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屏風小編

電焊陳義明



「不一定要當很會教學的大師傅,但在工作上可以成為最頂級的勞工,因為勞工是實際操作的人,好的成品是他們做出來的,不只是用金錢買的。」


今年41歲,來自三地門鄉大社部落的陳義明,好友圈都知道他善於也樂於助人解決各種生活疑難雜症。車子修不好,找義明;想自己蓋房子卻不知從何開始,找義明;就連想找人說說話,還是找義明。

 

義明的雜學,起初來自雜工的經驗。身為排灣族原住民,即使從小就深刻體會部落生活方式與外面社會不同,但隨著現代浪潮席捲傳統部落,工作賺錢這件事,密密交織在他的成長經驗中。

 



8歲就開始工作,到林班砍草;國小畢業後,跟著表哥、表姊離開部落,到高雄做綁鐵、到台南蓋鐵皮屋;之後回去讀瑪家國中,讀了一個學期後中斷,被朋友帶去台中生產螺絲起子的工廠,做了一年多,因為生產線單一制式的操作感到疲倦,隨後哥哥帶他到台北汽車保養廠當修車學徒,他才真正走入技術的門徑。

 

跟著修車師傅學習,從基礎的拆卸、組裝、操作,學到對精確性的要求,認識了各車種的特色和修理方式,逐漸成為一個有經驗的師傅。然而,為了完成一直很想讀書的心願,他在23歲退伍後重回學校進修,當課業與汽車保養廠的工作時間無法配合,竟毅然決然放棄十年的修車經驗,轉作建築工程。

 

從小就在不同的工作間切換,加上在學校與書本上吸收到的知識,陳義明總能將實務經驗與學術知識融會貫通,在工作中體會參悟出自己的一套哲學。他認為,每天重複做制式動作不能叫技術,技術是熟能生巧,直到工作者能安全熟練地操作各種工具;但在技術養成之後要追求的是品質,是以達到客戶要求為目的,比如不漏水、夠穩固能承受地震、要讓人在裡面睡得安穩、耐用年限要久。

 



「學校教你的那些數據,或許可以讓你在藏寶圖裡面不會迷失自己,用來分辨真假,但了解工序,需要工作者實際體驗,而學校無法給你經驗。」對雜學的陳義明來說,用一個答案來回應一個問題,比什麼都難,他總像一個把眼光望向神秘遙遠宇宙的哲學家,做很多事,也想很多。如果腦海中有好幾種工法可以達到工程的目標與標準,到底要選擇哪一種?如何兼顧美觀和創意?如何根據現場施作狀況臨場反應又自由發揮?他說這就是另一種境界。

 

「不一定要當很會教學的大師傅,但在工作上可以成為最頂級的勞工,所謂最頂級,我認為就是接觸的東西都要比什麼思想、理論再更深入。因為勞工是實際操作的人,好的成品是他們做出來的,不只是用金錢買的。你今天可以去買一台手機,手機上的影片可以告訴你怎麼釣魚,但你也要實際去操作才會知道什麼叫釣魚。你要當工程師,不到工地去跑一跑,怎麼知道那些工人的累是有多累?」

 



朋友說他天馬行空,也有人覺得他常說些難懂的話,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不願輕易定義理念和實績的勞動者,「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實際在做的時候,一邊工作流汗,也一邊動腦去組織安排,當工作可以被確實流暢地完成,內心的快樂比任何人都要更多。」


 

●找師傅

*依受訪者意願,不便透露連絡個資


出處: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屏東人抵家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