的寬版平面,改良後自然貼合腳弧度,現場量腳試穿,還有數十種鞋帶花色,可自由挑選搭配,若想在木屐上指定什麼文字、圖像,藝術家老闆王明堂神來一筆就能完成的燒烙創作,賦予客製化木屐獨特的風格,深具特色加上舒適合腳,老顧客總是從各地遠道而來。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夏天,讓腳丫子出頭天

    夏天有件事會上癮,就是套上好穿又好看的夾腳拖,讓腳丫子出頭天,既是清涼的必須,更是濱海小鎮的日常。 住在恆春半島的好處,既可上山又能下海,自然成為一塊黏人的土地,除了適合生活,眼光獨到的人,若能瞄準時機,常能順勢站上事業的浪頭,恆春在地朋友口中的「拖鞋郭」就是這麼一號人物,小郭,崇尚自然的鮭魚決定返鄉,人,停泊在恆春,錨,該下在何處?他反覆斟酌尋找出路。 恆春怡然的生活令人稱羨,但,熱浪亦令人腳汗直冒,鞋底也容易濕滑。困難在哪,機會就在哪,這位七年級生靈機一動,跨出腳下那一步,邁向新世界……。 原在台中從事運動鞋開發的小郭,雖未趕上台灣製鞋業風起雲湧的年代,但,台灣深厚的技術底早已扎根中台灣,他憑著敏銳的嗅覺,在國產拖鞋與進口高價拖鞋中察覺裂縫,看準墾丁的度假風潮,決定開發市場藍海,就是具有個性又好穿的夾腳拖。 天然橡膠材料 拖鞋全新出路 他先在彰化找到了一家傳統鞋廠,硬著頭皮說服老闆開發以天然橡膠為主要材質的夾腳拖,老闆禁不住小郭的遊說,半信半疑的試作,沒想到,這個嘗試讓原本的夕陽再度升空,成功開發了好看又好穿的夾腳拖,自創Step Up品牌,讓魚與熊掌終可兼得。 就算是現在,各類店商依然可見一雙百元拖鞋,為何有人願意花3倍的價格購買?這可不是「盤子」事件,而是這款鞋的獨一無二與附加價值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這款厚底夾腳拖,貼腳的舒適感,套上腳馬上就知道,但,光靠內在哪能滿足現代人追求CP值的狂熱,天然又好穿只是基本門檻,外觀引人入勝才是決戰關鍵。 他設計了繽紛如彩虹的互動式轉盤,鞋底顏色選擇性多達9種,人字拉條也有3種樣式,除有粗帶或細帶的夾腳拖,還可加上後跟,以及可選配啵亮的水鑽,小郭利用鞋底、鞋帶、顏色、配件的交錯變化,讓購物成為一種趣味創作與體驗,果真在市場掀起了陣陣漣漪。 人人能當夾腳拖設計師 剛開始,小郭開著福斯老車以墾丁大街為起點,很快就吸引不同國籍、年齡、喜好的消費者,人人都能化身設計師,愛怎麼配就怎麼配。 創意、品質、體驗一次到位,來客很難拒絕誘惑,皮夾子忍不住大開,即使只是一條蹊徑,而非康莊大道,但,終究還是在不可能中走出了一條路。 福斯老車開著開著,慢慢在恆春西門口生根,開起了夾腳拖專賣店,熟門熟路的墾丁客抵達恆春的第一站,常是鑽進老建築裡挖新鮮貨,這時候,只須克服選擇障礙,就能成功解鎖夏天,然後,穿著拖鞋趴搭趴搭直奔碧海藍天。 10幾年下來,小郭觀察出各種客層的差異與喜好,在他眼中,台灣客人愛撞色系搭配,左腳右腳穿上不同顏色也不覺得違和。日本客則偏好柔美的配色。歐美客喜歡自己製作。不過,即使色彩的選擇性很高,但,銷售主力仍是大眾色,自己就穿著黑色夾腳拖的小郭透露,色彩鮮明的螢光系列在架上搶眼奪目,但會穿走的還真沒幾個人。 既能自用還可當作伴手禮,所以顧客離開時,總是帶著複數的鞋子離開,面對有包色喜好的消費者,小郭反而會建議消費者先買需要而非想要的,就是想避免過度消費給環境帶來太大負擔。 你以為只有這樣,就能讓消費者死心塌地,網路回購率甚至達3成,不不不,做生意哪有這麼好做,售後服務又是另一個檻。 一雙被在地人接受的拖鞋 開店以來,小郭提供一項售後服務,就是免費換鞋帶,「這項服務緊扣主顧的心」,話還沒說完,就有一位熟客帶著斷了鞋帶的夾腳拖前來更換,但,亦如小郭先前所言,這位主顧說了類似的話,「這雙可以備用,我另外還要買一雙」,老闆的體貼與不浪費的心意,以另一種形式反饋給珍惜資源的人,在買與賣之間形成一個正循環。 偶而,當海與天在小郭的耳邊呢喃,他會捨下一切,關起門與海約會去,但,這樣的浪漫只能偶一為之,再熱門的好店,面對世紀大疫或遊客銳減,都只能自立自強。所幸,自在恆春落地就費心經營在地顧客,看到在地人就提供在地價,這項做法又成為另一條救命索。 「你怎麼判斷在地人?」小郭笑著說,「看客人騎摩托車來,以及那種在地的生活感,一看就知道啦」,至今只誤判幾次,但,所謂在地價的重點不是幾個銅板的價差,而是把自己當作恆春人,把恆春人當自己人的感受,果然,恆春人一旦認定,自然投桃報李,至今主顧有一半顧客是當地居民。 2023年夏天,恆春鎮上辦了一場活動,此時,身為業務員的天線自動開啟,他不由自主地低頭做起市場調查,看到場子裡幾雙拖鞋裡就有一雙鞋是自家品牌,代表著被接受與肯定,讓他的心再次落地,即使面對市場成熟期後的數字下滑,依舊捨不得放棄。 於是,他開始開發授權圖案的鞋款,讓孩子也能開心穿上可愛的夾腳拖,或是嘗試供貨給其他濱海地區朋友代銷,甚至思索如何把餅做大,盤算銷往海外的可能……畢竟,Step Up夾腳拖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地走出自己的路,多試些新路又何妨?! Step Up │屏東縣恆春鎮中山路190號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把鼻子當馬騎的馬鞍藤妙鼻貼

    在平地,尤其是來到海濱沙地,有一款尚天然的鼻貼,就是馬鞍藤,那是一種防風沙蔓生草本植物,葉子形狀剛好可以覆蓋在鼻子,可以防止烈日曬傷。 馬鞍藤是砂丘植群的先驅植物,耐鹽又耐高鹼性土質,是海邊常見的定砂植物,花似牽牛,有「海邊花后」的美稱。至於葉子的先端凹陷,形如馬鞍,故名「馬鞍藤」,夏天來到海濱,除在中午前可以欣賞到花開外,可摘一片葉放在鼻上,成為清涼又帥氣的另類妙鼻貼。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 額頭上的美麗與清涼

    有一種身處山林的清涼,是藏在花草裡的美麗,散發著獨特香氛,這款純淨又天然的消暑良方,逸散在部落家屋四周……。 夏天的太陽總是準時上工,高溫像要想把人體的汗與油全數逼出,毫不留情,即使如此,烈日從來不會是怠惰的理由,尤其對成天在小米田或芋頭田工作的ina們(媽媽級婦女),不僅未罷工,反而發展一套Smart的夏日抗暑術,不需花大錢買防曬產品或到美容診所打雷射,只須走入田園,摘下一片片花草,在額前一收一攏,就是渾然天成的自然防曬品。 對於美麗的追求,從來沒有界線之分,靠山吃山的排灣女性,身處山林部落,太熟悉花草植物的特性,不需要外求,就能從自家的花草植栽裡採擷到美麗,其中,花環正是最引人注目的頭飾。 在原住民文化中,花環具有特殊意義,早年花環具有避邪作用,每當要進入陌生的部落或是禁地,都要使用特定作物編成花環戴在頭上避邪,慢慢的,會因著男女、身分、場合、季節的不同而做變化,看似簡單的花環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自然系美感 盡在生活中 排灣公主包梅芳Pakedavai Zepule(巴格達外•日不落)從教大半生,一生遊走在三地門各個部落,因時因地推動各種型態的藝術創作與文化振復,退休後,她更是一頭栽進植物花草學,15年來,直接踩在泥地裡,一面田調,一面畫下部落植物,更全心復育部落傳統植物,三地門鄉口社村山腳下的小徑深處,就是她的秘密花園。 「這棵是部落原生的七里香,與常見品種不一樣;那個是甲酸漿葉,還有,這個是好不容易復育的xxx……」一個又一個外族人聽不懂的排灣族語植物名稱蹦出,這些早已消失在大眾眼前的民俗植物,就連包梅芳也喚不出漢名,卻生長在排灣土地無數日月,因其獨特價值,早就和部落族人建立起密不可分的依附關係。 一個下著雷陣雨的夏季午後,包梅芳信手拈來,將平地住民綁月桃粽的素材,轉為額前的那一片濃綠,獨特且具線條感,襯出了這位部落公主的優遊與自在。 生長在貴族家庭裡,言行舉止處處講究,肩上還扛著無權卸下的責任,溫柔話語已是內斂的必須,任憑時光奔去,略顯沙啞的聲音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但,一提起部落植物,一片葉子,一種生活哲學,以及部落的故事,卻源源不絕地滿溢出來,她笑著說,她還能講上幾個月亮幾個太陽,說都說不完……這種文化自信,如同自植物深層提煉而出的香氛,自然地在空氣中流動。 雨後的畫室微悶,放下手上咖啡杯的包梅芳,接手女兒剛自花園採擷回來的幾片葉與花,自然而然地編織起來,三兩下就讓夏季的美躍於眼前。 她以雙手交叉方式將羊齒編織長條狀,然後輕聲地說,夏天高溫又多雨,萬壽菊或百合等鮮花取得不易,夏季頭飾自然轉以葉材為主,尤其是額飾,偏重清涼與消暑,而且常常會使用具有氣味的葉片,除了可以在昏昏欲睡的夏天醒腦,還能達到驅蚊效果,一舉多得。 額飾遮陽消暑 香氛驅蟲醒腦 月桃葉與姑婆芋葉就是隨手可得的清涼,若多些時間,部落常見的高士佛澤蘭、九層塔、薄荷都可以是排灣族婦女頭上消暑防曬的植物,只須摘取葉片,攤開排列在長布上,就能戴在頭上,成為觀賞與實用兼具的額飾。 說時遲那時快,她取了一片沾著雨珠的姑婆芋葉,信手一折,巧妙覆住整個頭部,再用月桃梗當作繫繩,不消三二下,成為一頂清涼有型的遮陽帽,至於月桃葉更容易,直接覆在額前就可以遮陽,若有自然時尚派對,這二款頭飾應該不會讓英國仕女的頭飾專美於前。 另一個夏季頭飾的要角是梔子花,「這是部落族人眼中的情人花」,每年初夏,潔白梔子花滿園盛開,清新潔白且香氣濃郁,排灣族婦女慣將山梔子花插在頭飾,隨著熱氣奔騰,散發一抹迷人香。 包梅芳說,植物的香氛是最美的靈魂,尤其是花飾乾燥後,族人不會丟棄,總會放在石板屋的各個角落,乾燥的頭飾反而散發更多的香氣,也就是時下所謂的香氛。 原住民是與自然共存的民族,部落就是一個大花園,在包梅芳眼中,美是不需外求的 ,而是身體的自覺,族人總會在家屋或田邊周圍栽種各式植物,平日在家屋、餐桌,插上幾片花草就很有美感,各種美學流淌在生活裡,甚至也是修飾自己身形的方式。 包梅芳透露,一般排灣族人的額飾主要強調前額位置,但,口社婦女則會順勢到耳後,亦兼具修飾臉部線條的效果。 在共享、共工的排灣族生活哲學裡,排灣女子唯一會保留給自己的是香氣,以前部落婦女擅用植物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香氛,就像法國的香水,能夠誘發深層的記憶,只要聞到熟悉的氣味就會想起這個人,提及這個片段的包梅芳,腦海中憶起專屬於母親的獨特味道……。 出處:屏東本事2023夏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