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是風的居所
正因風的來無影,去無蹤,正因風的看不見,摸不著,風,成為了風。
輕風、微風、和風……任何時候都得有風,生命才了律動。
村上春樹的出道作《聽風的歌》,
緩緩的節奏像是夏天的風,
輕輕拂過面頰,風的碰觸與告白,
包容了許多藏在心裡,
無法獲得表達的
聲音和話語……。
恆春半島是風的居所,填補了人與自然的裂縫,牽起了一切。人的對話、樹的搖曳、沙的流動、屋的共存……世上的孤獨和虛無被風撫平,那些凸起或凹陷的人、事、物,就在風的信手一揮,讓彼此有了羈絆,既然大家都是孤獨的靈魂,在風的穿針引線下,好像沒那麼孤獨了。
在這個難以用尺丈量、用界劃分、用話論述的恆春半島,最後,屏東縣政府索性以風當作背景,「落山風風景特定區」就這麼定下了,風串起了車城、牡丹及滿州三鄉鎮及恆春的出火地質公園,還為這處風的居所許了名字,就叫做「風域半島」,別上名牌後,2024年的夏季,像是為風舉辦了一場成年禮,為期兩個月的「風域祭」,風是主角,也是導遊,幻化成不同樣貌,領著賓客來一場風的行旅。
無色無味,無形無體的風,先是寄生在公共藝術裡,沿著落山風風景特定區的主動脈199縣道,從美的視角來解構這處風的居所。
在公共藝術裡碰觸風的靈魂
野老朝雄X成若涵X峇岦嵐偲旮札涅灆X藍色隧道
《1874 2024》X《滿滿》X《風中的凝視》X《九棚的內在風景》
在建築藝術的底蘊下,日本藝術家野老朝雄以「連結」為概念,將平面圖形透過組合、排列所呈現的視覺效果轉化為三維空間,開始了一系列的圖紋創作,讓人隨著觀看視角及不同組合,變換出無數種樣貌,站在南方風域裡,他將意念化為具形體的《1874 2024》。站在2024的軸線上,回看150年前的1874年,在macacukes石門古戰場的視角,觀看影響台灣歷史的牡丹社事件,再將過去帶向未來,並在這條延長線上,發出世界和平的祈願。
總喜歡用雙腳、雙眼、雙手和開放的心,捕捉台灣的溫暖與感動的紙雕藝術家成若涵,深信藝術長在生活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美,這一回,她走進琅嶠,沈浸在盈盈的溪流、滿滿的故事裡,與在地學生共創,將族群的深度;植物的堅韌;強悍的地貌,透過一個個圓,把常民生活刻畫成《滿滿》。
屏東排灣族涼山部落的峇岦嵐偲旮札涅灆,擅長採集構樹等自然素材,回溯排灣傳統編織技法,進行新舊並融的創作,《風中的凝視》是以海洋地貌與豐富的植物樣性為發想,用收音器的造型象徵耳朵傾聽,站在作品裡對著小窗框聚焦,就像正凝視著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用耳朵去傾聽、理解及和解。
藝術家藍色隧道用設計的角度看世界,在創作的路上,總是使用不同的媒材,這回來到有著魔幻沙丘且連向出海口的九棚,這次作品《
》決定用浪人們的衝浪板,為這處夢幻浪點說故事,讓帶著充滿生活痕跡的浪板,交疊植物與動物的影像,成為一扇可以觀看九棚生態的窗。
乘著風,一起去旅行
藝術只是讓人親近的手段,若5座大型公共藝術是靈魂,而資訊站就是軀體。背後的風催促著,讓人緩緩步入新揭幕的石門旅遊資訊站、牡丹遊客中心、旭海旅遊資訊站、九棚旅遊資訊站等4大旅遊資訊站,有圖有文的框架,形塑了具體可見的樣貌。
緊接著就是去探索,發展與風的親密關係。4條通往風域半島的捷徑,由32位在地專業導覽員,以老在地的識途者陪著,食、宿、遊、購、行只是最基本,跨領域、跨文化、跨歷史、跨風景的體驗才是真正的不同;這一回的探索,還找來了國際攝影師馬賽kyo及康康,透過攝影工作坊的視角,尋找屬於風和你我之間的決定性瞬間。至於夏夜音樂市集、超值限定郵輪巴士等旅遊選單,只是令人有更多選擇,可以輕鬆走入風中,讓風中有你有我。
縣長周春米說,這是屏東首處以落山風劃定的風景特定區,範圍橫跨車城鄉、牡丹鄉、滿州鄉及恆春鎮等部分區域,擁有山林濕地以及沙丘風積地形。這次活動將自然地景、人文歷史等特色串聯,推廣屏東秘藏超過百年的奇幻美地,成為屏東全新的觀光品牌。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8月號