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東開了5年的背包客棧,部落常招呼來客的一句話就是「自己自己」,於是,歸返新埤故鄉,在巷弄裡開獨立書店的「大樹」葉語蓁,將這四個字貼在門口當橫批,內心盼著穿越這道門的人都能忠於自我,因為唯有獨立個體得到滿足,才能與他人及世界一起一起。
新埤,距離國道3號南州交流道出口的小鄉鎮,每年數百萬人次旅人路過,卻始終不曾踏入,在距離交流道不過5分鐘路程,開了家獨立書店小沐屋,是那種非得刻意找才能找到的位置。
剛進門,爽朗的「大樹」對於造訪的來客,一面吃街上買回來的臭豆腐,邊聊政府的補助、書店的處境,口述親身遇到的困境,「書店會開在新埤,還在巷子裡,怎麼不開在潮州?!」,當時銀行毫不留情給了最現實的評估,想當然地打了回票……熱絡的氣氛溢滿整個空間,一旁的店狗貝貝就在這股特殊氣味中兜來繞去,不肯離開,直到陌生來客跨進門,毫不留情地以吠聲告知對方入侵特定領域。
開業至今約半年,就怕外人在不由分說情況下,逕自把新埤+巷弄+獨立書店與熱血與悲情畫等號,「大樹」用店名的沐,說明自己真正的想法。
回到當下 與當下在一起
「沐」的本意是回到當下,與當下在一起,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意,32歲的「大樹」重返15歲就離開的故鄉,選擇用這家店與老家重新連結,不過,顯然還是與大眾的認知有落差,「大樹」笑著說,就連來了不知多少次的鄰居,依舊弄不清楚她在賣什麼,卻以對待自家女兒的心替她放送宣傳,正是她內心深處的期待,「這是大樹開的獨立書店,而不是開獨立書店的大樹」。
與其說小沐屋是獨立書屋,更貼切地來看,更像是故事販賣所,「大樹」選擇先讓自己成為故事裡的人,開始更多的故事。「把門打開是個起點,讓生活蔓延,也讓故事開始。故事就會累積而且一直進來,給了巨大的力量,用相遇說故事,用故事寫詩」。
回溯故事最初的轉捩點是高三的少女歲月。原本讀第三類組的她,在莫拉克風災接觸到小林村民後,讓原本就對世界充滿疑問的她,有了更多的亟待解答的問號,當時,最有可能回應她的生命疑惑是社工系,於是,高三突然轉唸第一類組,同時每週跟著夥伴到甲仙陪孩子玩耍,好動的孩子像無尾熊般的在她這棵「大樹」身上爬上爬下,就這樣,孩子們取的「大樹」成為她的另一名字。
考上東吳大學社工系,後又到世新大學社發所唸研究所,始終與人與社會保持高度互動與觀察,讓她擁有敘事的能力及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不到1年,就到台東都蘭開起了背包客棧。
到了需要喘息的生命轉折處,喜歡閱讀,相信故事力量的「大樹」,想起陪伴她最久,給她最多答案的書籍,自然而然決定回新埤開書店,邀請了相知相惜的大學同學洪筠涵擔任店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走進小沐屋,常可聽到「山狗大後生樂團」傳統又現代的《簷風謠》歌曲,目光所及,架上選書重點非貓即狗,不時又有家貓、家狗自在穿梭,就是小沐屋的日常。在「大樹」眼中,「獨立書店」個個不同,沒有具體樣貌,無法想像的空間。
把門打開是個起點讓生活蔓延,也讓故事開始故事就會累積而且一直進來給了巨大的力量用相遇說故事,用故事寫詩。
這棟身在住宅區的舊透天厝,就是一間以書本、選物展開連結的空間。放下了許多過去蹲點的策略,「大樹」用10年、30年、一輩子來思考整個過程,讓書店不光是交易,更蘊含地方、回憶、祝福與情感等元素。
在選書上,正因空間有限,「分享」是重點。架上書籍跟她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除了熱衷的圖像書,對於有感的書刊,甚至寫了小便利貼黏在書的封面,為書開啟一扇窗,讓更多相近的靈魂有觸碰的機會,《小輓》,是正式對外開店後賣出的第一本書,川貝母的《成為洞穴》,是目前書店單一本售價最高的書,「每次有人懂我的選書,就是我在書店裡最快樂的時候了」。
開一間這樣的店,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也有做好可能失敗被淘汰的心理準備,「大樹」回顧過去大半年,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發生,「有辛苦、挑戰……光是店面花費跟員工薪水就有很大壓力,補助根本拿不到最後也是貸款,賣書這件事又要面臨諸多挑戰……書店圈談到不行的事情,都有發生在我身上,悲情嗎?但這就是現實,沒辦法跟大通路競爭就是現實,消費者作為也需要為生活考量的人,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這也是現實。」
即使一路的挫折沒有少過,「但開心的事情比想像的多很多……」學校孩子們喜歡上冰淇淋;社區大姊來詢問怎麼下載免費貼圖;變成朋友的熟客去香港旅行還要幫她找二手唱片;在地作家與音樂創作者的交流……這些真實存在的東西都給了她厚實感。
「大樹」盼著,每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也都能被生活善待,即使有時候很難理解世界的安排,她還是希望自己面對每個發生,不論好壞都能帶著相信,保留愛,幸好,在她身邊每一道微弱的光,都讓那些險阻看起來愈來愈不可怕。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