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有一種食物叫我很想念



站在料理檯前的陳惠蓮轉身,推開側門,彎下身從剛摘自山上的食材箱挑選午餐食材,離去前,不忘撿選幾片咖哩葉……


她自顧自地說「生葉聞起來有點臭,但溫度一改變,味道截然不同,尤其混合其他香料後,會釋放一種無比的美味……」。這般自然隨性的料理風格,與名廚奧利佛在螢光幕前教菜的模樣有著幾分神似。


這家餐廳的故事是藝術家變大廚,在海外從事藝術創作的陳惠蓮,回到故鄉做本行,沒想到,陰錯陽差下,從公部門手上接下文化館的閒置空間,主角改成料理,藝術反成了分身,但,不論主或副對陳惠蓮來說本質都是一樣,都是在講美、論藝術、說文化。



早早離開部落,在外求學就業,剛20歲就與香港遊客相識相戀,跟著飄洋過海去到異鄉,成為一名香港媳婦,在第二故鄉拿到博士學位;在高檔飯店擔任Lobby藝術設計;雲遊各國嚐遍美食……看了25年的異鄉月亮,似乎挺圓滿的。


或許到了一定年紀,思鄉情開始湧現,眼見垂垂老矣的母親,短暫返鄉省親已無法滿足她回家的渴望。「雖然沒有明確歸期,但我始終知道自己是要回家的,那是一種Root的概念」。


終究得到了另一半的支持,9年前,兩人回到了臺灣,落葉歸根於三地門,一面享受田園耕作,一面做些家常料理,週末假日,陳惠蓮在親人的咖啡導覽遊程中,客串主廚,過了段優游自在的日子。


後來在同樣是藝術設計師的姪女陳昕遊說下重拾老本行,再一次投入文化藝術工作,正巧遇上了三地門鄉公所的文化館附屬公共空間招標案,看到坐落在綠林裡的傳統場域立馬愛上,為了活化空間,讓人願意走進來,原本主攻設計創作的異訝試物所立刻調整腳步,決定把焦點放在餐飲上頭。


對於能吃、愛吃、懂吃的陳惠蓮,料理只是日常生活,她正好把歲月餵養她的種種,反饋回自己的部落,不過,這一回姑侄兩人不甘於做平凡餐飲,反而用實驗的精神,將食物、藝術、美學、文化揉合在一起,成立既排灣又世界的「異訝試物所」。 


陳昕說,選用很生活感的排灣「異訝」為名,一方面,想聽到族人發出新鮮、有趣的語助詞,另一方面,要給他族人一種非典型原住民的訝異感。


既然決定回歸,食材當然得自然,菜色來自kina媽媽牌菜園更加理所當然。陳昕說,自家菜圃沒有農藥只以酵素、黃豆渣等肥料來種菜,餐廳裡的料理、甜點、醃漬物、果醬,全都是季節食蔬,要讓人吃出節令感。



到底料理有多自然,問自然生物最準。陳欣說,有一回傍晚在櫥櫃上看到兩顆圓滾滾的亮黃眼珠子,嚇了一大跳,原來這隻可以360度轉動頭部的山林小辣椒,是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鵂鶹,牠的到訪,讓姑侄兩人發出「異訝」的嘆聲。然後,時不時在食材看到活蹦亂跳的蚱蜢,諸如此類的經驗,早已見怪不怪。


但,人算永遠趕不上天算,開店時間正好與COVID-19擾世的時間同步,開張不久,旋即是不知盡頭的天翻地覆,讓經營陷入膠著。或許,正因為兩人是餐飲小白,沒好過所以不知道什麼是不好,此時,藝術家的浪漫與不切實際反而成了解藥,倆人將精力放在練功,花心思在空間、Menu、流程等細節的琢磨上頭。


從小熟悉山林野菜,旅居美食之都的香港,嚐遍好料,家裡又有外籍幫佣幫做東南亞料理,各門各派的菜色入口,陳惠蓮總能轉化成自己的私房口味。


在香港待了1/4世紀,菜單透著濃濃的港味,舉凡川味雲吞、港式荔甫鴨飯、港式辣椒醬等,都是既典型的非典型的熱門菜。韓式雞絲拌冷麵、泰式鮮蝦沙拉、越式春捲、義式圓茄肉末千層透著異國風味,番茄樹豆肉醬卻又有部落的影子。




不過,注意力可別光放在主菜上,配菜更是一絕,小小一碟卻是百般滋味,有部落的鮮筍、「十萬錯」野菜,有時回頭客上門,陳惠蓮會端上自漬的山苦瓜,甘中沾苦,連不嗜苦的人都能感受此道菜的迷人。


正因為都是季食料理,聰明的老主顧嚐遍菜單後,就開始看著手寫黑板點餐,一如日劇孤獨美食家愛看的黑板菜單,能夠點出最鮮最IN的私房餐點。


陳惠蓮說,自己在對食材心領神會後,會以新的視角詮釋,既不是無國界料理,更不是流行的Fine dinner,純粹是自己喜歡的食物,自己味蕾試過滿意,再做出來的Home cook。


熬著熬著二年過去了,知道這店的人依舊少之又少,國門開放,放出籠的鳥兒又飛出國門,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家身居公園綠林深處的餐廳,因為環境別緻,東西好吃,老顧客愈來愈多,口耳相傳,營運狀況反而倒吃甘蔗,一路從谷底慢慢上行。


上乘武功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高手換了場地,運用現有素材,實力照樣令人刮目。


以吃闖盪出名號,雖然饕客滿意,身為藝術家的陳惠蓮、陳昕不忘初衷,把藝術、文化、美學融入餐飲環境,讓網紅亦能過癮的拍照。


原在香港、中國等地知名飯店負責Lobby空間設計的陳惠蓮說,在國際旅人進出的飯店,必須要有強烈美感與獨特空間陳列手法,才能遊刃於東西方旅客之間,她運用了編織、雕塑、繪畫等多元藝術來表現空間,這樣的空間思維如今轉化在異訝試物所。


牆面上的紅銅編織裝置藝術,帶給人一種侘寂美感,陳惠蓮創作時的思考原點是部落的月桃編織。躍上台面的野花、野草是採自自宅、山上、溪澗、路邊,把昭和草、矮仙丹當桌花,是從香港花藝家習得的生活共感;冒芽的番薯、風倒的南非葉成為長桌主角,則是向死而生的概念;木櫥櫃的老布匹、手工陶……件件有來頭,不論看熱鬧或看門道的人都能心滿意足。


陳惠蓮、陳昕不約而同地說,每次出餐就是創造一次餐桌上風景,是色、是香、是味的體驗,讓飲食不只是飲食,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展覽,更能是文化。



想做的事那麼多,又是那麼不同,於是,姑侄兩人進一步的以部落生活圈的概念,落實共好的部落生活哲學,於是,今年參與三地門文化館的「有一種味道我很想念」飲食特展。


陳昕說,這次以地域性、時間性及一般民眾對原住民部落文化認知為考量,透過文字、圖像、物件、影片及書籍,呈現飲食在原住民社會組織與生命禮俗的文化關係及形塑與實踐。


文化是活的,需要當下的視角,陳惠蓮以假酸漿葉示範了一道顛覆傳統的料理。輕炸後的綠葉,通透美感與爽脆口感,讓它跳脫丫環命,不再只當奇拿富的配角,引起族人「異訝」聲此起彼落,原來傳統食材可以這麼不傳統。對外族人而言,她用一層層假酸漿葉捲覆肉品,一層層圓的概念是來自排灣族的圓舞,成為一道從型態到滋味都能讓非原住民人感到「訝異」的料理。


原住民圖騰餅乾又是一例,在蒂摩爾藝術生活節或馬紹爾共和國等外賓來訪時,端上這道獨特又鮮明的圖騰餅乾,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開始透過料理分享文化。



誰說食物就只是食物,異訝試物所正在嘗試各種可能性,然後落實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異訝試物所

屏東縣三地門鄉中正路二段110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10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