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微光
光,看似沒有具體的形狀,正因如此,反能盛入任何容器,帶來無限想像,其中,「南華微光」將廢棄小學翻轉為當代公共空間新指標,地表長出的光,讓地底的種子們蘊藏能量,向光而生。
國際著名建築網站Archdaily報導的「11項當代公共空間激發創意思考指標案例」,屏東「南華微光」以反轉廢棄小學,創造共融互動的遊憩地景,成為屏東地區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這項探討公共空間定位並引導重新思考激發新創意的專題,點亮了屏東偏鄉的微光,讓世界看到了農業翻轉的另一種可能。
這處場域跳出了制式公共建築的框架,成為當代公共空間指南,拿下國內外無數獎項,而其光源究竟何在?除了表象的美學,其中包含著不同層次的質地,包括:
退與讓,創造了另一次盈滿。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設計團隊用「打開」的手法,按下啟動鈕,去除封閉的校園邊界圍牆,同時,「以退為進」,讓出臨路基地,創造人行空間,用讓與退,迎來另一次的盈滿。
存與廢,啟動社會延續的可能。當代公共空間的價值除了反映社會期望,融入地景特色,保留集體理念,更是存續社會動態的一種方式,「南華微光」將校園轉型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在邊陲之處點起微光,試圖在荒蕪之地賦予新意涵,找出形塑環境關係中的之地理想。
虛與實,順勢而為的幾何佈局。幾何學是真實世界與抽象世界的舞台與演員演出,園區以當地常見的環境脈絡轉化成為幾何地景,順應鳳梨田的阡陌紋理,翻摺出大武山脈稜線的想像,結合光線、水霧,創造更多的層次與想像。
Descartes(笛卡兒)曾說:「人類心智與生俱來有完美、空間、時間和運動等觀念。」一處在地生根五十餘年的南華校園,在光的帶領下,結合農業科技、可食地景,轉型為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與創業基地,讓一顆又一顆的星亮起來,匯成一條銀河,照亮前方的道路。
出處:2024屏東本事冬季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