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起眼睛,把心底的聲音找出來,
是這塊島嶼最大的祝福。」
這是詩人、作家與畫家的蔣勳,口中對於聲音的期待……。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請到石門部落來,我們都是一家人」,兩位來自牡丹鄉石門古謠隊的vuvu,不太熟練的操作觸控面板,當耳邊響起南排灣古謠曲調時,臉上突然有了陽光,跟著音樂一遍又一遍的唱起古謠,口裡直說「這就是我們的歌」。
你有想聽的聲音?聲音是什麼模樣?關於聲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金獎演員陳竹昇與恆春民謠傳藝師吳登榮用月琴彈唱,從一外地一在地的視角,演繹採集故事的聲音旅人,在他們眼中「聲音是一支鑰匙」,能夠用歌來開門,最懂這種思維的人非半島居民莫屬。
在資源豐厚的都會或城市,「聽見」與「被聽見」的主張,象徵著文化平權,是如此理所當然,但,台灣島嶼最南端的恆春卻始終無法突破這層文化薄膜,只能不停地走著,如今終於孵出了這座聲音博物館,那是一種看見與被看見,代表著接納與被接納,那是只有當地人才能懂的心境。
所以,當這座以地方故事為主題的「聲音博物館」開幕日,地方當作辦喜事,形形色色的賓客湧進,會唱的、不會唱的,在地人、外地客都來了,裡裡外外流淌著四面八方的聲音,讓人聽不清楚內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聲音是興奮的、喜悅的、高昂的。
在一連串的招牌民謠歌手、歌謠隊演出後,拍照人潮與激情稍稍褪去,館內一隅有一陣微小卻乾淨的聲音在館內迴盪,三個孩子不理會周邊的喧囂,自顧自地彈著琴、唱著歌,時不時的相互調侃較勁,這不是表演的聲音,而是生活的聲音,若是阿達仔還在,聽到孩子們沉浸在月琴聲中的純真聲音,應該會咧嘴笑開了吧。
屬於半島的聲音風剪樹
走入館內,沿著聲風景廊道,半島百聲入耳,只要貼耳細聽,不論是市井小民的生活音或是來自大自然的風聲、水聲,在這裡,每一種聲音既可獨自發聲,更能像協奏曲般相融,這是聲音的半島。
迎面而來是一棵以瓊麻製作的意象風剪樹拔地而起,堅韌地扎根在館內,來客們站在這棵聲音樹下,可以恣意踩著地上的圓形發聲器,創作一首屬於自己的獨創曲,在互動過程中,把音樂離我們這麼近,又如此Easy的訊息傳遞開來。
其餘的故事收音機、聲波指路站及半島旋律音箱等展區,透過再述、轉譯後以不同的聲音樣貌,讓人聽見半島的自然生態、飲食風土、多元族群、音樂藝術與常民生活。
於是,在這裡可以聽到台灣各種聲音表情,不論是閩南民謠;客家山歌;南排灣族或阿美族的工作歌。策展人方序中盼著,這是一個會慢慢長大的聲音資料庫,在不同時間或季節都能聽到不一樣的在地聲音。
縣長周春米說,聲音博物館的啟用只是在地文化揚起的第一個音符,承接了恆春半島大文化時代的來臨,未來將繼續讓聲音成為半島的隱形翅膀,繼續帶著屏東飛向聲音的產業,開啟一個全新又迷人的聲音世界,讓更多人來半島聽恆春。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8月號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