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走在屏東市的千禧公園裡,一幢被樟樹林包圍的白色建築前,已有一些民眾靜靜排隊等著入館,樟樹林間錯落著早起運動的民眾,大家彷彿很有默契地日日相約在此,靜靜地聽著鳥叫聲、樹葉被風吹得搖曳的沙沙聲,靜靜等待上午9時樟樹林間的總圖開門的那一刻。
從沒有想過,老建築翻新能夠連市民的生活也重新翻轉,屏東縣總圖書館是最鮮明的例子,幾年前縣府以老圖書館重新翻修,設計師巧妙地更動了老建築的入口,讓樟樹林成為圖書館的一部份,沒有想到真的讓舊圖書館變身成一座如森林中的圖書館重新走進了屏東人的生活,甚至成了外地人認識屏東的入口之一。
對於這樣舊建築的華麗轉身,這幾年在屏東縣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同樣是位於屏東市區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過去是屏東菸葉廠,當年菸葉廠管轄的屏東菸區,還是臺灣規模最大的菸區,代表著臺灣菸葉最輝煌的年代,一直到2002年關廠後,所有人可能都對這佔地約四公頃的廠區不會再有想像。
不過屏東縣政府自2010年起陸續將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如今過去的舊倉庫已成為屏東的博物館群基地,客家館、原民館已落腳基地,未來還有屏東縣立美術館、典藏中心會陸續啟用,看著菸廠的改變,有舊時菸廠的記憶召喚,也有博物館群的新力加入,在新與舊之間,彷彿也看到了縣府已摸索出一條在舊紋理上塑造城市風貌的路徑。
屢獲國際設計大將的縣民公園同樣是依著舊有的遺跡注入新的創意,縣民公園原是屏東紙漿廠的舊址,廠區早在蘇貞昌擔任屏東縣長的時代就已關閉,荒廢數十年之久,縣府先從認養開始整頓成公園,後來逐步開闢成具工業遺址風的藝術公園。
利用荒廢之地開闢公園也許不難,難的是新舊之間的取捨,縣府最記得施工後期發現當年貯放蔗渣的大型地坑,要捨要留成了施工的最大考驗,沒有想到在縣府決定保留後加入設計元素,反成為今日縣民公園最讓人驚豔的設計,當夜裡的燈點亮時,任誰都能在這裡說一說以前屏東的故事。
屏東縣地形狹長,南北相距超過百公里,縣府在規劃藝文設施上必須考慮到地方文化及南北平衡,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長吳明榮表示,未來還有恆春文化中心、東港王船文化館會陸續完工啟用,「深耕文化是未來一定要做的工作」。
他特別舉恆春文化中心為例,恆春半島除了聞名的山海美景,在地的恆春民謠更是最代表的半島聲音,未來文化中心內會設有收集世界民謠的圖書館,還會有聲音博物館,收集恆春半島各種聲音,包括聲音地標牆、聲風景廊道、聲音之樹、故事收音機、半島旋律音箱以及聲波指路站等,一步步收納屬於半島的聲音文化樣貌。
山林裡的時光部落
除了屏東的城市新樣貌外,屏東山林裡的排灣及魯凱石板屋群,更像深山裡終年發光的星星,撥開層層疊疊的山林雲霧,石板屋群彷彿一直都在原來的地方,見證過往人間的煙火。
位於舊好茶的魯凱族石板屋群,已有超過六百年歷史,目前是國定古蹟,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WMF)」曾將其列入2016世界文物守護名單,文化部並於隔年推出十年計畫修復,當地的石板屋群有163幢,保存完整的約有11幢,儘管修復之路漫長,但魯凱族人總不忘來此尋根,舊好茶的山林裡始終迴盪著魯凱族作家奧崴尼.卡勒盛一再的呼喚:「回家,還要問別人嗎?」
另一處屬於排灣族的石板屋群位於春日鄉的老七佳,一樣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佇立山林多年,老石板屋始終散發著文化召喚的魔力,近幾年,部份部落族人經常回到山上整建自己的家園,現有50幢完整的石板屋。
有時候走過島嶼南方,會被這個地方深深吸引,不只是因為這裡的美食美景,而是因著一種如靜水深流般的文化力,恆春半島的民謠阿嬤、客家聚落的夥房人情、山裡林石板屋的魔幻力、還有不斷從舊紋理翻轉的城市新表情,很多人都說屏東變了,或者更精確說,那該是屏東原來的樣子,是時代撥開了雲霧,是我們揭開了島南的面紗。
延伸閱讀:老七佳掙扎於現代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